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6/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不用看別人臉色也可以活得很好》帶你離開自己給的心靈困境

這次收到幸福文化的兩本新書,許是我年紀稍長了吧,相較於另一本,我更喜歡《你不用看別人臉色也可以活得很好》這本韓國來的書,乍聽之下,也許會以為是心靈雞湯書,然而作者扎實的心理諮商背景,用各種心理相關的論點闡述為何我們會讓自己置於一些心靈困境,比如說:「為何我們會擺脫不了所謂面子的催眠?」
曾經被人說我自尊心很高,我猜那人的潛台詞是說我愛面子吧,你是否也曾和我一樣,求助於人感到羞恥、礙於面子不敢說自己做不到?你是否曾經想過,面子之於我們為什麼這麼重要?
書中作者提到:「一個人如果自尊感低、心靈脆弱,便無法意識到自己也是有資格被愛的,因此無法單純地接受他人的善意。」
回頭想想自己的人生旅程,我感覺到被她說中了,因為覺得自己不夠格、不值得,所以希望透過「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我沒有你們想像中的那麼弱」來獲得他人的認同,而這就形成了武裝、形成了摘不下來的「面子」。

這讓我想到了蔡依林的一首歌《我》,她唱著:
我用別人的愛定義存在 怕生命空白 卻忘了該不該讓夢掩蓋當年那女孩 假如你看見我 這樣的我 膽怯又軟弱 會閃躲 還是說 你更愛我

怕和別人一樣、怕比別人糟糕,怕真實的自己沒人喜歡,有發現了嗎?俗話說「沒有比較、沒有傷害」,膽怯、軟弱、糟糕...這些都是比較來的,究竟「比較」的想法或習慣是從何而來的呢?作者用心理學中的「客體關係理論」來解釋,簡單地說,人類會依據與自己重要對象的關係來形成自我意識。
當孩子最初的養育人能扮演好一面鏡子,不用父母權力威脅孩子,孩子將感到安全進而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能夠產生足夠的自信;反之則會無法坦率表達,衍伸出孤獨、憂鬱和憤怒的情緒,久了將無法完整建立自我意識,就會經常懷疑自己、感到不安,所以需要通過「比下有餘」來獲取安心感,而遇到「比上不足」的時候感到痛苦。
依據我自己與一些朋友的經歷,當無法好好表達自己時,我們會下意識抹去自己的感受,因為沒有感受就不會有疼痛,在好強的面子底下,我們有的是不想面對的脆弱。
對於這樣的心靈困境,作者給了四個方向,讓我們試著開始努力培養自我意識:
  1. 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說出自己是怎樣的人
  2. 找出「我擅長的100件事」(吃飯吃很快也可以算)
  3. 找出關於自己的故事
  4. 可以定義自己的創意性主題
如果厭倦老是和他人比較、不安的自己,不妨試試作者的方法,這次只有分享一個章節,其他還有七章節等著我翻閱,如果你是容易產生罪惡感、不愛自己、怕被說自私、有完美主義或是害怕受傷的人,推薦你們看這本,她不是只有說故事、給金句,作者會帶妳看看背後的原因,告訴你可以怎麼改變自己。
我們過得好不好,只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購書連結: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個愛心讓我知道哦^_^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