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日子,特別過"-從不曉得在哪裡讀到這句話起,爾後不管是遇傳統的民俗節日(農曆新年、冬至...)或西洋的感恩節、聖誕節、友人們的紀念日或自身定義的special moment;彷彿就更堅定地有藉口囑咐自己要好好"正視"這些特別的日子-"Do something"。
所以就像情人節當日,覺得一定要吃些"甜"的才會有象徵"sweet"的感覺那樣(一顆巧克力也行),端午節來包/吃粽子也是必須的。
以往在家裡常吃的就是一般"粽子"(內裹滷肉塊、鹹蛋黃、栗子...,沾糖吃是特色)或鹼水粽(黃色外觀,內裹紅豆泥,搭配一種稠稠的沾料),但並沒特別留意是"哪裡"的粽子;直到來台後,才聽說"北部粽"、"南部粽"之爭,且除此之外,也另有內裹鮑魚或干貝的粽子,初聞時確是有長知識,"粽子還可以包這些食材啊"。
今年除了冰粽、傳統粽子外,剛好端午前,友人"宅配"了另一位友人自製的「娘惹粽」,先前完全沒嚐過,藉此分享(拖很久~)。
"娘惹粽據說是流傳於馬來半島西海岸華人社區一帶的粽子。一般娘惹粽的內陷會有豬肉丁、香菇丁,以及較特別一種在其他粽子裡少見的食材-冬瓜糖。"淺藍"是娘惹粽的特色/代表色,其製作方式是經由使用蝶豆花,泡水後萃取其汁液,把糯米浸入染成這淺藍。"-整理/節錄自「想加惹(Taste of Home)臉書粉專」
友人自製的娘惹粽,讓人滿驚艷的是,在常見的甜與鹹兩種口味裡,提供了另一種-"辣味",也是其成為「娘惹粽 2.0」的原因。"辣味"的粽子,還真的沒嚐過,那"辣"從何而來呢?
拆開包裹用的斑斕葉,一半"淺藍"、一半"瓷白"的外表讓人小聲地"哇"了一聲,難怪也有人以"宛如青花瓷"稱呼之。接著來驗證是否虛有其表-以"內餡”見真章,用叉子"劃"開,沒有常見的滷肉塊、鹹蛋黃,但目測約有7-8分滿的豬肉、香菇丁等餡料及,這娘惹粽的主角-"乾蝦米叁巴(Sambal)",也是「娘惹粽 2.0」"辣"的來源。
初入口時,"辣“是較明顯的第一感受;但不是那種讓人狂喝水的"辣",自覺是滿宜人的,搭配著糯米與其他用料,剛好可以緩衝原先的"辣",也逐漸嚐出其他食材的味道,但"辣"仍餘留於口中,所以整體上是"辣"勝於甜/鹹,如是喜歡吃辣者,應該會滿喜歡的。
今年端午節雖少了與友人們的相聚,但多了些對”娘惹粽“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