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淚教訓!我在讀台大數學系學士時,踩到的理學院的三個「科學怪人陷阱」: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 只專注於自己的研究領域,忽略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

很多博士生在選定研究主題後,會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像是沉浸在某個狹窄的學術領域中。然而,這樣做很容易讓他們錯過跨學科合作的機會。例如,數學與統計、物理與電機等領域之間的互通性極強,但許多學生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跨學科合作不僅可以拓寬學術視野,還能促進創新思維,讓博士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獲得新的靈感與突破。


2. 過度依賴理論學習,忽視實際應用

在博士學位的追求過程中,理論知識固然是基石,但過度依賴理論卻可能成為一個絆腳石。一些博士生習慣於停留在純粹的理論討論中,忽視了這些理論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可能性。這種情況在數學、統計學等學科中特別常見,學生可能深耕於理論推導,卻沒有思考這些理論如何解決實際問題。忽略實際應用的後果是,博士生在畢業後可能發現自己缺乏與業界或其他應用領域接軌的能力,從而失去了一些寶貴的就業機會。


3. 孤立自己,忽視與同儕和前輩的交流

一些博士生可能因為專注於自己的研究而忽略了與同學、學長姐或導師的交流。他們往往認為只要自己做好研究便足夠,然而,與同儕及前輩的交流不僅能提供學術上的新視角,還能促進彼此的成長與合作機會。例如,透過與不同領域的博士生進行討論,往往可以發現自己的研究可以與他人的研究有所交集,進一步產生跨領域的學術成果。學術社群中的合作與交流是不可忽視的資產,錯過這些機會可能讓博士生在學術之路上走得更為孤單和艱難。


你在博士生學習與研究過程中,還見過什麼其他常見的錯誤嗎?

369會員
1.2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碩博士生如何透過補充資料優化筆記連結】 ── 1. 符合學術需求的連結策略 2. 深化研究理解 3. 提升論文寫作效率 對於碩士和博士生而言,筆記系統的使用不僅僅是管理資訊,而是優化研究思維的工具。補充資料成為筆記連結的核心,能幫助你在進行研究時更有效地組織資料,深化主題理解,最終提升論文
碩博士生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如何持續突破自我、達到更高的境界?Matt 在《Skill Code》中的理論,點出了三個讓我們達到「精益求精」的關鍵維度——挑戰、複雜性與連結,這些對碩博士生尤其重要。 在學術領域,挑戰與壓力是不可避免的,而學習如何在這些挑戰中成長,是我們成為專業學者的重要一步。
「"精實 Lean"中兩個重要概念是“價值鏈映射 Value Stream Mapping”與"價值鏈流程 Value Stream Flow"。」 「"價值鏈映射 Value Stream Mapping"涉及辨認與映射出產品或服務聲明週期的每一個步驟:從原材料到產品或服務的生產,交付,
1. 想要同時兼顧刷題與研究,結果兩邊都不討好: - 很多學生會抱持著「也許我可以一邊準備LeetCode,一邊嘗試做研究」的想法,認為這樣可以同時提升技術能力和學術成就。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常常導致兩頭都沒法兼顧。LeetCode需要大量時間訓練程式解題技巧,研究則要求深度思考與持續的專注投
隨著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ChatGPT 成為了許多碩博士生撰寫論文、解決研究問題的重要工具。然而,日本作者伊藤羊一與尾原和啟在2024年出版的《努力革命:ラクをするから成果が出る!アフターGPTの成長術》一書中提到,GPT 不僅可以提供「智慧」、「經驗」與「品味」,還能幫助我們內化這些資源,讓研究過
1. 缺乏透過疑問來啟發學習的習慣: - 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主動去對知識或生活中的事物產生疑問,往往只是被動接受資訊。他們可能認為學習只是為了完成作業或應付考試,而不是為了追根究底、探索新的知識。當學生不主動提出疑問時,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都無法提升,最終也容易讓自己陷入知識的停滯狀
【碩博士生如何透過補充資料優化筆記連結】 ── 1. 符合學術需求的連結策略 2. 深化研究理解 3. 提升論文寫作效率 對於碩士和博士生而言,筆記系統的使用不僅僅是管理資訊,而是優化研究思維的工具。補充資料成為筆記連結的核心,能幫助你在進行研究時更有效地組織資料,深化主題理解,最終提升論文
碩博士生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如何持續突破自我、達到更高的境界?Matt 在《Skill Code》中的理論,點出了三個讓我們達到「精益求精」的關鍵維度——挑戰、複雜性與連結,這些對碩博士生尤其重要。 在學術領域,挑戰與壓力是不可避免的,而學習如何在這些挑戰中成長,是我們成為專業學者的重要一步。
「"精實 Lean"中兩個重要概念是“價值鏈映射 Value Stream Mapping”與"價值鏈流程 Value Stream Flow"。」 「"價值鏈映射 Value Stream Mapping"涉及辨認與映射出產品或服務聲明週期的每一個步驟:從原材料到產品或服務的生產,交付,
1. 想要同時兼顧刷題與研究,結果兩邊都不討好: - 很多學生會抱持著「也許我可以一邊準備LeetCode,一邊嘗試做研究」的想法,認為這樣可以同時提升技術能力和學術成就。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常常導致兩頭都沒法兼顧。LeetCode需要大量時間訓練程式解題技巧,研究則要求深度思考與持續的專注投
隨著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ChatGPT 成為了許多碩博士生撰寫論文、解決研究問題的重要工具。然而,日本作者伊藤羊一與尾原和啟在2024年出版的《努力革命:ラクをするから成果が出る!アフターGPTの成長術》一書中提到,GPT 不僅可以提供「智慧」、「經驗」與「品味」,還能幫助我們內化這些資源,讓研究過
1. 缺乏透過疑問來啟發學習的習慣: - 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主動去對知識或生活中的事物產生疑問,往往只是被動接受資訊。他們可能認為學習只是為了完成作業或應付考試,而不是為了追根究底、探索新的知識。當學生不主動提出疑問時,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都無法提升,最終也容易讓自己陷入知識的停滯狀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固守單一專業而不擴展視野: 許多年輕研究生進入學術界後,便專注於自己熟悉的研究領域。他們認為只要在某個領域內深耕細作,未來必能取得成功,並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這樣的心態往往使他們忽視了跨學科合作和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固守單一專業的結果是研究視野狹窄,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學術環境,也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不積極拓展學術邊界: - 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系所將逐漸轉變為主要以教學為主的系。這是我在2024年6月6日,我老闆程光老師在實驗室的餞別餐會上說的,對我影響深遠。他指出,如果一個系所不積極追求新的研究領域和挑戰,那麼最終會失去其學術地位,成為僅僅重視教學的機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固守單一專業而不擴展視野: 許多年輕研究生進入學術界後,便專注於自己熟悉的研究領域。他們認為只要在某個領域內深耕細作,未來必能取得成功,並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這樣的心態往往使他們忽視了跨學科合作和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固守單一專業的結果是研究視野狹窄,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學術環境,也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不積極拓展學術邊界: - 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系所將逐漸轉變為主要以教學為主的系。這是我在2024年6月6日,我老闆程光老師在實驗室的餞別餐會上說的,對我影響深遠。他指出,如果一個系所不積極追求新的研究領域和挑戰,那麼最終會失去其學術地位,成為僅僅重視教學的機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