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臺灣史前時期

石器時代
台灣原住民的祖先可能是在1.2萬年前遷徙至臺灣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約前50,000年前-7,000年之間),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1](以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以現有的證據而言推測他們住在東海岸,而在台南市左鎮區一帶,則挖掘出原始人類骨骸,史稱左鎮人[2]。在台北盆地則有圓山文化[3]、芝山岩文化[4]等新石器時期遺址。然而,以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對於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所出現的文化,並不能確定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遺留。 然而,以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對於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所出現的文化,並不能確定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遺留。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6,500年前)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海系民族的遺留。也就是說,在原住民定居於台灣以前,可能還有別的族群曾經在此定居過。台灣的原住民族文化呈現多元而複雜自史前時代起,在本島即有近二十種的先住民族,中華民國政府目前認定有十六族,其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可以清晰辨認。其他尚未被政府認定之族群為:凱達格蘭族、巴賽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西拉雅族、大武壠族、馬卡道族、猴猴族等稱之平埔族群,在荷西時期發現有類似國家組織的部落共主大肚王國,於清雍正時期滅亡,經過三個世紀漢人移入者的同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平埔族群各族文化特色逐漸消失,與漢人難以區分。台灣尚有很多地名、姓氏、風俗、信仰、歌謠等,保留了平埔族群的歷史文化遺緒,也有部落文化樣貌的保存如法定族群一般鮮明。而臺灣南部則有瑪家王國、大龜文王國及斯卡羅王國等強大的政治實體,且一直到日本時代才解散。
鐵器時代
鐵器時代是考古學上繼青銅時代之後的一個人類社會發展時代。這是鐵器時代是的早期階段,在晚期各國都已經進入了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也就多以各國的朝代來稱呼其時代。當時人們已能冶鐵和製造金屬器具作為生產工具。其與之前時代的主要區別在於農業發展,宗教信仰與文化模式。鐵器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中最後的主要時期,三時代系統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不同地區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有所不同,即使同在歐洲,日耳曼地區和羅馬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亦有所不同。世界上最早進入鐵器時代的是西臺王國,大約在公元前十四世紀年左右。中國在春秋末年,大部分地區已使用鐵器。雖然各地區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不盡相同,亦難以準確的年份標示,但鐵器時代與之前時代的區別仍是十分明顯的。鐵器時代是指已經能運用很複雜的金屬加工來生產鐵器。鐵的硬度,高熔點與鐵礦的高蘊含量,使得鐵相對青銅來得便宜及可在各方面運用,所以其需求很快便遠超青銅。在美洲及大洋洲的鐵器時代並不是發展自青銅器時代。
[1]
長濱文化是至今台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經碳十四鑑定約在兩萬至兩萬五千年),出現在台灣尚與亞洲大陸相連時,是一個以漁獵和採集為生的隊群社會,考古學者根據遺留的物質推測,此一聚落的人口規模不大,主要居住在海邊的洞穴內及岩蔭下,不知農耕、畜牧,亦不會製陶,也不會冶煉鐵器,但已知用火,以敲打的方式製作石器,生活則靠狩獵和採集自然食物維生。該文化由台大考古團隊於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現,考古團隊在海蝕洞穴中進行了五次的探掘工作,發掘出不少舊石器晚期人類使用過的礫石器具,主要分布在四處洞穴(潮音洞、海雷洞、乾元洞及崑崙洞)底部。1969年,將該文化以所在地「長濱」為名,稱為長濱文化。長濱文化的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5萬年或至少1萬5千年以上,學者推測一直到5千多年前才逐漸消失。
[2]
左鎮人是台灣所發現的史前人類,因為其化石是在今台南市左鎮區菜寮溪所出土的,所以學者將其稱為「左鎮人」。左鎮人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現代人(智人種),其年代測定距今3000年。但是由於發現化石的菜寮溪河床並非原始堆積所在,故沒有發現相關的文化遺址與遺物以確定其文化類型,而過去有學者認為左鎮人可能屬於在臺灣東部發現的「長濱文化」,但亦有看法認為可能是屬於住在丘陵臺地地區的網形文化。但2013年與2015年重新檢定後發現左鎮人化石的年代並沒有過去所想得那麼久,且與長濱文化的年代不相符。
[3]
圓山遺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山區圓山西邊(台北盆地西邊),為全台灣最珍貴的史前遺址之一,也稱圓山貝塚。依照國際通行辦法,從圓山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紀錄統稱圓山文化,也稱貝塚文化,該文化存在時間則約在西元前3300年至西元前2500年。2800年前的人造砥石,約兩個人高。經1897年、1953年陸續出現的考古證據顯示,該遺址主要有兩個文化層,上層為,下層則為粗繩紋陶文化,1990年代之後,該遺址更辨認出大坌坑文化[5]、十三行文化[6]等不同時期的史前文化內涵。圓山遺址的意義1988年4月25日。
[4]
芝山岩遺址位於台北市士林區芝山岩附近。面積約10公頃的遺址範圍除了包含芝山岩山麓及小丘頂部以外,並向山麓下方道路延伸。1896年發現的該遺址不但為臺灣相當重要遺址,也是首處被發現的史前時代遺址。芝山岩山頂的岩石地面,直線為海底古生物的爬行痕跡1993年,後來經過一連串考古探勘,2000年12月8日於挖掘墓葬過程裡,在芝山公園旁的考古坑洞中,發現兩具完整的史前時代人類骨骸。
[5]
大坌坑遺址,位於今台灣新北市八里區埤頭里公田聚落南方。根據考古發掘的報告,該遺址的年代在距今約7000年至4700年之間,為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一層文化。該文化不但是最早可以辨認出來的南島語系祖先型文化,同時也是台灣農業最早的起源地。
[6]
十三行遺址,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今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出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2000至4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前鐵器時代,是目前臺灣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祖先。目前保留遺址面積有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縣立(今為新北市市立)考古博物館。
如果想看我介紹荷西時期追蹤+留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