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一整年,國際上好新聞不多。從英國脫歐、新冠疫情爆發、西方防疫失控。在這個全球局勢中,臺灣確實表現得像是個平行世界。不過,政治沒有絕對,某種妥協其實是必要的。以美國防疫戰略與政府運作為例。從疫情爆發之後,川普幾乎毫不妥協。他不但輕視聯邦政府、甚至把政治權力當武器。而加州宣布戒嚴後規定晚上不能外出用餐或餐廳不能有座位,有的郡卻說我們就是拒絕執行不妥協。當每個人都有意見、擴大到國家後意見更多。民主社會,展現的是自由。但今天,全球間在整體溝通與妥協上,確實比過去差多了。以此推論,未來會不會因為意見不同、不妥協而導致戰爭,很難說。
臺灣也是,兩黨互扯、纏鬥多年。但既然我們屬於民主政體,就一定要有所妥協。川普不妥協的風格鮮明,常常刻意挑動選民的情緒與對立。其實,製造對立不是總統個人可以挑動,但只要懂得把社會既有矛盾不斷挖掘再放大,就能操作民意、加深裂痕。所以,絲毫不懂妥協藝術的政治,想要期待好的改變實在太難。
人際之間,妥協一樣重要。我們活在七十多億人的世界裡,當群體社會過於強調個人,每個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好嗎?多元意見沒有妥協點,豈不各自為政、紛擾不斷嗎?想到前段日子有則新聞事件—某巧克力品牌董事長因為性騷擾醜聞引發網友抵制,結果導致產品下架、合作廠商終止關係。一個人的事,卻被輿論逼到連員工也活不下去。這鄉民的正義與超高道德標準,是否過頭了呢?社群媒體時代,獵巫起哄成為常態,政客與媒體也樂於隨之起舞一起帶風向。但是,道德標準提高的時候,政客、媒體、全民,自我審視的標準有沒有跟著提高?假設批評別人時,自我要求的標準也提高了,我想社會上不至於有這麼多爭議。但只知批評卻不自省,這種輿論何來正當性?美豬議題,不也就是因為政黨前後標準不一、才惹來口水嗎?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是沒有道義可言的。想做生意,就得妥協。但如何檢驗把關,這些技術性的事,在民主社會是可以公開被討論檢視的。
政府不是做生意的。商業經營,講的是誠信與人性。但政府行事,必須中立客觀。政策公開談,與社會各界找到最佳妥協點,才有辦法獲得信任。認真看待妥協二字,對安定社會、集體正向前行,將有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