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連載,移居花蓮Q&A_第十五題》地方設計在花蓮?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兩週大概就是六個字「風馬牛不相干」。
固定單車放遇見又遇見,其他時間在處理不相干但又都各自重要的線上事,比如線上課程、線上面審、線上投件、線上創業,還辦了好幾場線上聊天室,下週還有四場,歡迎對「藝文介入地方」這個題目感興趣的朋友到粉專爬文報名!


這兩週生活模式固定。為了尋覓喜歡的木桌腳料,加上有些傢俱非得到場體驗才敢下單,暫時停工轉而專注電腦能處理的工作。
《搞定》這本書揭示一個非常重要、對我來說非常革新的觀念—如果要把人生整理好的話,就要把一切「讓你往想要的生活前進」的事物,通通視為「工作」,因為它們在你腦中其實佔據同等容量。可能你一邊在做提案簡報,一邊腦海竄出「哎呀窗簾還沒挑呢」的念頭,每天花一段時間放下手機電腦,只用紙筆記下所有飄過腦海的待完成事項,一視同仁地看待再按優先緩急順序歸納,列出每一件事的「下一步清單」,再挑出「今天能完成的事」然後泡杯咖啡,看點書寫個筆記配早餐,一天開始。


我也可以是悲觀的,是批判的,畢竟無論做什麼,都無法逆轉人口朝都市大量集中的全球化現實。新自由主義的金融市場沒人跟你講道義,只看資本。所以即使眾人有夢眾說紛云但也無人有解,追求財富仍是多數人所汲所營,真正為了生活品質而移居的仍是少數。鼓吹短或中期或多次來返的移駐可能才是正解,但要真正達成抵抗地方消亡實在艱難,臺灣未來人口結構預測明擺在那不可逆,少子高齡化是必須面對的國安危機,人口大量朝六都集中絕對是未來趨勢。如果台北突然有個月薪三十萬的工作找我但要求每日都得在台北上班,我應該還是會選擇搬回臺北買房投資養家餬口,也許我在花蓮依然會有個家,一棟別墅,一些行有餘力而做的好玩事,但這就是現實,不只臺灣得要面對的普世現實。
房地產業大到不能倒,牽扯到的營建、土木、砂石、營銷、廣告…各級產業太多,如果真的把房價打倒了不過就是造成更多人失業,房價便宜所以有錢人能屯的房更多,階級差距更大。生物的演化本能就是強者越強、弱者更弱,千古以來我們始終糾結在同一個難題,挺強者還是救弱者?以政策面來說兩者都要顧,以人性面來說哪個對自己有利就做,以人之所以為人的高貴節操來說當然是弱者優先—但,無論做哪個,我們都無法確定最後會不會蝴蝶展翅然後跑出更多弱者要你救最終拖垮整個系統結構,或者想盡辦法挺強者導致他們釋出資源救助弱者。就像台積電,臺灣環境污染絕對不能少算他們一筆,但如今不也是人人力捧的護國神山?
今天的提問,其實是我看完《地方設計》這本書的心得,

Q:地方設計在花蓮?

先說在前,這本書很好看。文筆好深度夠,很多醍醐灌頂跟一棒打醒。但,就地方創生來說,近年一批批轉譯日本的書暢銷排行,日本不僅流行文化能向外輸出,地方創生也能作為文化輸出物賣給東南亞各國,再再顯示我們這世代尚未從後殖民主義脫胎,無法正視臺灣作為一獨特島國的現實。許多領域都是這樣的歐日美,我們始終向世界前四大經濟體其中三個學習因為另一個千萬不能學眼不見為淨畢竟是世上唯一拿飛彈對準臺灣的國家,但倡議時常忽略根本問題也就是經濟規模、國土面積、歷史共識和最重要的國際經貿局勢的現實。
談地方設計,談日本多少設計師到鄉村做產品包裝設計,要不要也談日本跟臺灣所謂一國之本的農產無論天然或加工物,面對外銷所要面對的各種營銷、法規和條款差異?臺灣有這麼多優秀設計師,廖小子、方緒中、顏伯駿、本事空間製作所隨便抓一把,難道這幾年沒有隨著地方設計的風潮遍地開花蓬蓽生輝嗎?難道我們不是服膺於越在地越國際的當代文創產業信念嗎?大稻埕一堆店在賣台灣的民藝或工藝產品,劇場圈的朋友到歐洲晃了一圈發現原來臺灣創意沒有輸,影視圈仍在抱怨為何大家看日韓劇卻不追台劇,難道臺灣沒有好演員好劇本好導演嗎?
我要說的是,有的,我們都有的。也許,有那麼一點可能,因為夾殺我們的都是大國,免不得拿它們做對照比較,但我們已經做到我們能做到最好的。而且我們還在進步。


跟一個即將舉辦第二次奧運和世界博覽會、國土面積將近台灣十倍然後人口五倍多國家學習,但我們是個連申辦亞運都有問題的國家啊!有人會說那是國際政治議題吧?但國際政治影響地緣經濟,地緣經濟影響島國的基礎產業,而談地方設計不也都在談地方基礎產業的再造、轉型與優化嗎?
以我喜歡籃球這件事來說吧。因為有了「我想打好籃球!」的念頭,我鑽研了NBA球員菜單然後照表操課,卻忽視這些球員跟我先天資質體能差距,最後發現他們練的東西我根本練不起來、進步幅度有限於是我轉而積極鼓吹推廣籃球教育,系統化訓練更多優秀籃球人才輸出海外,於是NBA變得更精彩了,更賺錢了,臺灣職籃還是沒人消費。


不相干
這週線上聊天室,和好幾位在臺灣各地從事創意工作的朋友聊,BallBoss從英國念書回來之後返鄉畫了以家鄉為主題的繪本《出大甲城》,也獲得許多在地延展擴散的合作機會;鑽研歐陸當代馬戲劇場的導演林正宗,發現原來臺灣農村傳統的陣頭和廟會就有活生生的本土雜耍,決定遊走島內學藝並且創作出融合當代馬戲和臺灣傳統雜技的動人劇場作品;身體力行女性主義的編舞家蘇品文在嘉義經營舞團,推動全女班舞獅團,固定在廟口舉辦舞蹈教育營,期許導入開源和社企的概念、讓舞碼成為村落共有的文化財。就創意面,這三位所作所為難道比不上《地方設計》裡的日本諸公嗎?我不覺得,我真的不覺得,我們都在現有的限制下盡量做到我們能做到的最好了。
即使台灣始終是個詭異的孤立島國,即使很難用世界其他地方的狀況來判斷這座島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回到我喜愛的籃球,為何喜愛?因為日本的灌籃高手跟美國的職業籃球,但那是我這年紀的人才有的共同回憶吧!對下一代來說,對其他不在乎的人來說,重點應該是「推廣運動」這件事,而不是「以臺灣人打進NBA成為臺灣之光」,更不是讓臺灣職業聯盟成為臺灣NBA。抱怨環境每個人都會,但真正成功的人會去尋覓適合自己的環境;如果尋覓不到,就自己創造一個環境。
這之中有點細微的差別,我想放在地方創生應該也通,望周知。


希望有天我可以填滿這張地圖
avatar-img
30會員
2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AJIpap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該說好險前年決定移居而且提早讓自己具備了遠端工作的條件與技術而超前佈署嗎?或說其實單純只是移居花蓮生活遠比在臺北來的居家嗎?更該說是慶幸吧!慶幸我不需要為了工作生計或為了對家人或國家的職責每日出門膽顫心驚。
在國中會考開試首日的星期六早上宣布雙北進入三級防疫,不知天算人算,給股市兩天緩衝波動,給民眾周末調整心態面對隔週上班上課、也讓各部會機構有餘裕去草擬繁瑣的公文宣告或行政法令。任何陰謀論的猜測可以停止了,就算是壓住數字刻意隱瞞也好,能撐到週六早上再公佈對芸芸眾生都是萬幸。 原本這兩週該在臺北工作,行程
原本這週在臺北忙,打算停刊一週,萬萬想不到緣分總是來得若有似無冷不防一陣披麻帶孝的想你,想起那個你。這個你,是青春時期的我。
這陣子有群建築系師生頻繁來訪豐田,預計要蓋一座新的駐村基地。 每期開課,老師會帶選修課程的十多位同學,在臺灣找一處可以實地操作的地方,經過住民訪談和鄉土踏查,請每位同學提出一份設計稿向居民提案,反覆和住民、老師及同學彼此交叉討論,最後會整合每位同學的設計方案實地施作。學生可以藉此演練未來和業主溝通的
該說好險前年決定移居而且提早讓自己具備了遠端工作的條件與技術而超前佈署嗎?或說其實單純只是移居花蓮生活遠比在臺北來的居家嗎?更該說是慶幸吧!慶幸我不需要為了工作生計或為了對家人或國家的職責每日出門膽顫心驚。
在國中會考開試首日的星期六早上宣布雙北進入三級防疫,不知天算人算,給股市兩天緩衝波動,給民眾周末調整心態面對隔週上班上課、也讓各部會機構有餘裕去草擬繁瑣的公文宣告或行政法令。任何陰謀論的猜測可以停止了,就算是壓住數字刻意隱瞞也好,能撐到週六早上再公佈對芸芸眾生都是萬幸。 原本這兩週該在臺北工作,行程
原本這週在臺北忙,打算停刊一週,萬萬想不到緣分總是來得若有似無冷不防一陣披麻帶孝的想你,想起那個你。這個你,是青春時期的我。
這陣子有群建築系師生頻繁來訪豐田,預計要蓋一座新的駐村基地。 每期開課,老師會帶選修課程的十多位同學,在臺灣找一處可以實地操作的地方,經過住民訪談和鄉土踏查,請每位同學提出一份設計稿向居民提案,反覆和住民、老師及同學彼此交叉討論,最後會整合每位同學的設計方案實地施作。學生可以藉此演練未來和業主溝通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島內移居」正逐漸形成風潮,相對於過去大家想在退休後到鄉下或理想的城市買塊地,蓋間別墅,現在大家似乎不再執著於置產,其實蓋別墅或買房子卻只有假日去住,也會有問題,變成每次去都要整理打掃,反而享受不到度假的悠哉,在我看來,不如省下蓋別墅的錢,想度假就入住鄉間的民宿更自在、更快樂。    
Thumbnail
6 篇文章|14155 字 人生觀|人生規劃|自我成長 序 選擇留在家鄉,可以享受熟悉的環境和人際關係,然而,這樣的選擇也可能會面臨發展機會有限的問題。 選擇前往大城市,能夠獲得更多的職業和生活機會,但同時也需要適應新的環境,面臨更大的競爭和生活成本。 該何去何從?
Thumbnail
《家庭矛盾》 時代創造奇蹟,國家安定,百姓才有未來。百業興起,人民開始忙碌。士、農、工、商,戰後一切開始,缺一不可。 阿俊也謀了出路,轉做雞鴨仲介。跟自己大伯借錢,買一部日本進口鐵馬腳踏車,四處到鄰近莊稼人收買生養雞、鴨、鵝,賺取中間差價。再以燃煤火車裝上竹簍,從通霄鎮運送至台北。台北是台灣省都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前言 感謝各位讀者不離不棄,學徒我從炎熱的三十八度曼谷,以及舒適的二十五度清邁,回來到冷颼颼的台灣了。 這趟到曼谷見了一些台商朋友聊了聊美中貿易戰後,台商外溢四散到東南亞與印度重建生產鏈供應的現況。以及跟曼谷的金融機構打交道幾日,感受到非常低效率且保守的心態。別說跟香港這種自由港比,連台
Thumbnail
臺灣面臨著嚴重缺工,各行各業都急著調整條件搶人才。此篇文章闡述了人們對夢幻工作的渴求,以及對於體面工作意義的反思。同時強調了每個工作者都是平衡社會運作的重要角色,無論是仰賴腦力或體力的工作都需要承擔辛苦與困難。文章最終呼籲讀者要懂得感恩,專注、講究,在自律的道路上不斷成長。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島內移居」正逐漸形成風潮,相對於過去大家想在退休後到鄉下或理想的城市買塊地,蓋間別墅,現在大家似乎不再執著於置產,其實蓋別墅或買房子卻只有假日去住,也會有問題,變成每次去都要整理打掃,反而享受不到度假的悠哉,在我看來,不如省下蓋別墅的錢,想度假就入住鄉間的民宿更自在、更快樂。    
Thumbnail
6 篇文章|14155 字 人生觀|人生規劃|自我成長 序 選擇留在家鄉,可以享受熟悉的環境和人際關係,然而,這樣的選擇也可能會面臨發展機會有限的問題。 選擇前往大城市,能夠獲得更多的職業和生活機會,但同時也需要適應新的環境,面臨更大的競爭和生活成本。 該何去何從?
Thumbnail
《家庭矛盾》 時代創造奇蹟,國家安定,百姓才有未來。百業興起,人民開始忙碌。士、農、工、商,戰後一切開始,缺一不可。 阿俊也謀了出路,轉做雞鴨仲介。跟自己大伯借錢,買一部日本進口鐵馬腳踏車,四處到鄰近莊稼人收買生養雞、鴨、鵝,賺取中間差價。再以燃煤火車裝上竹簍,從通霄鎮運送至台北。台北是台灣省都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前言 感謝各位讀者不離不棄,學徒我從炎熱的三十八度曼谷,以及舒適的二十五度清邁,回來到冷颼颼的台灣了。 這趟到曼谷見了一些台商朋友聊了聊美中貿易戰後,台商外溢四散到東南亞與印度重建生產鏈供應的現況。以及跟曼谷的金融機構打交道幾日,感受到非常低效率且保守的心態。別說跟香港這種自由港比,連台
Thumbnail
臺灣面臨著嚴重缺工,各行各業都急著調整條件搶人才。此篇文章闡述了人們對夢幻工作的渴求,以及對於體面工作意義的反思。同時強調了每個工作者都是平衡社會運作的重要角色,無論是仰賴腦力或體力的工作都需要承擔辛苦與困難。文章最終呼籲讀者要懂得感恩,專注、講究,在自律的道路上不斷成長。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