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面三秒,問題來了,快問快答Time"
請問,一段「歷史事件」你會怎麼去了解、深入呢?
如果你是國高中生,學校書櫃裡的歷史課本,在現今歷史教育中,從台灣為主體,講述到世界史,多少可以派上用場;若詢問到中國歷史,歷史系的朋友,錢穆的《國史大綱》為中國史的聖經,你一定不陌生,除了能快速找到相應事件,並能提出自己的正反觀點;至於,某議題的關注者,查詢史料已是被動技能等...
不論是學生,面對義務教育,硬讀起歷史課本、或是歷史感興趣者,在自己深耕的領域努力著,我們都知道歷史這門學科,是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卻總是難以將,自身感興趣的歷史事件或議題,推廣出去,讓更多人有共鳴。不是因為其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理解不夠深刻,而是,過於急躁想讓他人感興趣、立馬融會貫通,這是不大可能的
在今日,社群媒體發達,不同意見的人群,彼此持有深厚的同溫層,並在這資訊氾濫的年代,自身想傳達的理念要對方好好接受,下苦心是要的!所以,問題應改成:
請問,一段所在意的「歷史事件」要怎麼讓對方好好接收呢? 會是此文章我想探討的問題
缺少什麼?
以前就讀高職,班導會給一系列主題,從紐倫堡大審到兩性同婚議題,請同學分組,並回去查資料到週會課分享 班上描述一個歷史事件到議題,大致可以分兩種:
1. 編年敘事 - 有條理分明的優點,但也很容易變成歷史課本上略嫌枯燥的知識性內容,最典型的體裁就是維基百科 〈引用/前線島民KMnese的內文〉 Ex 紐倫堡大審:是盟軍根據國際法和二戰後的戰爭法舉行的一系列軍事法庭...審判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對納粹德國政治、軍事、司法和經濟領導人員的起訴...由於審判主要在德國紐倫堡市舉行,故被稱為紐倫堡審判〈取自/維基百科〉
2. 專題方式 - 研習一個特定的專題的同時,運用現有的知識和技巧來重新綜合,並透過進行一些特定的活動,使學生能自主地建構知識,繼而學會這個新的題目 〈取自/維基百科〉 Ex 慈禧太后正反評價:在歷史上我們對他的評價不外乎,鎮壓太平天國、引發八國聯軍入侵的慘禍,以慘忍的手法鞏固自身權力聞名;但同時,他做為中國史上為數不多的政治女性...一直牢牢地控制著國家的局面,掌握著最高統治權,國家沒有出現地方割據的分裂局面。此外,她推動京劇藝術發展,建立北京動物園,都是不應被人遺忘的 〈取自/壹讀〉
"這兩種敘事方式,沒有對錯,但感覺就是少了些什麼?"
身為聽者想要的
回頭檢視這堂周會課,之所以我們願意聽彼此分享,是因為有加諸於我們身上的誘因
- 為什麼我會在這?身為學生,我要接受台灣規定的十二年國教,而且這堂是班導主持,翹課十分容易被發現
- 面對同樣困境。我們都是一個班,如果我報告有人不專心聽,換成是我在台上,心情會蠻沮喪
- 對於我的好處。老師出這練習,為了訓練資料整理與口說能力,對往後統測推甄面試,有好的表達能力
"吸引對方願意聆聽,說清楚是基本,彼此共鳴才是關鍵"
志祺七七,致力於時勢分析、推廣各種議題的頻道,發布影片在Youtube上,內容多樣,卻不會太艱澀。在IG上,用懶人包方式推廣
他們這部「轉型正義究竟是什麼東西」簡述轉型正義是什麼,舉出南非的例子,點出正義優先 vs和平優先的觀點
他們在說清楚這議題上,下足功夫,提出自身觀點,是部認識轉型正義的好影片之一
雖這類型影片有其存在必要性
但先前提到的,在今日資訊氾濫、日益增厚的同溫層下,想打破這樣的僵局,嘗試新媒介,跳脫以往維基百科式的報告,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再現的若干方法
共鳴是關鍵
會用「共鳴」一詞,我認為若要吸引對方,進而深入
往往同樣的頻率,是最有效率的,以下舉些例子:
迷因
在接受審判的湯瑪士,滿臉的滄傷,與底下November 1945 Nuremberg Trial文字 可得知是二戰結束後的紐倫堡大審 艾希曼,在審判中,面對指控都以「一切都是奉命行事」回答,透過火車只會行駛在鐵軌上的特點,給形象化
嘻哈
嘻哈是近幾年來,流行的曲風。短短一首歌,把二戰後台灣經歷二二八事件、身分認同、亡國感等,諸多歷史事件到現下的議題,給描繪出來,激發網友討論 除了歌詞隱含的涵義,在取景上有"忠孝復興"望向"南京復興",有當年統治者,望向對岸,復興南京,欲想反攻大陸的含意
遊戲
〈廖添丁 - 稀代兇賊の最期〉為〈神影無蹤廖添丁〉的續作,近期在Steam上推出試玩版(已截止)不久會推出正式版。許多實況主在Youtube上,已有大量的遊玩影片,有不錯的觀看,證明即便是遙遠的過去,觀眾也能很投入 「講添丁,說添丁,添丁說不盡」扮演台灣本土傳奇-廖添丁,,以復古武俠漫畫風格,遊歷20世紀初期大台北風貌,體驗爽快流𣈱的動作關卡,揭發當年日本政府的陰謀。〈FB/
取自/廖添丁 - 稀代兇賊の最期 〉
方向對了,即便走偏,也不會離太遠
在創作上,細節難免會有取捨、改編的情節發生,而無法完整重現事件樣貌。但就以推廣方面來說,有把重要的環節表現出,又能吸引平時不會關注的群眾,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
如同輻射,需要一點點釋放
有深度、有內涵、有成品,剩下的就是持續努力與等待
前年,曾參與 第八屆「共生音樂節-不默而生」在台北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活動 與在場工作人員聊聊此活動看法,他曾說到
工:「我覺得來現場的朋友,大多只是來聽自己喜歡的獨立樂團」 「沒有辦法讓他們深入此議題(二二八事件、轉型正義) ,感覺很無力」
確實,即便包裝的再完美,讓人開始投入時間、金錢、無形價值等 要讓一個人立馬重視,投入全心身,短期內是不太可能的
如同輻射,一次太多劑量會導致反感,只有長期一點點地給予、接觸,才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讓你想讓他關注的東西,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
回到此活動,每年都能有人是第一次知道此事件,在他們心中埋下小小的種子,就這方面而言,活動算是成功的,能不能發芽茁壯,就是個人的造化,身為推廣者無法強迫、強加在身上的
後記
在維基百科查
廖添丁的資料,發現以遊戲作為真實歷史事件改編,並非新穎手法 早在廖添丁死後2年,「台灣同仁社」首先推出名為《兇賊廖添丁》的20餘幕改良劇,此後廖添丁的故事不斷出現在各種戲劇、
唸歌及
講古當中 還有《廖添丁》1956年的電視劇、書、電視、錄影帶、漫畫,到了2004年才以遊戲(Flash)呈現,到了2021年〈廖添丁 - 稀代兇賊の最期〉試玩版的出現,更是提升到新的領域
要知道用任何一種方式呈現,都需要多方史料考證,並且有極深的領悟,所以很佩服在每個時代中,這麼有創意又有實踐力的這群人
謝謝觀看,本篇文章到此結束了,感謝!
更多關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