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2|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書評(三)|受難者:無論我多糟糕,你可以保證永遠不離開我嗎?

首篇:
第二篇:

受難者愛的表現方式,是藉由不斷的像伴侶索求愛,對受難者而言,他們需要一個可以永遠給他安全感和浪漫的完美伴侶。

一、邊緣型和戀愛強迫症的特徵

(1)邊緣型人格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邊緣型人格,而受難者更是強烈,極端地缺乏安全感而焦慮,邊緣型人格情緒起伏很大、對於自我價值感非常低落,非常自卑,對於他人的評價容易過度放大且易負面解讀,很容易對外在的事物投射出完美的想像或是過去被拋棄的陰影,對事情的判定非常非黑即白。
他們會過度放大伴侶的好,覺得全世界最好的男人或女人就是他了,非常浪漫且喜歡黏在伴侶旁邊,吸收對方給的安全感,如果可以一直跟他互動,他會非常高興,受難者和拯救者常常是絕佳組合,拯救者很愛給,而受難者很需要,兩邊互相給予彼此需要的安全感。
熱戀期一切都很美好,但受難者的需求是個無底洞就算是過度努力的拯救者也會被榨乾,一旦受難者的安全感需求沒有被接住,受難者就會黑化,展現出邊緣型人格的特質。
情緒化的他們,其實是很難理性思考事情的真相如何,腦中只添滿了他們自己對事情的負面解讀,並且深深地相信:「都是因為我不夠好」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第五版》中描述
1. 對於伴侶的離開會有激烈反應,會瘋狂地逃避現實或想像自己真的被拋棄
2. 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不論是朋友或是伴侶都希望是自己理想的樣子,如果沒有,就會極端地貶低對方
4. 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的行為,例如:過度消費、高風險性行為、藥物或酒精濫用、危險駕駛、暴飲暴食,至少兩項。
5. 強烈情緒:像是憂鬱、焦慮、不悅,通常持續數小時,很少超過數天
6. 慢性空虛感
7. 不適當的強烈憤怒,或難以控制的怒火,且帶有攻擊性
8. 會使用自殺、威脅、自殘來脅迫破伴侶或家人達成他的要求。
9. 有時候會腦中出現與壓力有關的妄想(沒有發生,但瞬間想像出讓自己有壓力的小劇場),或嚴重解離現象。(解離:記憶、自我意識或認知的功能上的崩解。引自維基百科)
邊緣型人格的人活得很辛苦,他們對於自我肯定缺乏能力,往往非常仰賴伴侶給予,而愛情是種可以讓自己感受到自己很有價值的東西,但對於他們伴侶、家人和朋友都是一種負擔,面對沉重愛的需求以及面對邊緣型人格的不穩定,往往會讓他們活得同樣辛苦。
也因為缺乏自我價值,他們很難真的把自己掏心掏肺的表現出來,擔心最真實的自己不值得被愛,但內心還是渴望真實的自己能夠好好接納。

(2)愛情強迫症
有一種人,他沒有愛情他活不下去,但他要的是理想的愛情,所以,不合他的意的愛情,他就不再經營了,或是在找下一個,形成多角經營,不論是是感情還是事業,我都非常敬佩。
他們也一直追尋的愛長什麼樣子,他們也不太明白,可能是熱烈的性愛一場、或是無時無刻的浪漫關懷,他們需要的很多,一個伴侶可能無法滿足,所以,那就很多個吧。
看似渣,看似很滿足,但內心卻是一個巨大的黑洞,伴侶怎麼填補安全感和都不夠,只要不夠理想愛情強迫症者就會離開。

二、心理分析:自我認同混亂的童年

邊緣型人格活得非常辛苦,常處於受害與自責之間來回,潛意識之下將他帶入受創的童年過去,進入了邊緣而瘋狂的狀態,情緒化的自己是很難控制的,他們無法抑制的陰影會讓他們無法信任任何人,進而將眼前那個人投射成過去那個傷害他的人,自己則成為了受難者,醒來後,看著自己造成的傷害,他們又會陷入無止盡的自責,又再引發陰影,受難者就會有一股毀滅自己的衝動。
我想這就是地獄吧,無止盡的惡性循環,是惡夢還是現實呢?
「自殘的想法可能源自於從小長期處在情緒化的環境,因為無力阻止衝突發生,進而極端否定自我價值,覺得自己不夠好。」,像是父母感情不和睦,常常兩人互相吵架,最後演變成家暴,處在當下的孩子,也會承受父母的情緒能量,心中總會浮起三個念頭:
(1) 為什麼你們不停止
(2) 為什麼我無力阻止你們
(3) 是不是我的錯
孩子產生兩種情緒,一種是憤怒,對父母的憤怒:「你們到底想怎樣?家庭已經搞成這樣,這是你們要的嗎?」;第二種是孩子反過來對自己憤怒,氣自己的無能為力,這股憤怒無處宣洩,最後巷內形成一股怨氣,持續地傷害自己的靈魂,最後藉由懲罰自己來宣洩那個責任。
自殘者需要的是一份善意的傾聽。作者分享他的個案,自殺意念強烈的個案告訴他:「我想自殺,就沒那麼想自殺了」
家庭的問題,除了父母失和,還有家庭暴力,例如:父親對兒女拳打腳踢和言語霸凌,「你再不乖,我就打你!」、「敢頂嘴?你算什麼東西?」,讓孩子恐懼的同時,也極度渴求父母的愛,身體的恐懼衝突了心靈的需求,使的孩子對自我認同產生混淆。
還有冷暴力,例如:不理睬孩子的哭喊、把孩子關在衣櫃,對於極度需要安全感的孩子,這種傷害是極度有效的,深刻到影響到人格。
為了父母的關注,他們夾雜了恐懼,放下自尊和自我,只為了討好父母,只為了得到安全感,而父母也會在自責的心情,給予孩子很多的物質或其他關愛來彌補傷害,但一旦衝突再起,悲劇也會再次重演,就會讓孩子反覆在拋棄與被愛之間來回,逐漸掏空孩子的心靈。
內在匱乏就像個黑洞一樣,需要穩定且大量的安全感,且要符合受難者期待。
也因此,受難者會產生妄想,在腦中改變現實,過度地讓自己陷入受害者心態,別人都是加害者,不斷向他人索求物質、財務和感情,甚至認為「這是世界欠他的」,儘管恢復理智後,會有些愧疚,但就像吸毒一樣,為了解決愧疚產生的痛苦,又會進入關係或網路上討認同,讓自己更加的盲目,不斷製造前男(女)友或是前朋友。

三、做為一個受難者的前伴侶

在撰寫受難者的篇幅時,也上網尋找了很多邊緣型人格的資料,看到很多邊緣型人格,其實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但潛意識的世界卻無法控制,往往傷痛就會自動浮現。
受難者的需求,讓作為拯救者的我感到被拯救,也因為供需平衡,我彷彿成為了伴侶的情緒媽媽,在那時候培養了很強的同理心技巧,帶領對方看到自己傷口,但直至遠距離戀愛後,我現在才明白這對他是個可怕的折磨,對我也是。
作為高敏感人其實很需要獨處,遠距離後,其實我鬆了一口氣,但對方的不安全感,壓垮了她原本對我的美好,最後,她離開了我,去找到屬於她的安全感了。
我不確定那段關係是不是愛,但的確滿足了彼此,我也有所成長。重新回頭檢視這段感情,書中的描述可怕的精準,除了嘆氣還是嘆氣。
在遠距離時,受難者的她,會不斷地問我是否愛她、不斷檢視我對她的付出是不是真的愛,她彷彿忘記曾經相處過的那些過程,在她不斷地質問下,我憤怒且難過地告訴她:「你願意相信你認識不到一天的人的話,而不願意相信妳的男友,我是怎樣的人,你難道不知道嗎?」,在一段沉默後,她崩潰了。
那個爆氣的瞬間,我也成為了受難者,認為自己受委屈了。
受難者除了需要別人的安全感之外,他更需要「醒」過來,看到現在的自己不再是那個無助的孩子,可以學習、學習解決問題,我們必須看到自己的力量,然後幫助過去那個走不出房間的內心孩子。
首篇我提到我與父親的關係:
我也經歷過厭惡父親的階段,明白他帶給我的傷害是真實的,我不需要去忽略自己的傷口,隨著自己知識和觀點加深加廣,也能夠明白他們有自己的個性、生命課題以及盲點,但同時他們也用盡苦心的給我們足夠的物質生活。
在那個同理彼此的過程,我也逐漸脫了非黑即白的觀點,看到自己後,明白事情的因果後,真正獨立後,我逐漸脫離受難者的角色,與過去和解。
不再成為受難者的第一步:就是把自我與他人視為同等程度的大小,我們都必須學會愛自己,那就必須不再輕視自己,學會尊重自己。
明白自己受過傷,但絕對也不想去傷害人,那就需要去正視自己造成的傷害,珍惜愛你的人,願意給你幫助的朋友,他們給我的能量好好正視這些美好,放入心頭,也鼓起勇氣去正視自己。
檢視自己每個情緒炸彈中,是否蘊藏了過去被傷害的回憶,可以嘗試書寫情緒,也告訴自己,這些情緒不是有意識地模仿,而是無意識的心理遺傳,這不是自己的錯,無須責怪任何人,我們該做的是看到傷害,治癒自己。
告訴自己:「自卑的我不是全部的我,我仍然有無限可能的可以讓我成為理想的自己。」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我的專題,也歡迎來我的臉書與我互動。感謝你的支持,願你成為完整的人。
昆陽 Peace 2021.5.1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對話沙龍】找尋人性的新的可能性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