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2/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失智症觀察日記. Ep 2 | 當日常的照顧變成是稀缺的光榮

二十四孝–親嚐湯藥(來源:每日頭條)
二十四孝–親嚐湯藥(來源:每日頭條)
我曾經接待過美國、加拿大的高中生,當時他們跟我分享與家人間的互動,每次都讓我感到羨慕,怎麼會一家人之間如此沒有隔閡,就像是跟朋友互動一樣。來自喬治亞州的Lawrance 跟我提到,「有次媽媽在紐約生病了,我立刻跟學校請假買了機票去紐約探望她。」我當時非常感動而說:「你媽肯定很照顧你吧!」令我驚訝的是,Lawrance 只是回應我「我覺得這沒什麼,因為我很愛我媽而且也很在乎她呀!」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純粹的愛是如何產生的?
我一直到了最近在跟阿嬤相處的時候才想通了這東西方社會的差異。是「位階」開始了這一切。在西方的家庭當中,家庭的成員並不會有這麼強烈的輩分區隔;這也許是因為基督教的關係,就如當時耶穌在佈道時所說:
去愛你們的親人,如同我愛你們一樣
維繫基督教家庭和諧的是弟兄姊妹(教會裡我們以弟兄稱呼男性,以姊妹稱呼女性)之間彼此緊密的愛,在這無條件的愛的前提下,家庭成員之間是水平的關係,輩分、位階很自然地被抹除了。然而,在東方的社會,深受儒家「長幼有序」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愛稱為「照顧」,孩子對父母的愛稱為「孝順」。延續了千年至今,我們依舊認為兒女須盡孝順父母的責任;而且不僅如此,我們經常會過度抬舉孝順這件事(光是從中國24孝的故事我們漸能略知一二)
從小學到高中,不乏有過道德楷模、道德模範、現代孝子... 的說法來「嘉獎」那些盡孝的孩子們。在過年期間,我的媽媽想帶我和我弟回去跟阿姨聚一聚,但是我發現如果這麼做,家裡只會剩下阿嬤一個人;在過年這樣團圓的日子,讓阿嬤獨自一人待在家中讓寂寞侵蝕她,這不免讓我難以接受。於是,那時候我便婉拒了去阿姨家的想法。當時阿姨是這麼跟我說:
「你願意這樣照顧阿嬤,阿姨真的好高興。阿嬤有你這個孫子真的很有福氣,她肯定上輩子有燒好香!」
當下我並沒多想些甚麼,就如同Lawrance 那時候跟我說的,「因為我很愛我阿嬤所以我不希望讓她一個人呀。」想想在交往時的人們,會自發地想陪伴、關心、安慰、擁抱另一半;可是為甚麼同樣的舉動放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就被定義為孝順了呢?東方社會用位階去劃分了愛,以道德之名束縛家庭;然而,這樣的關心、照顧只會成為情感綁架的枷鎖,在成員的互動來往間讓愛扭曲。我們照顧家人的那原始且純粹的心情淪為一種道德上的「還債」,因為每個孩子在出生時就成了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下的債務人。
債務被清償後,你我將不相往來。但「愛」這件事本身並沒有期限,也不是一場百米賽跑;相反地,讓愛脫去道德的外衣,在彼此之間流淌,「照顧」這件事才能成為彼此相互提攜的人生長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