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7|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故意的

    命由天定,道由心定,若說無常,本為定命。
    我們在架構道路的時候,會先規劃一下整體環境。要連通到哪裡、橫跨哪些區域、區域內又要有怎樣的風景。
    這樣一個大架構的東西,可以稱作命運。
    我們走在道上,風景由我們所見、為我們所現,也被我們所限。
    當我們完成一件事情,無論大小,都是路上的一個節點。那麼,這個節點與時間的節點有什麼不同呢?
    這件成就更像是建築物,而時間則是道路的標誌,我們走到哪條路,會建成什麼建築,當我們建成之後,來到這個時間點(這條路)時,便會看到這樣的建築。
    在四維上,我們所看到建築並非只是已經蓋好的模樣,而是在看到他的同時,明白他建成的順序以及心路歷程。
    這便是時空旅行的概念藍圖。
    很多標的都可以成為穿梭的條件,其中,時間反而是最難補捉到事件的標記。因為在這條路上同時會有許多不同的建築和園區,所以如果要進行時空旅行,以空間或地標來作為前進目標會比較容易達到所要見到的風景。
    這個概念也是說,從五維為出發點去看,會更清晰地見到某個事項。以此類推,才會有高維的觀點更加完善的說法。
    但是,當我們越看越廣的時候,往往會不經意或是刻意忽視掉某些細節。當我們轉念後,更是容易發生這樣的觀念差異,其導致的是感受上的差別。例如:我們感受到一件令我們難受的事件,我們會試圖轉念,來轉化我們對此事件的感受。
    這個方法對於喜歡看長遠風景的人們來說,是很好的行道方式。有人認為這就是一種修行,也的確可以這麼說。
    但是當我們是正在建造建築的時候呢?這個習慣會讓人輕忽許多細節。
    當我知道某件事情必然會成功時,我相對的不去注意細節,而導致事件成功的時間被推延。
    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就必須再轉念。把對於事件的認知推回到事件成功與否是未知的時候,那樣可以激發我們的動力。
    未知是一種推動我們前行的動力,而已知則是讓我們安逸的環境。
    這就是時空旅行的核心概念,也是為何過去難以被改變的原因。因為我們對於已知往往太過依賴,而導致我們固化了道路結構。
    草坪,是一種鋪面,理論上它是能夠行走的道路。但是以保持草坪完整的理念去教育,我們被灌輸了草坪不能踩踏的概念。
    過去,是一個時間點,理論上它是能穿梭的一條道路。但是我們被世界的系統所限制,我們自我體認過去無法被改變。
    但只要能轉念,系統的限制就能被架構化,也就是平行世界的形成。
    當有人跟我說,我的失敗是我故意的,我不禁思考。為何?也許是因為我和他提過動力的事?
    我們的思維就是操縱桿,而因為思維太輕易操作卻又太複雜,以至於我本身沒有自覺之前,我就替自己按下了遙控器。
    就以影視作品來說,臨場感是非常重要的觀看因素,所以在我以某個角度脫出的時候,為了強化事件的感受,我加強了臨場感的敏感度,好把我自己喚回來。
    畢竟我們是以意識、感知在流連世間,若感知太過飄忽,的確在某些程度上是輕忽了這世界。這就像是在調整透明度一樣,或是小說中全息網遊的疼痛度那樣。
    轉念也是類似概念,只是調整%數通常是一條直線前後拖行,而轉念則是像在看3D模組一樣喬角度。當我們維度越高,我們能喬的角度和長度就越多越長。
    不過這也只是看似選擇多了一點,實際上,一就是一,十三也是一,也就是全。
    我們在論天道的時候,往往會去想何謂普世價值,然後去找我們之間的差異性。這很有趣不是嗎?我們都自知自己與普世有差異,還是互相尋找普遍之處。
    這就像是人們知道自己皆是獨特的存在,卻還會思考他人與自己是否同源一樣。到底是想要包容別人,以及被包容吧。
    我們始終走在自己的道中,建造自己的世界。為了融下他人,我們擴展著自己的道路,為了接納他人,我們建立了無數的建築,而這個他人,也是我們自己。我們培養著自己的靈魂,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能成為指引自己的光,也能照耀別人。
    (我還以為你只是想談談定命。)
    定命對於個體來說是太重要的已知,作為生命,當知曉自己的定命之後,就難以再步向更遼闊或更狹窄的道路,當然,也很有可能就放棄了自己的定命。
    (那還能算是定命嗎?)
    你認為什麼是定命?
    (一個人的結局。)
    那你看過的故事中,有結局不能改變的嗎?
    (有能夠改變的嗎?)
    只有不想,沒有不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雅音時記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