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三十二、奇幻閒談─聊什麼是奇幻的可能性、脈絡、結構

這次的奇幻閒談,我想就過去「奇幻寫作事」的文章中較常見的三個概念做一點名詞解釋,以便大家回頭讀那些文章時,能夠明確掌握文章運用這類詞彙的用意。

可能性

全名是「無限可能性」。意指奇幻具有不受現實框架約束,具有高度延展空間、可以任意發揮想像力的特性。也就是說,奇幻小說的世界觀,魔法系統,人物構想,奇幻生物,乃至於神祇、古代神獸等等超越現實人類範疇、也就是我們「造物主」介紹的故事產物,都是可以任意發揮的。
值得一提的是,奇幻固然擁有無線衍伸的可能性。然而當我們開始寫成小說時,我們必然得嚴格控制故事格局,不要讓故事受到太過廣闊的故事世界影響,致使小說焦點過於渙散不明確──你就想像你想在一條湍急的河流放一艘玩具船,但是你又不希望玩具船被沖走,於是你決定先用石頭在河裡圍出小圓圈。
河流是你的奇幻世界。 玩具船是你的故事主體。 石頭堆出來的小圓圈,則是你的故事格局。
在我的文章裡還有一個概念叫做「可塑性」。意思是你所創造的故事產物還有更多演化或者延伸的可行性,你也可理解成一樣事物可以擁有多種變體,而且不受「現實」約束(好比說你有一支魔法鉛筆。你可以用這支魔法鉛筆說出各式各樣的故事,或者將它變化成另一種東西。)
總之若是想貫徹無限可能性,把現實的「Yes or No」當狗屁就對了。

脈絡

脈絡,簡單來說就是「從始至終的完整樣貌」。你可以用「樹狀圖」來理解這個概念。
之所以脈絡被普遍使用,是因為「脈絡」一詞能夠概括事件背後的根源,關係者,衍生事件等較龐雜巨大的事件構成系統,脈絡的意義依照使用情境而定;好比說,當我在談「故事的運作」時,這裡的脈絡,指的就是故事背景。因為故事為什麼發生、如何發生,取決於「你的故事」有著什麼樣的「背景」。
依據不同題目、不同情境,脈絡所指的脈絡,也各自不同。我相信各位在網路上讀過不論是談故事,談社會時事,談國際政治的文章,多少一定看過有人提及「脈絡」;有時候你未必能夠理解作者所指稱的脈絡為何,這不奇怪。因為他們通常會把釐清脈絡的「責任」推給讀者,而不是嘗試引導讀者理解脈絡,所以讀者往往只能自己「通靈」。
另一種常見用詞「去脈絡」,則指的是「忽視事件的完整全貌」。通常被用在指責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無視事件背後的結構成因,隨意拋出定見或者偏見。

結構

在我的文章裡,結構即是「支撐一座故事的鋼筋梁架」。你可以想像你的故事是一台火車,如果要讓火車順利通過,那麼它必須要有一座穩固的軌道橋──這座軌道橋就是你的結構。「結構」一詞的使用基本與脈絡相同,取決於使用情境與文章主旨。而結構的設置,有時也與故事脈絡息息相關。
我們常在網路上讀到一個名詞叫做「結構性問題」。意思是「會造成某種現象或問題,始自於它的結構出了問題」;好比說,你的小火車無法前進了,那很可能是因為你的軌道橋存在某些缺陷,以致它走不了。
在寫小說的情境下,發生結構性問題是很頭痛的事。視情況而定,你通常有可能必須把火車拿起來,然後把軌道橋全部打掉重練;因此確定故事結構、確定背景脈絡,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然而在討論社會時事、政治議題的情境下,結構性問題可不像寫小說這麼容易說要打掉就打掉。因為在現實世界的情況是:大家都知道軌道橋出了問題、應該要打掉才能根本解決。可是你的火車卻因為各種不可抗力無法後退、必須停在軌道上,甚至,若是讓火車動了反而會弄垮軌道橋,使火車上的人全部摔死。
結果就是,讓火車繼續停在那裏,就成了最好的問題解方。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每次在現實碰上重大事件卻很難輕易解決的原因。因為當一個問題是「結構性問題」時,它通常要不是「主導者太過迂腐不願改變」,要不就是「改變只會讓傷痕變得更大更嚇人,不如不要變還不會害死更多人」。題外簡談一下結構性問題的概念,供參考。

〈關於Moonrogu〉
嗨,我是Moonrogu!一位奇幻小說家,你可以叫我村長。從2018年加入方格子並持續寫作至今,已累積數百篇極短篇小說創作以及三篇長篇奇幻小說的連載;而除了小說,我也寫我的寫作觀點,並發展成付費專題「奇幻寫作事」。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透過追蹤、訂閱,隨時follow最新的文章資訊!另外,誠摯邀請加入vocus Premium,閱讀我的Premium限定創作!
社群追蹤:FB粉專噗浪PlurkIG
經營出版專題:

拍手五下,輕鬆支持我繼續創作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奇幻寫作事:想像世界的創作旅程」是我以身為奇幻創作者的身分,透過這幾年來的閱讀、創作所累積的經驗,來分析、講解有關奇幻創作的寫作技巧與經驗分享。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