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緣故,我已經在家工作一陣子了。
最一開始十分欣喜,工作效率也比平時在公司還高,感到滿滿成就感。後來一度感到恐慌與失落,每天看著一天比一天高的確診數,思索著若我明天即將離開人世,那我今天還要認真工作當社畜嗎?卻又因為不敢出門,無法與深愛的人們相見,只好沉迷於手遊,甚至搞不清楚今天星期幾。廢了幾天後,意識到自己的焦慮不只影響到了工作,還有生活,才終於打起精神來,逼自己在規律的時間就寢與起床、少刷疫情消息減少焦躁、少盯電子螢幕改看紙本書、邊聽幾個英文學習podcast邊打掃居處、改變自己家中的工作場域等,讓自己找回最佳狀態。
在這段試圖抓回狀態的過程中,我不斷提醒自己「活在當下」。過去或未來本來就不是我們可以改變或控制的,人類的原廠設定值就是只能替當下做主。因為變因太多,所以我們只好也只能控制現在。雖然感受到身為而人的渺小,但也因為好幾個現在能影響著未來與累積成過去,又頓時覺得自己若能順利把握當下,好像也是滿偉大呢。
然而,當我好不容易找回高效率狀態後,我又發現久不出門的自己,似乎成了工作狂。因為不用出門通勤,一起床就能工作;因為一直待在家,一有想法就能打開筆電,而且通常洗澡時會有超多靈感,洗完出來就可以馬上執行。少了場域與時間的劃分,覺得休息好像總不夠充分,腦袋似乎一直在運轉,也因為居處空間狹小,空氣的流動讓我很無感。發覺這樣的自己時,一方面感到無言好笑,一方面又感到慶幸。無言好笑的是自己怎麼總是走在兩個極端,沒有中間值;慶幸的是我對自己是有感的,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也能提點自己,試圖去改善問題。
而我也意識到「雞蛋不要放在同個籃子裡」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工作。當你的工作是你的所有、是你全部的成就感來源時,若你哪天沒了它,你的世界將失去重心,嚴重的話可能還會就此一蹶不振。或許「雞蛋不要放在同個籃子裡」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父母對待兒女吧,當孩子長大成人時,年邁的爸媽該做些什麼,重新在這些本為照顧兒女的時間上放置適合的事情呢?「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或許本來就不是「一份」工作與「一種」生活的平衡吧,我想。
接下來,我計畫創造一些更有效的儀式感、規劃時間表、安排運動時間、記錄下自己的狀態變化(於是來這邊發文)、嘗試自己其他可能感興趣的事物,讓生活不再只有工作。希望將來的自己能再找回最佳狀態,不是毫無喘息工作狂、也不是毫無產能的廢人。
話說人類果真是群居的動物,需要在這世界上有產能與貢獻來確認自己的價值,又需要維持一定程度的社交鏈。雖然我自認自己是個善於獨處的人,但長時間的獨處下來,一度以為自己被關在什麼一人牢房裡,發現現在偶爾說話也會有些語句不清(因為太久沒跟真人說話了?)看來不能只是傳訊息,通話或視訊也是必要的社交呀。
這陣子最開心的時刻是久久出門去賣場採購物資的時候,可以見到陽光、可以見到人類、可以動動身子,感受到自己活著。
疫情期間最該關心的別無他者,是自己的狀態呀。
(那麼,有耐心看到這邊的人,是否能留個言跟我做些社交互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