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4/0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瑪西文學筆記|九歌年度選特企

九歌文選已舉辦四十年,據出版社說法,每年三月的年度文學選出版目的是為檢視上一年的文學成績。雖然不確定透過文選是否能有效收錄所有具年度代表性文章,但心想經專家篩選過的文章應該品質優異,而我也好奇主編們揀取文章的標準和喜好,所以三月二十八號參加九歌出版社於台灣文學基地的主編對談。
一〇九年小說選由張亦絢主編,散文則由黃麗群,以下節錄部分講座紀錄,我沒有使用錄音筆,僅揀選印象深刻片段。
收錄選集的標準
兩位主編在初時接到任務時同感掙扎和壓力,這表示必須花費更多時間以大量閱讀並編排篩選作品。同擔任文學獎評審一樣,為兼顧公平性,其實需要壓抑自己喜好。這點是很好理解,某些人文章你不喜歡,並不代表他寫不好,而是並非你欣賞的文氣、風格而已,特別在散文表現上會更明顯。
像雖然兩位主編都特別重視收尾(如同一架老飛機,不論飛行萬里,降落時沒把握好火侯,就會變成墜機),但一篇作品如果收尾收不好,題材、手法另有獨道之處也會收錄文選中,另外她們也發現最近文學獎的收尾語句很多都很類似,這種類似的語法獨特性較低。
台灣漫遊錄爭議
兩位主編也談到去年文壇《台灣漫遊錄》事件,螢幕前有閱讀台灣文學創作的朋友知道楊双子是名小說家,寫出來是自是虛構小說,但對於一般讀者,如果讀到以下書介內容,誤信真有青山千鶴子此人,是否就超出小說創作界線,侵犯道德範圍,造成欺騙讀者,另外託名虛構是否可接受?
昭和十三年(1938),青山千鶴子的半自傳小說《青春記》改編為電影在臺上映,在婦人團體日新會推廣之下反應熱烈,受邀來臺巡迴演講。⋯⋯絕版已久《臺灣漫遊錄》完整重譯版全新問世,有著傳奇性色彩。青山千鶴子返日後將旅臺期間的專欄「臺灣漫遊錄」改編為小說。——台灣漫遊錄書介
不僅書介如此,連博客來作者都寫上青山千鶴子生卒年,僅能從序的地方發現這是一本虛構小說,簡而言之,青山千鶴子、劇情都是不存在的,全是虛構,像偽記錄片。
黃認為好的小說要寫的很實,就是那種讓別人以為小說內容真發生在你身上一樣,但下筆應拿捏距離,而《台灣漫遊錄》虛構的距離沒抓出來,建議要懂得從中釋放適當的暗示,不應該讓大量讀者認為這是一本真的翻譯文本。
張認為楊双子、出版社的概念是好的,但實作產生問題,要讓讀者明白這是一本偽翻譯書,實則是小說,對既有作品產生警覺,又保有閱讀樂趣。
Q&A
1.怎樣好散文?
黃:依個人規矩,偏技術性,不管讀者喜愛,但要有自己說話方式。所有創作者早期都在尋找說話腔、位置、節奏,並使用語言做結構、內在的推進,結尾具有飛氣和動力,而不是突然定住。我本人不喜歡沒有推進的散文,一開始就陷入情緒,創作者對題目不一定要有答案,但不要從頭到尾都困在自己情緒,講同一件事。
黃提出的看法突然讓我想到早期某位名家的散文,還得過獎,幾天前看得很痛苦,索興放棄丟二手書市,整本滿滿的愛國情操和感嘆無法感動我……
2.對文章中歷史錯誤看法?這裡提出是郭本城〈追憶父親柏楊〉文中將美軍、日軍誤植。
黃:我沒辦法請他改,我沒把他史料錯誤視為嚴重錯誤,只要不是刻意改變去掩蓋事實,否則政治犯後代的生命經驗一樣值得入選。
張:若是我會建議再版可修改,但不至於否定文章價值。
3.哪些文類還值得做選集?
張提出同志性平文本(不意外,如果你有閱讀張的作品)。黃傾向可能採用主題作選集,如食集等,而非一定要端莊地用文體作分類。
4.解釋閱讀默契?為何讀為何寫?
黃認為不要把寫作閱讀看很沈重,應該像一場遊戲,在遊戲規則中處理問題,而規則為遊戲之本。
5.圖象小說將來是否有機會成為選集?
張認為實際操作有困難,圖象小說形式須要一定的載體,而金典獎評審沒有排除圖象小說,但文選有。
6.收錄文選時有無參考外圍評論?
黃:無
張:會看,但沒被影響,有些文章回響很大只是因為寫法直白,受體族群影響較大、較多而已。
7.現在散文文氣?
黃舉例擔任文學獎評審時對此感覺特別強烈,像最後一段常有那就是記憶中.....的.....模樣(我默默記起這些大家常寫的文句,千萬別寫出一樣句子)。她認為新世代欲擺脫老式文藝腔,創造新動詞如揣想,定形化抒情語,如台積電獎,投稿者較年輕,文氣將更加樸實。
8.小說的地位被散文超越?(這一題讓現場人哄堂大笑)
張:有觀察到現代創作者比較願意投資在散文上。而文學獎小說的作品漸少,而且很多都是同一群作者一直反覆在文學獎內參賽獲獎,其實這些作者應該直接去擁抱讀者、出書,這也可能是因為獎金考量所以還未出書(文壇有已經出書的作者不適合參加文學獎的潛規則)
黃:小說發表空間變小,因篇幅有限也較難刊登,且現代人超過八百字也不愛看。
9.有拒絕入選的文章嗎?有遺珠之憾作品嗎?文選排列順序?
黃:這次確時有被婉拒收入文選,不過本來就有做遞補。排列順序是按日時序,本次未按類型,覺得太僵化,然後中間照文章長短做變動。
張:沒有。順序是以適合閱讀為主,較難的擺在後。(不過她的難跟我的難不一致,小說選前面有些作品我閱讀時就覺稍吃力)
心得:最近頻頻參與講座、課堂讓我對閱讀創作有重新體悟,增加作品品賞能力。本來閱讀是一件私密個人行為,只會在乎故事有趣不有趣之類,但透過作家、出版者講解導讀,讀完會試著分析故事架構、細節、梗、意象、結局是否新穎或落入俗套和技巧性等,亦是另一種樂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