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定終生,真的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周帶鼓勵小組時夥伴問我怎麼看這個說法
直接說 #結論1:是的!
#孩子在5歲左右就已經替自己的人生寫好腳本粗稿了
(大家別急,下面還有結論2)
你也許心想
「什麼?!那我的人生豈不就這樣了?」
「那我的孩子已經超過6歲了!怎麼辦?」
#就算失望不能絕望
因為,現代學者把5歲修正為「10歲」了
在我的學習歷程中
也遇過有些老師曾經透露過類似的訊息:
在18歲前(孩子認定自己成年之前),都還有機會
然而,就算已經成年
在生命的旅程中
我們還會遇到許多重大的生活事件或變遷
像是戀愛、分手、結婚、生子、移居、離婚、生病…等
這些經驗都會重新再喚醒我們「自我認同」的拉鋸
也就是說 #結論2 在人生的旅途中,
#我們隨時可以重新決定自己的人生腳本
#我們隨時可以重新決定自己的人生腳本
#我們隨時可以重新決定自己的人生腳本
什麼是人生腳本?
就是生命風格,簡稱性格
在5歲左右
一、孩子的「依附關係」已經成形
(4種依附關係: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混合型)
二、孩子對於「如何獲得歸屬感」
已經有了大方向、有了自己的解讀和決定
「獲得歸屬感的解讀和決定」是什麼意思?
就是一個人對自己、他人、及對世界的定義:
「我是、他人是、世界是、所以我要怎麼做」
當孩子對自己有了「身份認同」
它就影響了孩子的個性、也左右了孩子的決定
我對幼兒期的記憶都不記得了,我怎麼寫下腳本的?
孩子在生命中的前5年,
會在生活中透過不停的嚐試、
在嚐試後面隨之而來的就是成功、或失敗
從中學到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
採取了什麼行動後,會發生什麼事
也正是從這些經驗和體驗中
我們建構了人生腳本的基底:「信念」和「決定」
例如:
在不小心失誤或犯錯後,總是得到責罵的孩子
他的信念可能是:「我不能犯錯」、「犯錯代表我不好、我不值得被愛」
他的決定可能是:「當我犯錯後,要掩蓋錯誤,不能被發現」
信念就是觀點、就是看法
當一個孩子開始帶著某些特定的「看法」
去解讀週遭發生的一切
就已經是戴上「有色眼鏡」在看世界了
只是孩子鏡片顏的色可能還沒那麼深
當看法還不那麼固著,就有機會摘下…
(再換一副?!)
舉例:(以下是我掰的,大家參考就好)
一個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了「贏家腳本」的孩子
他的信念可能長得像這樣:
我是:有人愛的、有能力的、有價值的
他人是:會照顧我的、理解我的需求的
世界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
所以我要:與人為善、貢獻團體
一個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了「輸家腳本」的孩子
他的信念可能長得像這樣:
我是:很糟糕的、很壞的、沒人在乎的
他人是:會陷害我的、敵人
世界是:不值得信任的
所以我要:搞破壞、不讓你好過
一個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了「平庸腳本」的孩子
他的信念…大家可以自行想像看看:
我是:
他人是:
世界是:
所以我要:得過且過日復一日、低標PASS即可
當孩子的「信念」成形了
人生腳本、生命風格(習慣、慣性),也就都有了雛型
根劇這份雛型,孩子會在後續幾年的生活經驗中
繼續確認和加強信念、做堆疊
或者、調整翻轉既有的信念
#青春期是一個重要的時期
當孩子開始真正的轉大人
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可以不受限於父母
築構一個 #不同於兒童時期建立起來的自我認同
在發展獨立的青春期這幾年,
孩子也許遇見了願意懂他、傾聽他的人
也或許孩子遇見價值觀扭曲的亂象或成人
可能經歷了深刻且帶著善與美的經驗
也可能在生活中失去自我價值感找不到歸屬感
這些都影響著人生方向的發展
而成人的我們
因為冰山底層已穩固不移
要「改變」生命風格(慣性)、改寫腳本
得經由刻意的學習和覺察
透過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歷程、
試著從中找出可能的線索和信念
方有機會重新改寫腳本
要改變人生腳本會很難嗎?
要說難嘛,也蠻難的
難在人多少都有「維持現狀」和「拒絕改變」的傾向
就算現在的狀況不太好,也還有個“好”字
比起必須改變的辛苦
加上沒有人會保證改變後會如何
多數人會直接放棄改變的念頭
依循平庸者的腳本過一生
畢竟,現在的狀況也許不是那麼令人滿意
但至少是自己熟悉的
也許會有些困擾,但是很安全
不會有意料之外的事發生
不需額外付出努力
也不需費心應付突如其來的困難和挑戰
要說容易嘛,也真的很容易
畢竟生命風格本來就不是永遠不變的
有了覺察
生活中處處是調整信念和改變人生的機會
只是從小到大的習性一旦養成了
要真正下定決心改變
通常得在人生中的某個timing,遇到一個trigger
那個trigger也許是:結婚、生子、失業、生病...
我很幸運
燁和翎就是我的trigger
你呢?
開始認識自己、覺察自己、探索自己了嗎?
呼,此刻請容我點播一首五月天的「倔強」
#我不怕千萬人阻擋
#只怕自己投降
(自己聽得很嗨很熱血這樣)
    avatar-img
    38會員
    24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三十五歲,是個不上不下的年紀。褪去青澀,多了幾分成熟穩重;但離功成名就,似乎還有一段距離。這時候的你,是不是偶爾感到迷惘,對於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別擔心,你並不孤單。其實,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三十五歲只不過是個中繼點。現在停下腳步,好好審視自己,反而能跑得更穩、更遠。以下8點只要了解,你的人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Thumbnail
    畢業後,沒有人再push自己應該做什麼,這讓我反思了人的本質,與成就不會自動找上門的道理。
    Thumbnail
    隨著生命之流前進,在對的年紀做對的事。人生從出生、就學、就業、結婚生子。依照著我們以為的標準流程完成生命的歷程。 從未思考過這樣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嗎?還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所以我們也應該這麼做。 在關係裡的遺憾,和一個人相守了半輩子才發現那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人。 無意識的在各種關係裡,以為付出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而我的經歷令我成長,你的父母、你的寵物、每一個遇到的人、每一份工作、每一個上司等等等等,都可以是你的成長對象。但到底什麼是成長? 我們已經一天一天地長大,那不就是成長中? 事實並不如此的,有很多人在年齡上,已經是中年甚至老年,但他們的行為、思想仍停留在小朋友階段,不是說他們的
    這篇寫給以前的自己,還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們🫶🏻 人生從出生到結束,事實上會永遠陪伴你的人,都是自己,請凡事以自己想活出的人生為主。 為什麼這麼說呢? 1、每個人有其條件與特質 有些人在社會框架下非常有優勢,成為社會上的風雲人物,有些人在小領域中闖出一片天,發展其重視的領域並自給自足,
    Thumbnail
    再大的挫折,也要努力為自己的目標奮鬥。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三十五歲,是個不上不下的年紀。褪去青澀,多了幾分成熟穩重;但離功成名就,似乎還有一段距離。這時候的你,是不是偶爾感到迷惘,對於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別擔心,你並不孤單。其實,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三十五歲只不過是個中繼點。現在停下腳步,好好審視自己,反而能跑得更穩、更遠。以下8點只要了解,你的人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Thumbnail
    畢業後,沒有人再push自己應該做什麼,這讓我反思了人的本質,與成就不會自動找上門的道理。
    Thumbnail
    隨著生命之流前進,在對的年紀做對的事。人生從出生、就學、就業、結婚生子。依照著我們以為的標準流程完成生命的歷程。 從未思考過這樣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嗎?還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所以我們也應該這麼做。 在關係裡的遺憾,和一個人相守了半輩子才發現那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人。 無意識的在各種關係裡,以為付出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而我的經歷令我成長,你的父母、你的寵物、每一個遇到的人、每一份工作、每一個上司等等等等,都可以是你的成長對象。但到底什麼是成長? 我們已經一天一天地長大,那不就是成長中? 事實並不如此的,有很多人在年齡上,已經是中年甚至老年,但他們的行為、思想仍停留在小朋友階段,不是說他們的
    這篇寫給以前的自己,還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們🫶🏻 人生從出生到結束,事實上會永遠陪伴你的人,都是自己,請凡事以自己想活出的人生為主。 為什麼這麼說呢? 1、每個人有其條件與特質 有些人在社會框架下非常有優勢,成為社會上的風雲人物,有些人在小領域中闖出一片天,發展其重視的領域並自給自足,
    Thumbnail
    再大的挫折,也要努力為自己的目標奮鬥。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