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活動|面對氣候變遷,研究原住民族食物體系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獨讀冊,久久讀一冊,今天由【原獨讀冊】來向大家介紹書籍,這是今年聯合國農糧署(FAO)出版的新書,由原住民的食物體系來看全球氣候變遷及糧食永續。讀書的同時請別忘記向秋天倒數:距離秋分還有84天。
Sources: UN FAO
上圖是聯合國農糧署今年出版的新書《原住民族的食物體系》(英文,共 420 頁,可下載 PDF 檔案在 Google Books 閱讀),主旨在透過認識原住民族的食物體系,來思考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當下。
全書分為八章,每一章敘述一個特定地域的原住民族及其食物體系,分別是:
  • 喀麥隆東南部的巴卡人(Baka),他們是非洲的雨林居民,有其適應環境的狩獵、採集與食物分享模式。
  • 極地受到全球暖化的速度比其他地區更快,芬蘭北部仰賴馴鹿維生的薩米人(Sámi)受到立即的影響,他們的應對方式可供全球參考。
  • 印度梅加拉亞邦(Meghalaya)的卡西人(Khasi)居住在喜馬拉雅山區的長綠森林,他們以捕魚、採集和輪耕來獲得所需的食物。
  • 所羅門群島的美拉尼西亞人不只在大洋中捕魚,也在島嶼上從事混濃林業,並且將他們的食物生產編織到故事裡。
  • 馬利的塔馬謝格人(Kel Tamasheq)是沙漠民族,在極為嚴苛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出一種放牧食物系統,遊牧人的非凡韌性可以啟發外人。
  • 居住在印度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的菩提亞人(Bhotia)和安瓦人(Anwal)從事山區的傳統遊牧與耕作。
  • 提昆那人(Tikuna)、寇卡馬人(Cocama)和亞古阿人(Yagua)居住在哥倫比亞境內,是亞馬遜雨林居民,有著遵循雨季洪泛規律的食物生產方式。
  • 瓜地馬拉的齊奧蒂馬雅人(Ch’orti’)是中美洲乾燥走廊的居民,因應環境而發展出獨特的玉米食物體系。
Sources: UN FAO
之前我們曾在原獨火塘談到過「食物體系」這個概念不盡然能夠良善說明各個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但這畢竟是不熟悉原住民文化思考的人方便的門徑,讀者至少可以從中輕鬆取得研究者費力整理的許多資訊。
現代知識為求精確,付出了支離的代價,將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當中與食物有關的部分切割出來,名之為「食物體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迷思,就是將原住民的傳統活動/知識稱為「智慧」,帶有一種浪漫想像的色彩,聯合國農糧署的新作也不例外。但原住民的「食物體系」是經過長期實踐歸納而發展出來的活動,並不是隨著歲月增長而來的人生智慧。
雖然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原住民族的食物體系》還有不足之處,研究採樣可能也不太全面,但對許多原住民來說,被聯合國組織研究分析並出版,意味著傳統知識和意見可能成為全球引用的對象,總還是利多於弊,因此也被媒體正面理解,例如印度梅加拉亞邦的《錫隆時報》就報導卡西人的食物體系「獲得國際肯定」的消息。
梅加拉亞邦的卡西人其實在國際上本來就相當有名。他們懂得如何利用橡膠樹根的生長特性來構成吊橋(下圖)。這現象最早見於 1844 年的《孟加拉亞洲學會期刊》,如今則是梅加拉亞邦觀光業的號召之一。
Sources: Trip Savvy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人類工程的角度來看,這是野心勃勃的資源開發與建設計畫,除了近800公里的管線,還要打造15個城鎮、一個港口和兩座機場,但對於脆弱的極區生態和作為生態一部分的極地原住民來說,這幾乎就是世界末日。
可能有人覺得畫中的人物像是外星人或卡通人物,其實那是庫尼人的精靈世界,廣泛出現在史前岩畫中,圖中人物則是造雨的瓦幾納(Wandjina),有時也被稱為「閃電人」。
加拿大的原住民終於爭取到恢復傳統姓名的權利,這是上週原住民世界最大的新聞,是甘露市寄宿學校陰霾當中的一絲亮光。這消息是在上週一由加拿大聯邦政府所宣布,適用對象為加拿大的第一民族、梅蒂人和因紐特人。
從東北亞到阿拉斯加到斯堪地那維亞,全球各地有許多原住民族都有使用魚皮的傳統,但殖民時代迫使原住民改變生活方式,作為生活方式一部分的魚皮文化也隨之衰弱,直到近年來時尚界吹起永續風,有設計師注意到原住民的魚皮工藝,開始嘗試魚皮服飾的設計使用,魚皮於是從乏人問津的廚餘廢物突然變身為時尚材料。
「不論生前或死後,我們失蹤的孩子們不曾有過生而為人本來應有的尊嚴。」
傳統舞蹈向來是藝術節的要角,往年都舉辦舞蹈競賽,今年則改為主題舞蹈展演。北美原住民的舞蹈以藤圈舞(hoop dance)最為著名,今年想必也會在紅土藝術節上出現。
從人類工程的角度來看,這是野心勃勃的資源開發與建設計畫,除了近800公里的管線,還要打造15個城鎮、一個港口和兩座機場,但對於脆弱的極區生態和作為生態一部分的極地原住民來說,這幾乎就是世界末日。
可能有人覺得畫中的人物像是外星人或卡通人物,其實那是庫尼人的精靈世界,廣泛出現在史前岩畫中,圖中人物則是造雨的瓦幾納(Wandjina),有時也被稱為「閃電人」。
加拿大的原住民終於爭取到恢復傳統姓名的權利,這是上週原住民世界最大的新聞,是甘露市寄宿學校陰霾當中的一絲亮光。這消息是在上週一由加拿大聯邦政府所宣布,適用對象為加拿大的第一民族、梅蒂人和因紐特人。
從東北亞到阿拉斯加到斯堪地那維亞,全球各地有許多原住民族都有使用魚皮的傳統,但殖民時代迫使原住民改變生活方式,作為生活方式一部分的魚皮文化也隨之衰弱,直到近年來時尚界吹起永續風,有設計師注意到原住民的魚皮工藝,開始嘗試魚皮服飾的設計使用,魚皮於是從乏人問津的廚餘廢物突然變身為時尚材料。
「不論生前或死後,我們失蹤的孩子們不曾有過生而為人本來應有的尊嚴。」
傳統舞蹈向來是藝術節的要角,往年都舉辦舞蹈競賽,今年則改為主題舞蹈展演。北美原住民的舞蹈以藤圈舞(hoop dance)最為著名,今年想必也會在紅土藝術節上出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每道菜餚都隱藏情感記憶,每次遠行都開啟嶄新視野。走進花蓮縣光復鄉這片豐饒之地──太巴塱(ㄌㄤˇ)部落,和愛吃野菜甚於肉類的熱情阿美族人,學習傳統部落的飲食文化與智慧,一同發現台灣島嶼的迷人風采。沒有什麼事物比「食物」更讓人感受旅行的魅力,不同部落或小鎮有獨特的飲食文化,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關於原始部族薩蘭巴族的獵人拉賈布,為了實現願望而執行危險的儀式,結果遭遇超乎想像的事件的故事。
Thumbnail
種植與馴化 辣椒大約在西元前7500年進入人類的飲食,大約西元前6000年在墨西哥北部有馴化種植的證據。 荷雅迪賽倫遺址(Hoya De Ceren)完整保留古代馬雅人的生活,彷彿時間暫停一樣,同時也保留了他們日常的飲食。在保留下來的某間民居倉庫,我們就找到辣椒、可可、玉米等食物。如此,我們至少
Thumbnail
近年來,戰爭與地緣政治緊張頻仍,世界各地因氣候變遷造成的水災、熱浪、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不但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糧食大規模欠收頻繁地發生,對全球糧食生產構成越來越大的風險。印度九種基金會討回糧食自主權給我們的啟示是捍衛台灣民眾的糧食主權應該是“韌性糧安”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每道菜餚都隱藏情感記憶,每次遠行都開啟嶄新視野。走進花蓮縣光復鄉這片豐饒之地──太巴塱(ㄌㄤˇ)部落,和愛吃野菜甚於肉類的熱情阿美族人,學習傳統部落的飲食文化與智慧,一同發現台灣島嶼的迷人風采。沒有什麼事物比「食物」更讓人感受旅行的魅力,不同部落或小鎮有獨特的飲食文化,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關於原始部族薩蘭巴族的獵人拉賈布,為了實現願望而執行危險的儀式,結果遭遇超乎想像的事件的故事。
Thumbnail
種植與馴化 辣椒大約在西元前7500年進入人類的飲食,大約西元前6000年在墨西哥北部有馴化種植的證據。 荷雅迪賽倫遺址(Hoya De Ceren)完整保留古代馬雅人的生活,彷彿時間暫停一樣,同時也保留了他們日常的飲食。在保留下來的某間民居倉庫,我們就找到辣椒、可可、玉米等食物。如此,我們至少
Thumbnail
近年來,戰爭與地緣政治緊張頻仍,世界各地因氣候變遷造成的水災、熱浪、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不但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糧食大規模欠收頻繁地發生,對全球糧食生產構成越來越大的風險。印度九種基金會討回糧食自主權給我們的啟示是捍衛台灣民眾的糧食主權應該是“韌性糧安”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