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數40天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想寫,一本以陶瓷串起回憶與情感的書
院子裡飄落的杜鵑,生命隕落前的美麗姿態。Cheri Lin 攝影。
「相信自己明天可能死亡的人舉手」我和另一位學員緩緩舉起⋯
生命的消逝,總是突然得令人錯愕。
心想著「以後還有機會,下次再約」,卻在某天接到對方家屬捎來惡耗。才剛在某個偶然場合遇到多年未見的熟識,過一陣子收到離世消息,才知道當時對方已為病所苦。幾天前還說說笑笑地,某個清晨,竟驟然失去生命跡象⋯⋯
今日還哭著笑著的人們,是否突然就被上天開了玩笑而帶去天國了?當生命形體消逝,留下的,是至親好友們心中的共同回憶,或間接傳頌的生活故事。
在這任何事物都快速變換的年代,「愛」與「思念」卻是在時間堆疊之中越來越濃厚。
所以,在我的心還能跳動時,在我的記憶還沒褪色時,我想將這些生命刻痕紀錄下來,集結成冊。
未來,希望這本書能跟我的姪女們說:
這是妳們阿祖們、阿公阿媽、爸爸、姑姑、阿伯、叔叔們的故事。他們認真地活著,真誠地面對歡喜哀愁,韌性地迎接人生轉折;而這些,成為了一部分的妳們。
致親情。
化為春泥之後,留下的是什麼呢? Cheri Lin 攝影。
鶯歌,往昔的陶瓷工業小鎮已逐漸轉型蛻變,成為今日兼容工業與文化的陶瓷觀光重鎮,也是臺灣文創產業地方創生的場域之一。這個專題每月將提供三篇文章,涵蓋「創作陶人」對陶藝創作者和作品的側寫、「鶯歌故事」集結當地近期活動與創生故事、「陶趣人生」分享如何用陶豐富生活,及「茶陶長知識」提供茶壺與飲茶的實用資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30歲的她,喜歡一個人的午後時光。40歲的她,也喜歡一個人的午後時光。她和她的理想下午,不同的方式度過,不同的心境,同樣地好好對待自己。
林成祐老師的製壺人生,無法掌握結果,而是享受創作過程的樂趣,甘之如飴。如同他的代表作「窯變壺」,土坯燒成前後的釉彩變化,往往出乎創作者意料之外;人生的發展與際遇,也總是難以預料,卻因此擁有轉折後的精彩。
品茶人士不可錯過的手拉坏壺名家,帶您了解鶯歌林永輝老師的創作故事及作品特色。至今 30 多年的手拉坏壺作品多元,從傳統的朱泥與黑膽,到翻轉材料分子變化的天然遠赤及隱金流柴燒,不講求絢麗式的浮誇裝飾,而是追求泡茶功能與壺身美感之間的平衡。
  壓力山大想Run Away,那就走一趟鶯歌老街吧!給自己一個上午的喘息時間,學習手沖一杯好茶,體驗高閑至《茶的滋味》裡的心境與心靜。泡一杯好茶也可以簡單又風雅,下回來鶯歌陶瓷老街時,不妨也來個茶席體驗。
你聽過龜山島與蘭陽平原的愛情故事嗎? 你知道宜蘭的雨是噶瑪蘭公主的眼淚嗎? 這裏有來自鶯歌的陶藝茶器,揉和了噶瑪蘭公主的思念, 以 tea life盛裝幸福、傳遞給蘭陽平原的旅人。
2020即將結束,過去一年是否也和我一樣身心俱疲、無法往前?為自己砌壺養身熱茶,恢復自我元氣,好迎向2021的暖意吧!
30歲的她,喜歡一個人的午後時光。40歲的她,也喜歡一個人的午後時光。她和她的理想下午,不同的方式度過,不同的心境,同樣地好好對待自己。
林成祐老師的製壺人生,無法掌握結果,而是享受創作過程的樂趣,甘之如飴。如同他的代表作「窯變壺」,土坯燒成前後的釉彩變化,往往出乎創作者意料之外;人生的發展與際遇,也總是難以預料,卻因此擁有轉折後的精彩。
品茶人士不可錯過的手拉坏壺名家,帶您了解鶯歌林永輝老師的創作故事及作品特色。至今 30 多年的手拉坏壺作品多元,從傳統的朱泥與黑膽,到翻轉材料分子變化的天然遠赤及隱金流柴燒,不講求絢麗式的浮誇裝飾,而是追求泡茶功能與壺身美感之間的平衡。
  壓力山大想Run Away,那就走一趟鶯歌老街吧!給自己一個上午的喘息時間,學習手沖一杯好茶,體驗高閑至《茶的滋味》裡的心境與心靜。泡一杯好茶也可以簡單又風雅,下回來鶯歌陶瓷老街時,不妨也來個茶席體驗。
你聽過龜山島與蘭陽平原的愛情故事嗎? 你知道宜蘭的雨是噶瑪蘭公主的眼淚嗎? 這裏有來自鶯歌的陶藝茶器,揉和了噶瑪蘭公主的思念, 以 tea life盛裝幸福、傳遞給蘭陽平原的旅人。
2020即將結束,過去一年是否也和我一樣身心俱疲、無法往前?為自己砌壺養身熱茶,恢復自我元氣,好迎向2021的暖意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失去摯友的瞬間如同晴天霹靂,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本文回顧與朋友的珍貴時光,反思死亡帶來的哀痛與遺憾,希望能從中學會珍惜當下的每一刻,讓友誼的美好回憶持續在心中。生命的價值在於每一個瞬間,讓我們在面對失去時,更能感受到愛與友情的力量。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這幾年,身邊的人來來去去,他們的出現和離去,是一場又一場的緣起緣滅。
書籍《生命的禮物》歐文·亞隆◉著 第41篇 談論死亡 & 第42篇 強化死亡與生命的議題 關於「死亡」兩個字,讓我們聯想到了什麼?最直接的恐怕就是沒了呼吸心跳,不再對人世間有任何的反應,肉體軀殼將因終止正常運作而腐壞。身邊的親友因為失去摯愛,而感到憂傷。 回到個人身上,如果不曾面臨死亡的威脅
Thumbnail
總覺得過了五十歲之後益發能感受到生命的無常。 早上才從一位年輕後輩口中聽說他要結婚了,滿心的祝福,滿腦興奮地籌畫著要致贈什麼樣的小禮品給這對小新人;下午卻接獲一位久病的同事已經離世的消息。 同一天裡接到極喜與極悲的消息,讓我的心緒一時無法很快地調整回來。在書店裡挑選著婚禮祝賀卡與追思卡,心情益發
記得倪匡死後,我在腦內預演了一次所有我所仰慕的人離去時的感受。死亡有兩種,一種是生理層面的死亡;一種是當他們做出令我信念幻滅的事時,腦內把他們當下仍存的表相,與過去的他們曾經震撼過我靈魂的美好割絕而生的死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奧祕,以及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試圖理解生命的延續和意義。文章藉由情感豐富的文字,引人入勝地探討了這個永恆的議題。
Thumbnail
我曾以為,摯親的死別會有時間準備。 我曾以為,生老病死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邁長的蘊釀,好讓我們接受,準備好進入下個階段。 我從沒想到,摯親會突然撒手而去,即使是病逝,一切來得令我不知所措。 突如其來的人生噩耗,我知道,我需要整理好我的悲痛,才能坦然重回正常軌道。
Thumbnail
對我來說,民間的死亡描述,都美化了親人離世的哀愁,作為一個陪伴者,我是看著阿嬤淡出、褪去我的生命,並非等到阿嬤搶救無效才算是真正的死亡。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失去摯友的瞬間如同晴天霹靂,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本文回顧與朋友的珍貴時光,反思死亡帶來的哀痛與遺憾,希望能從中學會珍惜當下的每一刻,讓友誼的美好回憶持續在心中。生命的價值在於每一個瞬間,讓我們在面對失去時,更能感受到愛與友情的力量。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這幾年,身邊的人來來去去,他們的出現和離去,是一場又一場的緣起緣滅。
書籍《生命的禮物》歐文·亞隆◉著 第41篇 談論死亡 & 第42篇 強化死亡與生命的議題 關於「死亡」兩個字,讓我們聯想到了什麼?最直接的恐怕就是沒了呼吸心跳,不再對人世間有任何的反應,肉體軀殼將因終止正常運作而腐壞。身邊的親友因為失去摯愛,而感到憂傷。 回到個人身上,如果不曾面臨死亡的威脅
Thumbnail
總覺得過了五十歲之後益發能感受到生命的無常。 早上才從一位年輕後輩口中聽說他要結婚了,滿心的祝福,滿腦興奮地籌畫著要致贈什麼樣的小禮品給這對小新人;下午卻接獲一位久病的同事已經離世的消息。 同一天裡接到極喜與極悲的消息,讓我的心緒一時無法很快地調整回來。在書店裡挑選著婚禮祝賀卡與追思卡,心情益發
記得倪匡死後,我在腦內預演了一次所有我所仰慕的人離去時的感受。死亡有兩種,一種是生理層面的死亡;一種是當他們做出令我信念幻滅的事時,腦內把他們當下仍存的表相,與過去的他們曾經震撼過我靈魂的美好割絕而生的死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奧祕,以及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試圖理解生命的延續和意義。文章藉由情感豐富的文字,引人入勝地探討了這個永恆的議題。
Thumbnail
我曾以為,摯親的死別會有時間準備。 我曾以為,生老病死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邁長的蘊釀,好讓我們接受,準備好進入下個階段。 我從沒想到,摯親會突然撒手而去,即使是病逝,一切來得令我不知所措。 突如其來的人生噩耗,我知道,我需要整理好我的悲痛,才能坦然重回正常軌道。
Thumbnail
對我來說,民間的死亡描述,都美化了親人離世的哀愁,作為一個陪伴者,我是看著阿嬤淡出、褪去我的生命,並非等到阿嬤搶救無效才算是真正的死亡。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