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文本始於2015年間的一念,綿延至今,每晚一至兩小時,所得一千、八百、五百、三百字不等,累至近七十萬字,其間又經硬碟毀損,原稿遺失的震駭,雖說野人閒餘旁鶩,不敢自珍,卻也生出十分僥倖、貪惜的心理。旁鶩之外又復生事,就像單獨旅行的人見了精彩瑰麗的風景時,忍不住向誰指出「你看!」。我想,這就是最單純的分享動機了。
我是個完全沒有相關學術背景但喜歡閱讀古文的人,詮述長篇大論,留連忘返,唯仰其高而不避其難,偶爾回顧,覺得這或許是我的幸運,因為讀書治學,不師古人,一切由心節度是極自由、極快樂的境界。至於如何免於師心自用、無法無天,我認為那是個人思維習慣的問題。
瑜伽師地論是佛學唯識宗的根本大論。共一百卷,我一路順風,少有滯礙,歷經五年來至第八,正好像計劃環球旅行的人整好行裝終於步出家門。學海無邊,就算忘情,願竭此生之智,定了主意不登岸,畢竟數字比例差明擺在那兒,詮述者又是性情疏懶、不能刻苦用功之人,展開一件或許竭盡餘生之力都不可能完成的事,還是有個自知,如此什麼是恆行的驅力呢?我記得羅素在著作「西方的智慧」一書中,把古希臘前期的哲學家歸為「愛智者」,以治學者與知識的感性關係和後來的學院派哲人區分。若有此榮幸,我私心願與前者。
因一段複雜離奇的故事,我所有的詩作、文字暫時發表無門,把這份文本放進格子裡來,也算是完成務虛者回歸現實實踐的歷程。這份文本在如此寒傖的景況下面世,我想做個試驗,設定為收費閱讀,試閱一週,一週後每天收費一元,讀五百至一千字。本來就是極小眾精神食糧,即使天天掛零,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