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4|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Nature 行為調查裡談的「人與人的連結」

在社會網路研究中,人際間的網路有時不像企業間網路容易定義。企業間的投資、合資或是策略聯盟之間的連結清清楚楚,但是人際之間未必如此,有時你以為是朋友的,對方卻不如此認為;有時你的情比金堅,對方卻以為不過是點頭之交。
相較之下,性關係雖然也可能有柯林頓式的疑問,但定義上要比友誼更清楚些。人與人的性連結究竟與其他形式的人與人的連結有何不同?
Photo by Toa Heftiba on Unsplash
Photo by Toa Heftiba on Unsplash
Fredrik Liljeros 等人曾經在《Nature》發表研究,在 1996 年針對 4,781 位瑞典人做過性行為調查,其中有 2,810 人的樣本有效,拒絕的樣本中有較多年長女性,其餘的人口變數並無差異。此外,樣本中也呈現類似研究的共同特色:男性揭露的性伴侶數目明顯高於女性揭露的性伴侶人數。
調查的結果是過去十二個月的性伴侶數目,多數在十人以下;而至調查為止,畢生累積的性伴侶數目,多數在百人以下
他們發現在人與人的連結中,性網路與其他網路有些差異,屬於 scale-free 式的網路,也就是性伴侶人數的累積分佈呈現指數形式——通俗地說,就是性伴侶人數也有「多者愈多、少者愈少」的不平等現象。這種網路不會因為某些隨機的中斷而被破壞,他們因此認為要減少性傳染疾病的最好方式是要針對那些擁有超級性伴侶數的人著手。
不過,其他的研究也發現,傳統上對於性傳染病防治著重在性工作者,但是這樣做有其盲點。因為多數的性工作者具有「在地性」,大多只在某一地點工作,而是某些客戶因為移動之故,才將性病傳染給不同地區的人,而連結了不同群體。因此在防治性傳染上,性工作者與移動頻繁的大客戶同樣重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透過策略與組織理論的角度,分享具有歷史縱深而非侷限於一時一地的世界觀察,以及對於台灣政治與經濟政策的意見。希望說清楚某些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我們的商業習慣、我們的經濟政策,為什麼演化成現在的樣子?能夠一起追求解決之道,而非無止境的繞圈圈,不只是一起探索世界的政經現狀,也一起塑造世界的未來面貌。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