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7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鉛筆、圓鍬、王子午鼎。

諸位看到標題,心裡一定會浮起一句話,「風、馬、牛不相及。」,但就跟所有急轉彎題目一樣,太簡單的答案,常常不是答案。沒錯,今天就是要來將這三個看起來毫不相干的東西,連結起來!先給點線索,來看二首詩。

「題李衛公詩二首」溫庭筠

  • 蒿棘深春衛國門,九年於此盜乾坤。
  • 兩行密疏傾天下,一夜陰謀達至尊。
  • 肉視具僚忘匕箸,氣吞同列削寒溫。
  • 當時誰是承恩者,肯有餘波達鬼村(邨)。
  • 勢欲淩雲威觸天,權傾諸夏力排山。
  • 三年驥尾有人附,一日龍鬚無路攀。
  • 畫閤不開梁燕去,朱門罷掃乳鴉還。
  • 千岩萬壑應惆悵,流水斜傾出武關。
這二首憑弔大唐開國功臣李靖,李衛國公的詩,述說其生平事蹟,以及感嘆富貴不過三代的唏噓寥落。台語諺語,「三代粒(囡)積,一代虧空。sann tāi lia̍p tsik, it tāi khui kong」。遇到不肖子孫,傾覆只在旦夕,家勢如此,國勢亦復如此!
Dyer Tung開版討論,中文的「鉛」,為何念ㄑㄧ ㄢ ,遍查康熙切音系統,《唐韻》與專切《集韻》《韻會》余專切,音沿。應該念 ㄩㄢˊ或ㄧㄢˊ才對,怎麼會念ㄑ音呢?從這裡引發台語「鉛筆」的發音「ian5-pit4」,「」確實也是按照切音所載,發「沿ian5」音。Roger Ong繼續發言:「 阮台北 講 沙挑 , 少年時聽著南部同窗講 "鉛筆" 笑到歪腰....」,沙挑,就是我們現在人說的「圓鍬」,注意這個「鍬」念「敲」音不念「秋」音。頭兩個標題物品「鉛筆」跟「圓鍬」連上了。Ong先生北部偏泉腔口音,此時,住屏東里港的Hiànthimwara Tân 回應:「阮屏東人講兮 (iân-pit )和(沙挑)是無仝个物件。」,於是找到教育部閩南語字典「沙挑」條目底下,有收錄方音差的唸法跟寫法。
  1. 鹿港偏泉腔 鉛筆仔 iân-pit-á
  2. 三峽偏泉腔 沙挑 sua-thio
  3. 臺北偏泉腔 沙挑 sua-thio 尖挑 tsiam-thio
  4. 宜蘭偏漳腔 沙挑 sua-thio
  5. 臺南混合腔 塗挑 thôo-thio
  6. 高雄混合腔 鉛筆 iân-pit
  7. 金門偏泉腔 黜仔 thuh--á 槊 sok
  8. 馬公偏泉腔 黜仔 thuh--á
  9. 新竹偏泉腔 沙挑 sua-thio
  10. 臺中偏漳腔 塗刺 thôo-tshiah
這裡的關鍵字為,ian5-pit, thio, thuh, tshiah. sok,其中,ian5-pit一開始以為ian5是關鍵字,最後發現pit才是關鍵字。這五個音五個字,只有「挑」字比較合理,先來說「挑」。
(一)「挑」,動詞,一種由下往上撥的動作。這個是模擬使用圓鍬作動的狀態。動詞當名詞用,有衍生另外一個形聲字「銚ㄧㄠˊㄊㄧㄠ ˊㄑㄧ ㄠ ㄉㄧ ㄠ ˋ」字。
「銚」:大鋤頭。
1. 《莊子·外物》:「春雨日時,草木怒生,銚鎒於是乎始脩。」
2. 《管子·海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若其事立。」
注意看,銚字有一音是ㄑㄧ ㄠ,所謂字隨音轉,後來再衍生「鍬」。
《台日字典》收錄最齊全:thio
(1) [動]用尖頭ê物件撈或挖。
(2) [動]用耙仔等khat或舀(iúⁿ)XX,十能で灰を掬ふ。 火挑挑火灰。十能{じゅうのう}(消防鏟)『舀的解釋是錯誤的』。
(3) [動]浮縫。 例:挑花刺繡。
(4) [名] [日語]厝樑ê肘(tiú)木。(中文叫栱) 例如ㄅ出肘。肘木が出ている。ㄆ燈肘 tiu2提燈(ちょうちん燈籠)を垂下げる肘木の如き柄
(5) [名]寫字ê時翹筆或部分ê運筆。例如,永字八法,的第五法,「提」法。
上面的(4)出肘,可能是日語。燈肘thio,與廈英字典的解釋不同,反應日治時代,日語對台語的影響。這裡燈thio可能指挑燈籠的柄。廈英字典指的是「挑燈蕊的匙狀物」
《廈英字典》另捕有,偏旁的thio 字義:
  1. thio-chhiú:挑手(提手){旁}(扌偏旁部首)so called because one of the stokes is tilted up。
  2. thio-châi:挑才(提才旁)(也是扌偏旁),thio-châi-pêng。
  3. thio-thó͘:挑土(提土旁)
客家話的圓鍬叫「沙撩」,liau音, 依舊保有-iau韻母,與「鍬」字應該相近。釋義:
  1. 炒、翻。菜。
  2. 剷起。秧仔。
故,這個「」跟前面我們討論的「」字是同義,只是,音隨字轉,「撩」的中文是沒有上開意思,被客語拿來記音罷了!
(二)接著講「tshiah」,蕭平治: 「阮講鍤桮(chhiah-pe)」,蕭老師是彰化田中人,代表中部內山漳州腔,這字「鍤ㄔㄚ ˊ」即「」。挖土的工具。源字是「臿」後衍生「鍤」字。
1. 漢·劉熙《釋名·釋用器》:「鍤,插也。插地起土也。」
2. 《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父子兄弟負籠荷鍤。」
」:測(tshik4)洽(hap8)切,1108;音插(tshap4)。 其舒聲字,可以為tshan,可以為後來「鏟」字的源頭。
(三)thuh」,這個也是描繪該物品的動作,此類物品,古時候原來作為農事之用,農事翻土除草,使用「銚」,也就是現代所說的「鋤頭」,thuh 音是不是呼之欲出了啊,鋤,源字為「ㄔㄨ ˊ」,《唐韻》土魚切《集韻》《韻會》牀魚切,同鋤。《說文》立薅所用也。从金且聲。《釋文》助也。去穢助苗也。,thu5, tshu5的促聲音可為thuh, tshuh。
「sok」槊,船槳前端扁平狀物,這個說法較少,屬於地方性口語,可以會意,無需列入討論。
(四)最後談到今天的主角,「ian5-pit」, 中文的同音字詞,可以作為雙關語,使用在戲謔,詼諧,玩耍上,但用字,卻須精準,不然就鬧笑話了!譬如,教育部字典「沙挑」詞條下,「ian5-pit」擬字「鉛筆」,行字為文,「theh8一枝「鉛筆」ka7 土tshiau-tshiau(鍬,名詞當動詞用,源字意思應該是「挑」)咧!
台語半桶師說,『台語「ien5 pit4 (沙挑)」源自日語的「えんぴ」,日文是「円匙」,怹一般嘛講「シャベル」著是英語「shovel」。「円匙」箸日本毋是死語、古語,現仔時亦是日常用語。台語直接寫「円匙」抑「えんぴ」著OK。』
日語的鉛筆發音是「えんぴつ」,兩者極端相似。
日語釋義:「円匙」:えんぴ :歩兵の必需品。古くは接近戦の武器としてもよく用いられた。
「円」字,就是中文「圓」的日本漢字異體。這也是為什麼現代語要說「圓鍬」了,圓鍬圓不圓呢?實際上,它的前緣只是有個圓弧,最前端還是尖形,這樣才有利鏟土。但勉強也說得過去,那,難道另外有其它的字嗎?後面再分曉。
有人就說,台語的「ian5-pit」是日語翻譯而來,這種說法,言之成理,因為兩者日語音跟台語音,幾乎一模一樣,但這樣又解釋不通,為什麼不是像其他日語外來語那樣的普遍,一致性呢?而鹿港古泉州系的發音「ian5-pit-a2」,跟南部的音「ian5-pit」只有尾綴音的不同,難道是殊途同歸嗎?古漢音跟日本漢語餘緒,千年之後,在台灣相遇,真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啊。
一開始,我們找ian5音,往同音異字方向找,皇天不負有心人,找到「」,說文解字:「鋋,小矛也。」。它的形狀就是矛狀也就是圓鍬的扁平化。「pit」字就亂猜了!直到,黃銘先生提到,pit為「匕」的促聲字,咦,兜上了!
「匕」:古人舀取食物的器具,相當於現代的湯匙、勺子之類。
1. 《禮記·檀弓下》:「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
2.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清溪廟神》:「文韶亦答以銀碗、白琉璃匕各一枚。」

『圓鍬就是扁化的大湯匙。』

王子午鼎,匕。
王子午鼎,匕。
由此跟日語一比對,「円匙」就是「鋋匕」,兩者的發音都一樣,「ian5-pit」,「」跟「」通,「円」跟「鋋」通耶,等一下,只有音通而已啊,別忘了,同音假借,古來有之。「円」uan5, 「鋋」ian5, 也發uan5,最後這兩個字都指向同一個字叫「鉛uan5, ian5」,兜回來了吧!「延」,「鉛」,「沿」古時三者可以互相假借,而「円」,不排除是同音而錯置。古時候的「鉛」跟現在的「鉛」認知又有點不一樣,說文:鉛,青金也,應該是拿來冶製金屬器物的一種金屬,1978年出土的楚墓文物,王子午鼎,就附帶有一隻飯匕,參看實物圖形。
至此,ian5-pit一物,遠推千年,遙至東瀛,開枝散葉,各有歸宿,所不變者,還是它的語音。ian5-pit, 鉛匕。在這個演變中,ian5,thio, thuh, tshiah, tshiautshan2鋋,銚,鉏,鍤,鍬,鏟。或依地區,或依音變,形成一義多字多音的衍化。因為複雜,所以博大,這不只是文字的資產,也是文化的底蘊,繼承如此豐盛遺產的後人能有此體認乎!?
附錄:沙挑,土挑。前緣圓弧狀,有兩種,一種柄與金屬面向前,一種,反折朝自己,類似鋤頭的形狀。ian5-pit鋋匕 , tshiah,前端尖形,以利插土。
溪沙挑 (類似圖,左右緣可以稍微翹起形成包覆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