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畢設週記01】所謂離開之於你我的意義

「假若金門是座有著「離開」性格的島嶼。」
蚵田、蚵農、高樓與廈門。攝於2020/10/08。
蚵田、蚵農、高樓與廈門。攝於2020/10/08。
什麼是離開?離開代表著什麼? 離開。字典中的解釋是:離去;走開。同時,在通俗的意思中也囊括了死亡。 承上篇,金門的現今的樣貌與面臨的困境,究竟是如何演變至今的呢?自古土地貧瘠,加上氣候並不怡人,於是島民只好努力讀書考試進城,或者出洋工作帶回優渥的生活給家鄉。現在,產業沒落、缺乏就業機會、各種資源稀缺不足......進而演變成現在的人口幽靈化與嚴重的人口老化。而現在這座小島看似重要出路的觀光業,也逐漸被部分島民心中所嚮往的「發展」而漸漸被抹去了生命力。 既然,金門是個這麼難以讓人好好生存、難以將人長期留下的島嶼,那何不就讓她成為能夠使人好好離開的地方呢?
我想要創造一個能夠讓人好好死去的場所。 第一時間我想到了「協助自殺」這個議題。而起因是父親最近分享給我的「傅達仁」的故事。
那就先來談談安樂死(Euthanasia)協助自殺(Assisted Suicide),以及安寧緩和醫療(Hospice palloative care)之間的區別吧。
廣義上的安樂死分為兩種,分別為主動安樂死(Active Euthanasia)被動安樂死(Passive Euthanasia)。所謂主動安樂死,就是由死亡意願者以外的人(通常為醫師)向意願者注射藥劑或投以藥品,主動為其結束生命。而被動安樂死就是停止進行中的療程或維生系統,使其自然死亡。 協助自殺(也稱作協助死亡)是由死亡意願者主動要求,他人協助準備物品,再自己執行動作以結束生命(如:飲入藥品、注射藥劑等等)。 最後,所謂的安寧緩和醫療的治療方法包括以口服和注射藥物來減輕痛苦,並在社會、心理上提供治療護理,並不會延長生命,讓病人(通常為重症者)能以更安詳、更有尊嚴的姿態離開人世,可以當作是台灣現在已通過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設立初衷與目的,在概念上與被動安樂死較為相近。
資料來源: 張靜慧,2017,《【觀點】台灣談安樂死的時機到了嗎?》,於《康健雜誌》 (accessed on 2021/6/8)
這種時候就出現了所謂辯論社最常使用的議題之一:安樂死/協助自殺在道德上的抉擇,該如何是好? 個人認為,世上不存在絕對的對錯之分,所以在討論所謂道德、宗教上的考量之前,應該要先思考的是生命與死亡,以及兩者之於彼此的意義為何,才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這邊就要簡單提到我於實習期間觀賞的影集《良善之地》(The good place)給我的啟發了。
*奈米雷注意*
*奈米雷注意*
*奈米雷注意*
好好看,快去看。
《良善之地》,內容描述的是所謂死後的世界:良善之地(Good place)與罪惡之地(Bad place)(接近普遍大眾認知的天堂與地獄)之間發生的幻想故事,充滿著道德、哲學、生死觀等等的一部影集。其中,故事提出了一個疑問:無盡的時間、無限的資源、永遠的安全、立刻就能滿足的慾望......真的是人們所需要的嗎?擁有這些即代表幸福美滿嗎?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生命之所以燦爛,就是因為存在著無法避免的死亡。也就是說,死亡賦予了生命價值與意義,若死亡不存在,則現今無數的事物都可以說是毫無必要:進食、娛樂、交友、成家等等,就是因為時間的有限,才顯得一切都更加可貴。生與死如同光與影,是雙生的一體兩面。所以,最重要的並不是生死本身,而是能夠自己選擇要以什麼樣的姿態活著、又以什麼樣的模樣死去。
死亡如同生活,都該擁有知與選擇的權利。
參考資料:
Wikipedia,2021,《協助自殺》(accessed on 2021/6/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