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te 已是常態? Hybrid 是趨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疫情已經一年,在快速施打疫苗的國家,如美國已有許多企業開始討論如何讓員工慢慢回到辦公室上班或是調整為更彈性的 Hybrid 工作方式,在科技的助力之下,過去一年大家也漸漸適應了遠距辦公和各類活動,跟幾個合作過的美國顧問公司聊過對於回到實體教育訓練有什麼想法,確實他們已有些客戶開始詢問回到實體的時程,但講師們多數已很習慣,甚至喜歡上這樣的線上教育訓練方式, 他們也認為就算回到實體(美國 CDC 已說如已完全打完疫苗,在室內室外皆不用戴口罩),但大家真的可以像以前那樣很自在地面對面進行一些活動和討論嗎?那要有打疫苗的人才能參加實體課程嗎?公司要怎麼規範?這其實都還是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而且一些跨國企業也在疫情期間讓不同國家分公司的人一起參加同一場線上訓練課程,也著實讓他們感受到這是一個有效率又經濟的方式。

而台灣在前一年的防疫控制很好,因此不管在遠距工作、教學或活動這塊一直不是太熱絡,只是最近疫情升高,似乎這個需求又起來了,看到許多學校或是公司又開始頭痛該怎麼辦,有的則是有些抗拒。以我自己來說,在 2020 年搬到荷蘭前就在學校舉辦了幾場線上活動,第一次舉辦時是是連要使用什麼軟體都不清楚,因為校內有一個現場可以讓師生參與,因此還要想如何佈置及攝影 (這部份當然有請廠商來執行),所以這基本上是個 Hybrid 的活動 (線上和現場),並且加上有 Youtube 直播,總而言之是相當辛苦和不容易的一場活動,但卻是收獲滿滿,也讓我覺得遠距活動會是一個未來趨勢。

先來說說線上活動有什麼優點好了!

1.成本相對低

辦一場實體活動什麼都要錢,場地、餐點、交通、住宿和人力等等都要錢,若是線上活動的話以上所提項目都可以省很多下來,唯一比較要花錢的應該是線上會議軟體。而原本一年只能辦一場的實體活動,或許就可以變成一年辦二或三場,這也是增加曝光和互動的機會。

2.縮短籌備時間

線上活動節省了許多傳統活動要的交通、用餐和住宿,有時甚至還要安排娛樂,原本可能要準備三個月的實體活動,線上可能只要三星期,節省下來的時間也能更加專注在活動內容上。

3. 無國界

這也呼應了 #1. 成本相對低,線上活動沒有國界限制,想參加的人不用擔心需負擔交通和住宿費,尤其以我之前的經驗來說,有些活動希望國外夥伴參與,但有時對方和我方經費上有困難可能就會無法參加,因此對於經濟較弱勢的參與者來說是一大優點,而對活動舉辦方而言也能增加可參與對象。

4. 更能建立社交網絡

許多人應該都有參加過那種一年僅只辦一次的大型會議和研討會,所有活動都塞在短短幾天,大家匆忙地旅行和參加一系列活動,也沒有時間好好地認識新朋友和跟老朋友敍舊,若這些實體活動可以將一些小活動改為事先線上進行,除了讓大家先暖身對其他參與者有初步認識外,也可以讓實體活動在進行上不會那麼緊湊,大家也就更能享受實體活動所帶來的樂趣和互動。

5. 更容易蒐集資訊

線上活動平台通常有投票或調查功能,而且可以即時分享投票和調查結果,也讓講者或引導者能針對結果回應參與者或調整接下來要進行的內容。

如果你還在想如何規劃線上活動.....

我自己從去年底開始跟一些美國顧問公司合作,幫他們做線上訓練課程的引導者 (facilitator),學員來自世界各地,透過適當的課程及活動設計也可以讓線上很有互動,而且甚至變得更有效率,因此我們在面對不確定因素的同時,如果 Remote 是常態,那麼 Hybrid 或許是趨勢。我相信人之間的面對面相處仍然很重要,線上和實體的並行或許可以讓我們的生活達到一個平衡,雖然我們引導者間都在說就活動舉辦的角度來說能不要 Hybrid 就不要,但我認為 Hybrid 的形式可簡單分為以下二種:

1. 部份人在線上,部份人在實體

這個形式需要考量到如何能創造出遠距與實體參與者的共同參與感,我在這裡不使用創造出讓遠距參與者有如在現場的字眼是因為我認為這樣的說法是有些不切實際,大家必須要了解到這樣的 Hybrid 形式對於實體和遠距參與者會是種全新的體驗,對於籌辦者而言也是較大的挑戰。

2. 部份活動線上,部份活動實體

這個形式是我自己覺得對於籌辦者和參與者都較為簡易的方式,這樣的 Hybrid 可適用於活動或會議,因為我之前舉辦活動的經驗,尤其是國際會議,常常在一、二天內想放入太多內容,對於參與者來說也是很累,沒辦法好好享受和感受籌備者的用心和安排,因此若能將部份活動內容轉為線上,一方面也可以算是為實體活動暖身,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參與者好好感受整個活動的安排,而且也可減少籌辦方在舉辦實體活動的壓力。

其實遠距最讓大家質疑的就是「互動性」,我也不否認實體面對面的互動是無法完全取代線上活動,但其實各種軟體和平台的出現已可以大幅改善線上活動品質, 到現在有各種可增加互動和協作的工具,如 Mural 和 Miro,當然還有更多其他新興會議和軟體平台加上恰當的 facilitation 已可大幅增進線上互動,因此對許多人或公司來說雖然 Remote 只是一時,但試著接納 Hybrid 或許能創造出更彈性和包容性的工作環境和活動內容。

The secret of getting ahead is getting started. (Sally Berger)

科技所帶來的優點在很多方面還是大於無法實體舉辦的不便,而且線上活動能讓每個人參與活動和學習的機會更為平等,也能創造更多機會,例如對自由工作者來說,尤其是顧問諮詢或訓練課程這方面領域,藉由線上活動反而可讓更多人參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eggy.PCH的沙龍
10會員
18內容數
Create a space for curiosity, learning, and transformation. 創造一個能引起好奇心、學習以及轉變的空間
Peggy.PCH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23
除此之外時區也是會擾亂時間安排的一個元素。我的線上活動工作常需配合不同時區,有時要超早工作,有時又是工作到晚上,尤其是如果我回到台灣時,我常常都是在上大夜班,因為我的主要客戶都是歐美時區,因此工作常凌晨二、三點是很常見的。當你需要很早起來或工作到很晚時,也是會對你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Thumbnail
2022/02/23
除此之外時區也是會擾亂時間安排的一個元素。我的線上活動工作常需配合不同時區,有時要超早工作,有時又是工作到晚上,尤其是如果我回到台灣時,我常常都是在上大夜班,因為我的主要客戶都是歐美時區,因此工作常凌晨二、三點是很常見的。當你需要很早起來或工作到很晚時,也是會對你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Thumbnail
2022/02/13
我自己也是用 Wordpress 在建置個人網頁,但要用到滿意其實也是不容易且花時間,而 Notion 剛好是一個容易上手又能在短時間完成的平台,比起制式履歷更能打造個人特色,
Thumbnail
2022/02/13
我自己也是用 Wordpress 在建置個人網頁,但要用到滿意其實也是不容易且花時間,而 Notion 剛好是一個容易上手又能在短時間完成的平台,比起制式履歷更能打造個人特色,
Thumbnail
2022/02/09
但我很慶幸自己當初的好奇心讓自己在還有正職工作時就去嘗試不同事物和學習,當時的我當然也無法預知未來 (現在的我也是無法預知未來),或許就當做自己的另一個職涯探索吧,畢竟現代人不太可能會有線性人生,為自己創造學習機會肯定或許會對未來的你有幫助。
Thumbnail
2022/02/09
但我很慶幸自己當初的好奇心讓自己在還有正職工作時就去嘗試不同事物和學習,當時的我當然也無法預知未來 (現在的我也是無法預知未來),或許就當做自己的另一個職涯探索吧,畢竟現代人不太可能會有線性人生,為自己創造學習機會肯定或許會對未來的你有幫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多數工作者認為公司主管使用監控軟體控制在家情形,或是透過大大小小會議直接間接監視、確保所有人都在崗位上等等手段,才是扼殺產值的主要來源之一。
Thumbnail
多數工作者認為公司主管使用監控軟體控制在家情形,或是透過大大小小會議直接間接監視、確保所有人都在崗位上等等手段,才是扼殺產值的主要來源之一。
Thumbnail
線上課程與實體有本質上的差異,並不是把「實體課搬到線上」,不同媒材之間需要「轉譯」。我的心得是,目標明確地一次帶走一個觀念,最適合線上課程。
Thumbnail
線上課程與實體有本質上的差異,並不是把「實體課搬到線上」,不同媒材之間需要「轉譯」。我的心得是,目標明確地一次帶走一個觀念,最適合線上課程。
Thumbnail
WFH 從3/20開始已經超過一個月,然後每週繼續加碼下去,變成一種每週猜猜看開獎的活動,有助於訓練自己對於疫情每日變化的敏感度(不知道訓練這有什麼好XD)。
Thumbnail
WFH 從3/20開始已經超過一個月,然後每週繼續加碼下去,變成一種每週猜猜看開獎的活動,有助於訓練自己對於疫情每日變化的敏感度(不知道訓練這有什麼好XD)。
Thumbnail
如果線下導覽不能走,線上真的走得動嗎? 因為國旅崛起,台灣的地方小旅行近年正夯,文化走讀與特色導覽也是地方團隊不可或缺的互動形式。但面對這幾個月的疫情升溫,三級警戒禁止了群聚與團體活動,也嚴重地影響到此類型的主要活動...
Thumbnail
如果線下導覽不能走,線上真的走得動嗎? 因為國旅崛起,台灣的地方小旅行近年正夯,文化走讀與特色導覽也是地方團隊不可或缺的互動形式。但面對這幾個月的疫情升溫,三級警戒禁止了群聚與團體活動,也嚴重地影響到此類型的主要活動...
Thumbnail
這一個多月,陸續在線上進行了好幾場演講,開了幾次會,也接受媒體採訪,最神奇的是連電視節目的訪談都改成在線上進行,自己拍影片上傳再由製作單位剪接進節目裡。 三級警戒禁止群聚已達一個半月,但是除了一些非得面對面營業的行業暫時關閉外,其他工作仍然是得照常上班繼續正常進行,但是要避免人與人的接觸,只好什麼事
Thumbnail
這一個多月,陸續在線上進行了好幾場演講,開了幾次會,也接受媒體採訪,最神奇的是連電視節目的訪談都改成在線上進行,自己拍影片上傳再由製作單位剪接進節目裡。 三級警戒禁止群聚已達一個半月,但是除了一些非得面對面營業的行業暫時關閉外,其他工作仍然是得照常上班繼續正常進行,但是要避免人與人的接觸,只好什麼事
Thumbnail
我相信疫情即將過去,但一切「不會恢復原樣」。很多的工作型態即將改變,甚至很多的工作會消失。 你的工作在未來還存在嗎? 抑或者變成什麼樣子? 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在未來即將改變的工作類型,來看看你的工作什麼哪一種? 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Thumbnail
我相信疫情即將過去,但一切「不會恢復原樣」。很多的工作型態即將改變,甚至很多的工作會消失。 你的工作在未來還存在嗎? 抑或者變成什麼樣子? 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在未來即將改變的工作類型,來看看你的工作什麼哪一種? 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Thumbnail
疫情已經一年,在快速施打疫苗的國家,如美國已有許多企業開始討論如何讓員工慢慢回到辦公室上班或是調整為更彈性的 Hybrid 工作方式,在科技的助力之下,過去一年大家也漸漸適應了遠距辦公和各類活動,跟幾個合作過的美國顧問公司聊過對於回到實體教育訓練有什麼想法,確實他們已有些客戶開始詢問回到實體的時程,
Thumbnail
疫情已經一年,在快速施打疫苗的國家,如美國已有許多企業開始討論如何讓員工慢慢回到辦公室上班或是調整為更彈性的 Hybrid 工作方式,在科技的助力之下,過去一年大家也漸漸適應了遠距辦公和各類活動,跟幾個合作過的美國顧問公司聊過對於回到實體教育訓練有什麼想法,確實他們已有些客戶開始詢問回到實體的時程,
Thumbnail
自2005年起,遠距工作已成長了173%(資料來源: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 而2020年因為有Covid-19的影響,更是加速了遠距工作的發展速度,在美國有62%的員工因為疫情的關係必須在家工作,其中有59%的人希望在疫情過後能繼續在家工作
Thumbnail
自2005年起,遠距工作已成長了173%(資料來源: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 而2020年因為有Covid-19的影響,更是加速了遠距工作的發展速度,在美國有62%的員工因為疫情的關係必須在家工作,其中有59%的人希望在疫情過後能繼續在家工作
Thumbnail
文/林由敏 ‧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 資料來源/震旦月刊 第 595 期 2021 / 02 疫情影響至今,隔離、禁足、封城已成為常態,如今,風險最高的事,竟然是人與人的實體接觸。疫情正把零接觸經濟,推向前所未有的關鍵時刻。而「零接觸經濟」在疫情間成長最突出。國際金融研究機構指出,遠端醫療、學習
Thumbnail
文/林由敏 ‧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 資料來源/震旦月刊 第 595 期 2021 / 02 疫情影響至今,隔離、禁足、封城已成為常態,如今,風險最高的事,竟然是人與人的實體接觸。疫情正把零接觸經濟,推向前所未有的關鍵時刻。而「零接觸經濟」在疫情間成長最突出。國際金融研究機構指出,遠端醫療、學習
Thumbnail
登錄上課=線上教學? 後疫情時代回不去的教育……
Thumbnail
登錄上課=線上教學? 後疫情時代回不去的教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