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會考的作文題目〈未成功的物品展覽會〉,對於多數考生來說,不是太難發揮。但要如何寫得有深度又有吸睛度?端看考生如何定義「成功」二字。常見的陳腔濫調是「失敗為成功之母」,跌倒了再爬起來;不過,單從這個角度來看待成功,視野未免狹隘,既寫不出格局,也無法令閱卷老師產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雖然同樣的題目不會再出一次,但成功/失敗之類的命題仍會不斷出現,值得深入探討。況且,趁孩子還在摸索人生方向的同時,帶他們看清成功的各種形態,也有助於他們探索將來。
以下,我以《伊索寓言》裡的經典故事〈龜兔賽跑〉和林語堂先生所改編的〈龜與兔賽跑〉(收錄於〈增訂伊索寓言〉)兩則故事為例,談談這兩隻兔子與兩隻烏龜,為讀者展示了什麼樣的成功樣貌--
眾所周知,《伊索寓言》裡的兔子(以下簡稱「伊兔」)安於一時逸樂,輸給了勤勉不懈的烏龜(以下簡稱「伊龜」),宣揚勤能補拙的道理。
然而,在林語堂改編的版本當中,兔子(以下簡稱「林兔」),卻輕輕鬆鬆贏了烏龜(以下簡稱「林龜」),這是什麼道理呢?他在文章最後說:
凡事須求性情所近,始有成就。
世上愚人,類皆有恆心。
做龜的不應同兔賽跑。
簡單來說,烏龜應該發掘出自己的優勢,而不是拿自己的劣勢和別人的天生優勢比較,那簡直是白費心力也蹧蹋自己的長處。的確,越早掌握個人優勢,才能越早掌握時機,耕耘專屬於自己的領域;否則,儘管拼死拼活在陸地上和別人賽跑,渾然不知自己其實是水中健將,不是很可惜嗎?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看看,這兩隻兔子與兩隻烏龜,分別代表了成功的哪四種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