小孩百態(1)-因為我覺得不舒服,所以是你不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處理小孩的衝突,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常常問題處理到後來,發現在過程中也會不時的與內在的自己相遇。即使我們都是大人了,內在也還有那個還沒有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自己。


孩子的衝突過程是這樣的:小燕、小語一群人在玩,小安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小安也想玩,便拉著小語教他。小語過去了,和小安兩個人玩得很開心,小燕在旁邊看到小安的玩法錯了,便語言指正了一番,小安感到不舒服,於是也說了幾句回去,然後就彎腰,把頭埋進了自己身體裡。小燕對其他孩子說:「我們先到旁邊,等他好一點了再說。」小安更不舒服了,於是問題呈現到了我眼前。

等孩子個別說完以後,我們先確認了─小安的確玩錯了,但是是因為他在跟小語玩,而小語知道小安初學,並不在意小安的失誤。於是我請小燕想幫助之前,下次要先問。小語若不介意,那其實不需要介入。

解決完以後,小安仍舊不舒服,不舒服的點在於:「小燕說他們要到旁邊。」我問小燕,他想表達甚麼,小燕回答:「因為他把自己縮起來,所以我想說等他好一點再回去找他。」我請小燕把這句話完整的再表達一次,然後問小安:「現在這樣的話,你還會不舒服嗎?」結果小安回答:「會!」

對我來說,這句話已經表達了願意等待小安心情平復的心意了,於是我十分不解地問:那你的不舒服點是甚麼呢?小安說:「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他想要讓我無聊。」

噢!孩子的感覺是真實的,受傷的感受要如何被安撫,善意的釋放又該如何被理解呢?於是我邀請小安:「那你也一起來想,甚麼樣的話,你聽了會比較舒服。」小安想了想,說:「我會說:我需要一點時間。」即使小安想到的不是對方的話,但他想到了自己可以表達的話,也很好!小安明白了自己的需求,於是我請小燕再說一次原本的那句「等他好一點再回去找他」,這次小安聽完,眼睛亮晶晶的。我問他,還會不舒服嗎?這次,小安大力地搖頭,他完全感受到同學的善意了!


故事的結尾,以表達和和好落幕,同樣一句話,先是被拒絕,再是被接受,而過程中唯一的差別是,小安陷在情緒中,從只知道自己不舒服,卻不知道自己需要甚麼;一直到理解自己的不舒服,再真正感受到對方的善意,最終達成了和好。


很多時候,我們是否也會陷在各種衝突中,悔恨、憤怒、失望、焦慮,但是不舒服背後真正需要的是甚麼,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呢?陪伴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為小燕努力的表達與等待表示了肯定;也為小安能夠找到自己表達的語言而開心。衝突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而解決問題的目的就是和好,與同學和好、與世界和好、與那些不知名的情緒和好,最後,也與自己和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essie Y的沙龍
2會員
19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小時候,我算是那群不那麼幸福的小孩中的一員。爸爸媽媽常常吵架,讓家裡死氣沈沈的。我還小,不敢吭聲,深怕自己說了些什麼會被掃到颱風尾。在學校裡,我和班上的同學玩在一塊,下課時我們聊天、玩鬼抓人和躲貓貓,感情十分融洽。然而,我卻時常從他們嘴中聽到一些刺耳的話語,嘲諷我的外貌。當時的我還小,覺得這都沒
Thumbnail
小時候,我算是那群不那麼幸福的小孩中的一員。爸爸媽媽常常吵架,讓家裡死氣沈沈的。我還小,不敢吭聲,深怕自己說了些什麼會被掃到颱風尾。在學校裡,我和班上的同學玩在一塊,下課時我們聊天、玩鬼抓人和躲貓貓,感情十分融洽。然而,我卻時常從他們嘴中聽到一些刺耳的話語,嘲諷我的外貌。當時的我還小,覺得這都沒
Thumbnail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Thumbnail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Thumbnail
好像隨著時間,看到的事情越來越清明, 有時候會突如來的情緒, 判定年齡分為很多種以及個性, 以前會無法處理, 但現在練習會拆分起來處理了, 極速的反應過來安撫, 每當一個事件發生, 或者會觸發內心底層得臨界點, 會突然像個小孩一樣生氣、任性、 唱反調,用另一個自己也就是本我, 沉
Thumbnail
好像隨著時間,看到的事情越來越清明, 有時候會突如來的情緒, 判定年齡分為很多種以及個性, 以前會無法處理, 但現在練習會拆分起來處理了, 極速的反應過來安撫, 每當一個事件發生, 或者會觸發內心底層得臨界點, 會突然像個小孩一樣生氣、任性、 唱反調,用另一個自己也就是本我, 沉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Thumbnail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有記憶以來,我一直都屬於冷靜、理性的小孩,然而人總有多重面向,有堅強、穩定的一面,就會有脆弱、無助的一面。了解自己,也理解別人,能讓我們看待事情更平靜。
Thumbnail
有記憶以來,我一直都屬於冷靜、理性的小孩,然而人總有多重面向,有堅強、穩定的一面,就會有脆弱、無助的一面。了解自己,也理解別人,能讓我們看待事情更平靜。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