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6|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大漢天威-第三名強者】

漢二年,劉邦打出關中,直襲彭城,卻踢了一個大鐵板。 正徬徨無依之際,張良回來了。
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召回大將韓信,並且派出隨何跟酈食其等人,展開外交攻勢。
這是楚漢相爭最混亂的一年。
此前,韓信領軍前去支援齊國,與西楚霸王項羽作戰。 但同時,韓信又在潁川擊破了項羽派去的新韓王昌。
此韓信,非彼韓信也。
兩個韓信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一樣的人高馬大。
我們比較熟悉的韓信,只是平民出身,基本上原本是不姓韓的。他可能跟劉邦類似,是媽媽為韓氏,而漢朝建立後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韓信。
另一個韓信,就真的姓韓了。他是韓王庶出的子孫,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前,這個人應該就是韓公孫信。
韓公孫信是張良在潁川打游擊的時候,找到的王孫。在劉邦被貶入漢中時,張良就把韓公孫信交給劉邦。
很明顯的在做二手準備……張良對於韓王成能否正式的在項羽霸權下恢復韓國,相當沒有信心。
兩個韓信,同時在漢中跟劉邦提出,該回去爭霸天下了。 然後就有了兩個不同的大武官韓信。
一個,是韓大將軍信。 一個,是韓太尉信。
由於張良的回歸,跟戰略的轉向,劉邦立刻傳令回去,要韓太尉信就地合法,成為韓王信。 基本上,張良的動機目標,始終都是「恢復韓室」,所以劉邦想要留住張良,並不能光靠好交情。
該給的,不能少。 這方面,劉邦為人相當有春秋戰國名君古風。
在秦末,韓國領土是最危險的地方,靠近咸陽嘛。 但隨著楚漢相爭開展,咸陽這裡的危險性就沒那麼高了,反而是個可以遠離殺神項羽的寶地。 所以接下來,韓王信這個人基本是沒戲的。
大將軍韓信就很忙了。
韓信花了四個月,在關中地區跟三秦作戰。隔年,韓信做為先遣軍打出去,平定魏國跟河南諸地,然後就去聯合趙軍,救援被楚軍凌虐的齊國。
同一時間,劉邦則在那邊立大旗召聯軍,直撲楚軍老家彭城。
這個雙箭頭將軍抽車的戰略,是不是韓信所擬?乍看很像是,但其實韓信救援齊國去了,張良也一度前往西部。 整個執行細節,可能同時包含了張良跟韓信的計算,卻都比不上項羽的驚天一擊。
而這個時候,天下諸侯反漢歸楚,關中的三秦王當然也是風行草偃……
這時,隨何正帶了二十名隨從,往九江進發。 九江王英布,又名黥布。
英布三十歲的時候,因為觸犯了秦律被黥面,後來就前往麗山參加阿房宮的作業。 在麗山數十萬刑徒勞役中,英布相當吃得開,拜了不少老大,也收了不少小弟。
不久,始皇帝過世,阿房宮停工,勞役轉往加速建設始皇陵。
英布趁著朝廷混亂管制不易的時候,就帶著同伴們逃跑,回到長江流域一帶當起水盜。
很快地,陳勝起事,英布素有大志,便去說服了當時的番陽令吳芮起事。 在秦末的各個地方叛變中,英布跟吳芮算是相當完美的官兵配強盜。 吳芮把女兒嫁給了英布。
或許也正因為英布軍同時具有正規軍與盜賊雙方面的優勢,也成為了當時唯一曾經擊退章邯的部隊。
而吳芮跟英布相當識時務,選擇了奉當時正渡江北上的項梁為主。
由於英布能打,又自帶兵力,項梁也不敢怠慢。雖有主從,但卻是奉英布與己平齊。也就此埋下了項羽跟英布不合的種子。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當時的當陽君英布,可說是楚國第一先鋒大將。
項羽突然斬殺宋義篡奪兵權,英布沒有說什麼。 可接下來不管是鉅鹿之戰、渡黃河、入關中,英布次次為先鋒,事情就不太對了。
要知道,項梁項羽本身的子弟兵,概略是五萬之譜。 從救援鉅鹿開始,那個帳面上很漂亮的幾十萬大軍,那可是各將自己的身家。
其實項羽有意識的在消耗其他諸侯的軍力,保存自己的實力。
鉅鹿一戰,英布做為先鋒無功,被項羽撿了尾刀。 你是英布你會爽嗎?
項羽在封王大會、戲下之盟的時候,封給了英布他的故鄉九江。看起來相當衣錦還鄉?說穿了,英布半點好處也沒撈到。
難道要他帶著九江子弟兵回去燒殺擄掠九江嗎?
當時正確的做法,其實應該要像劉邦對韓信一樣,同步拜英布為楚國上將軍,讓英布「幫忙」大家徵收土地撈點油水,才是個理。
可對項羽而言,這是他自己的工作。 英布大哥,你就幫忙收拾掉義帝好了。
這真的是壓垮英布的最後一根稻草:肥缺都沒份,衝鋒陷陣兼背黑鍋就有。 於是,當諸侯蜂起反楚,項羽還想請九江王英布回來打前鋒……門都沒有。
按劉邦高祖本紀的說法,隨何是漢二年去拜訪九江,英布列傳卻寫漢三年。 我們這邊暫且用主角視角來看。
隨何一行人來到九江,但卻不得英布接見。
過了三天,隨何跟負責接待的太宰說:「王不願意接見我們,想必是認為楚強而漢弱吧?當然,我就是因此而來的……楚漢誰強誰弱的關鍵,就在大王的身上。我願意為大王詳細分析,如果覺得我說的沒道理,可以把我們一行人拉上市街斬首,這樣大王也不必擔心被誣陷與漢私通。」
隨何把命都賭上了,太宰想想便乾脆通傳一下……不然這樣拖著,要是誰去項羽那邊打小報告,九江一國也是要出事的。
得到晉見英布的機會,隨何也開門見山:「漢王請我來,是想問問大王,為什麼要服從項羽?」 英布咳了兩聲:「君臣之義,理所當然。」
隨何冷笑:「大王是王,項羽也是王,何來君臣?您不就是認為項羽強大,能夠保障您的統治權嗎?」 「項羽日前伐齊,身先士卒,您身為楚軍先鋒,卻未親上火線,這是什麼道理?」
「項羽跟漢王在彭城決戰,您卻未派一兵一卒救援,這又是什麼道理?大王您現在只是被『大義』之名所束縛……楚殺義帝,早已失去大義的名分不是嗎?」
說到這裡,英布臉色不禁大變。
隨何假做不知,又道:「如今楚漢對峙,其他諸侯不動,大王您看,任憑項羽善戰,能夠擊退漢軍嗎?」 英布不假思索:「不能。」
隨何續道:「漢軍深入敵境尚且不退,您又怎麼會覺得,楚軍比漢軍強呢?今天我不是要說,加上您的兵馬,漢軍可勝。重點是,您只要一動,項羽必定會叫您不要動……每次打仗的甜頭您都拿不到,跟著這樣的楚軍,真的可以嗎?」
一連兩次,隨何都說到了英布心坎裡。
「對項羽,您是可有可無的。」隨何展開了最後的攻勢:「但是您若投向漢軍,裂土封侯,金銀財寶一定滾滾而來……因為漢王需要您啊!」
出來混口飯吃的,要不求個財,要不求個爽。偏偏這兩樣事,有超過60%都跟一個好老闆相關。
兩個老闆都欣賞你,楚軍開五萬月薪沒年終,漢軍開九萬還外帶業績獎金。 英布當然是「漢軍真香」啦。
「你說的也不無道理,就這麼辦吧……不過,切莫走漏了風聲。」英布道。 隨何一聽就知道其中有鬼,也不揭破,敷衍了幾句就退了下去。
回到住處的隨何,立刻讓隨從去打探消息,原來,楚軍的使者也已經到來……英布正在玩兩面手法,看看哪邊價碼更好。
這下可糟,一個弄不好,隨何跟夥伴們就要葬身此地。
隨何一咬牙,打聽到英布接見楚軍使者的時間,大喇喇的就闖了進去,往楚使者上位一坐:「九江王已經歸順漢軍啦,你來幹嗎?」
英布也是嚇了一跳,還沒反應過來,楚使者已經怒而離席。
隨何忙道:「大王,還不快讓人殺了那個傢伙?不然你恐怕就只能以逃犯的身分跟我回去了。」 「……算你狠。」
事已至此,英布也只能殺使者,出兵攻楚了。
然而,在這個時代,公認的第一戰將,是項羽。領兵可敵項羽,衝鋒略遜一籌的第二號人物,均推韓信。
第三號人物,則向來充滿爭議。
英布,是楚漢相爭之前,最強悍的楚之先鋒。 但楚軍其實另有頂梁柱。
龍且。
秦末,龍且原本在項梁手下擔任司馬。(有些人因此稱呼他司馬龍且) 當項梁讓項羽自己出去練功的時候,龍且就曾經率軍大破章邯。
英布叛楚,為龍且所破,則是他在史書上的第二次巨大戰功而已。
陳平曾經說,真正能夠得到項羽信賴的,只有四個人:范增、鐘離昧、周殷。 還有龍且。
最後,龍且被韓信擊敗所殺。 龍且自認非常了解韓信,這也是他後來失敗的原因。
其實我們不難推想,當年韓信在項羽身邊擔任護衛時,就是被龍且打壓,所以出不了頭。 照理來說,龍且強於英布,弱於韓信的事蹟是很明顯的。
那有什麼好爭議的呢?
因為三國時代的大軍事家曹操,他自己追奉的先祖曹參,也曾經打敗過龍且。
曹參早年跟著劉邦征戰,在入關中之前就各種大放異彩。東征西討無一敗……不過曹參大部分的時間,都不是跟楚軍對戰。 而龍且之敗,其實也是曹參跟韓信合力的結果。
所以呢,韓信派認為,是韓信破龍且。 曹參派認為,是曹參功第一。
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司馬遷個人其實則認為,曹參的戰功第一,正是因為他一直跟著韓信打仗。而消滅項羽之後,劉邦跟諸臣為了消去韓信的功勞,才把曹參搬出來。
所以基本上,說曹參是楚漢相爭第三強將候選人之一,是比較靠譜的。
最後,在這個混亂時期,那麼厲害的曹參在幹什麼?
漢軍出漢中的時候,曹參先跟韓信匯流,擊破章邯。接下來漢軍跟三秦進行了一次大會戰,由漢軍勝出。
劉邦跟韓信繼續向東推進,曹參則負責鎮守。 由於司馬欣跟董翳都選擇投降漢軍,所以曹參這時主要只需要對付章邯。
都說曹參是不敗之將,所以之前很威風的章邯,也成了他的手下敗將。打倒章邯之後,曹參北上東出,跟龍且一戰。
大致看得出來,劉邦軍的策略是三路北中南,進擊項羽。 但南路跟中路被項羽一路反推到滎陽(洛陽東側),展開長期對峙。
某些人的眼光,就看向了北方。
關鍵的舞台,將再次轉往北方燕趙之地。
張耳陳餘的恩怨情仇,又會如何影響著天下大勢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楚漢之爭,文景之治,漢武帝獨尊儒術……你所知道的,是真正的漢朝歷史嗎?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