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二十八、造物主─日常的觀察與模擬(二):日常用品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在上一章節我們聊過了以「飲食」為出發點延伸的「飲食語言」,是可以幫助故事能有發揮的空間、角色也能有話可說,甚至建立角色讓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在這一章節,我們接著要來談「日常用品」。

基本上概念是與飲食一樣的。就如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是具有普遍而鮮明的象徵性,人們日常所使用的日常用品,同樣也具備相同的特徵。

日常用品的誕生同樣是依「需求」而存在。所謂需求,除了生活的便利性,它可能還包含了環境、文化習俗、信仰、國家政策等關聯,促使這類日常用品被需要。也因為如此,日常用品自然會像飲食一樣,隨著融入人們的生活習性,漸漸衍生出具有道德意涵的寓言理論。

由於很多關於日常背後的文化概念於前篇文章便已經說明。在這次的日常用品,我想很單純就「如何設計日常用品」來做較為輕鬆的引導。

raw-image


以下為奇幻寫作事付費限定內容!
歡迎購買本專題閱讀本文!
(本次內容提供premium閱讀)


〈關於Moonrogu〉

嗨,我是Moonrogu!一位奇幻小說家,你可以叫我村長。從2018年加入方格子並持續寫作至今,已累積數百篇極短篇小說創作以及三篇長篇奇幻小說的連載;而除了小說,我也寫我的寫作觀點,並發展成付費專題「奇幻寫作事」。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透過追蹤、訂閱,隨時follow最新的文章資訊!另外,誠摯邀請加入vocus Premium,閱讀我的Premium限定創作!

社群追蹤:FB粉專噗浪PlurkIG

經營出版專題:

拍手五下,輕鬆支持我繼續創作 ↓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99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奇幻寫作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oonrogu的炬靈書室
18.8K會員
2.3K內容數
文字是嚮導,意識是光炬。 唯有書寫,我們才得以前進,而意識也得以照拂更遙遠的境界。 儘管世界為濛霧阻饒、路途充滿荊棘,靈魂無可倖免。 文字終將引領意識。 我們都是意識的旅者。我們書寫,我們創造。
2021/06/10
日常事物背後牽涉的,往往是人們為了解決特定需求而提出方法、並且不斷改製而成的「最佳解方」,這背後有時還關係到複雜的歷史、環境等因素──這些,都是我們在構築虛構世界時,能夠嘗試去探討、讓小說添加更獨特有趣的敘事呈現。 那麼禮儀,儀式,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Thumbnail
2021/06/10
日常事物背後牽涉的,往往是人們為了解決特定需求而提出方法、並且不斷改製而成的「最佳解方」,這背後有時還關係到複雜的歷史、環境等因素──這些,都是我們在構築虛構世界時,能夠嘗試去探討、讓小說添加更獨特有趣的敘事呈現。 那麼禮儀,儀式,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Thumbnail
2021/05/25
同樣的道理,在台灣,我們吃白米,不論是蓬萊米還是在來米,這都是根植土地許久的主要糧食,不論是身處現代的我們,還是過去的祖先,幾乎都是靠著白米才能存續至今。 那麼現在回過頭來看副標題:「你的英雄都吃些什麼?」 你的英雄平常都吃些什麼呢?
Thumbnail
2021/05/25
同樣的道理,在台灣,我們吃白米,不論是蓬萊米還是在來米,這都是根植土地許久的主要糧食,不論是身處現代的我們,還是過去的祖先,幾乎都是靠著白米才能存續至今。 那麼現在回過頭來看副標題:「你的英雄都吃些什麼?」 你的英雄平常都吃些什麼呢?
Thumbnail
2019/10/09
人類對環境與未來的茫然、自我喪失、面對困境與挫折的無力感產生了絕望與疲倦感,也萌生尋求依賴的渴望。宗教,正是滿足了這份渴望,讓迷失的人類有了依靠。 宗教的寬容與啟發效益,是獲得信眾認同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信眾對宗教的認同有時是受出身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所導致。
Thumbnail
2019/10/09
人類對環境與未來的茫然、自我喪失、面對困境與挫折的無力感產生了絕望與疲倦感,也萌生尋求依賴的渴望。宗教,正是滿足了這份渴望,讓迷失的人類有了依靠。 宗教的寬容與啟發效益,是獲得信眾認同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信眾對宗教的認同有時是受出身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所導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我的日常很平凡,而我也非常喜歡與珍惜,不過老實說,可能我對自己還是不夠了解以及有一顆持續想變得更好的心,因此不斷行動測試後,生活以及日常用品總是一直有變化,其實我很喜歡這些變化,因為意外地有趣,但由於變化有點多,現在讓我懷疑它會有停止的一天嗎?哈哈! 數量不再是重點,學習成長的機會最值得。
Thumbnail
我的日常很平凡,而我也非常喜歡與珍惜,不過老實說,可能我對自己還是不夠了解以及有一顆持續想變得更好的心,因此不斷行動測試後,生活以及日常用品總是一直有變化,其實我很喜歡這些變化,因為意外地有趣,但由於變化有點多,現在讓我懷疑它會有停止的一天嗎?哈哈! 數量不再是重點,學習成長的機會最值得。
Thumbnail
以前夏天在巴黎住一個月,也都帶了池上米、豆腐乳。這樣早餐,像一個自己的儀式,吃了,身體才醒得來。⋯⋯因為儀式過後,就沒有遺憾了。~蔣勳 在古代,人們以最珍視的稻獲、五穀、莊稼、甚至是無邪的聖女之體⋯⋯獻祭給無形的造物主,以祈求風調雨順,災難平息。—在束手無策卑微的仰望上天之時。
Thumbnail
以前夏天在巴黎住一個月,也都帶了池上米、豆腐乳。這樣早餐,像一個自己的儀式,吃了,身體才醒得來。⋯⋯因為儀式過後,就沒有遺憾了。~蔣勳 在古代,人們以最珍視的稻獲、五穀、莊稼、甚至是無邪的聖女之體⋯⋯獻祭給無形的造物主,以祈求風調雨順,災難平息。—在束手無策卑微的仰望上天之時。
Thumbnail
有時候當我們住在一個空間當中,會感到窒息、封閉,那是因為我們需要流通、乾淨的空氣、需要有陽光可以照射進來的空間、需要有接觸大自然的機會! 最近我們搬到台中北屯區,和市區有一段距離,窗戶望出去有山、有樹、有河,住處有很大片的落地窗,空氣可以流通進來、陽光可以照射進來,我們感受到,這就是我們最需要、最重
Thumbnail
有時候當我們住在一個空間當中,會感到窒息、封閉,那是因為我們需要流通、乾淨的空氣、需要有陽光可以照射進來的空間、需要有接觸大自然的機會! 最近我們搬到台中北屯區,和市區有一段距離,窗戶望出去有山、有樹、有河,住處有很大片的落地窗,空氣可以流通進來、陽光可以照射進來,我們感受到,這就是我們最需要、最重
Thumbnail
身為一個人真的需要好多物品。 (好一個簡潔有力卻帶有一些無奈的開場!) 我發現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可以重新選擇,甚至自己打造,不適合的人際關係也可以重新調整相處時間的配比,不適合的食物也可以說不吃就不吃,或是說吃就吃,餓個一兩餐可能也沒關係,但物品卻是一定需要的,從早到晚我都不斷使用著物品,就算
Thumbnail
身為一個人真的需要好多物品。 (好一個簡潔有力卻帶有一些無奈的開場!) 我發現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可以重新選擇,甚至自己打造,不適合的人際關係也可以重新調整相處時間的配比,不適合的食物也可以說不吃就不吃,或是說吃就吃,餓個一兩餐可能也沒關係,但物品卻是一定需要的,從早到晚我都不斷使用著物品,就算
Thumbnail
「生活該追求物質無虞,還是心靈富足?」這個問題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是個難以釐清的問題。但是世界萬物都是同樣的道理,沒有哪個面向的議題是獨立且清晰,我們只能透過不斷的思考,去趨近真實。 世界上真的有很多地方過著我們無法想像的生活樣貌,生而為人,但是「生」的權利卻是天差地遠。
Thumbnail
「生活該追求物質無虞,還是心靈富足?」這個問題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是個難以釐清的問題。但是世界萬物都是同樣的道理,沒有哪個面向的議題是獨立且清晰,我們只能透過不斷的思考,去趨近真實。 世界上真的有很多地方過著我們無法想像的生活樣貌,生而為人,但是「生」的權利卻是天差地遠。
Thumbnail
日常用品往往反映著地方居民的生活常態,而生活常態也往往由各種圍繞在周遭的因素所導致。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一樣日常用品會是無來由誕生的;反之,人們也不會莫名就使用、擁有某些不符合環境需求的日常用品。日常是是最直白反映一個地區、聚落、國家文化樣貌的生活象徵。
Thumbnail
日常用品往往反映著地方居民的生活常態,而生活常態也往往由各種圍繞在周遭的因素所導致。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一樣日常用品會是無來由誕生的;反之,人們也不會莫名就使用、擁有某些不符合環境需求的日常用品。日常是是最直白反映一個地區、聚落、國家文化樣貌的生活象徵。
Thumbnail
文/摘自《塑思考》 自古以來,日本就有「適可而止」的說法。原本是訓示兒童不要過度,要懂得停手。不過,我倒是希望能放手讓兒童做到厭倦為止。然而,逐漸累積工作經驗之後,我慢慢理解這個說法的真正涵義。「適可而止」蘊含著在適當時機,懂得停手,不要過度。運用在設計上,就是「適可而止的設計」,聽起來這種設計似
Thumbnail
文/摘自《塑思考》 自古以來,日本就有「適可而止」的說法。原本是訓示兒童不要過度,要懂得停手。不過,我倒是希望能放手讓兒童做到厭倦為止。然而,逐漸累積工作經驗之後,我慢慢理解這個說法的真正涵義。「適可而止」蘊含著在適當時機,懂得停手,不要過度。運用在設計上,就是「適可而止的設計」,聽起來這種設計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