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7|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14

14對我來說, 是個別具意義的數字
  • 14歲以前:資優生、台大法律為唯一目標
  • 14-28歲:荒唐、沒有目標、選手夢的時期28-42歲:開始為自己人生、職涯而努力的時期
  • 42歲:選擇離開服務14年的人力資源顧問公司, 開始另一段未知的旅程
網路上關於獵頭、人資、職場的文章分享很多, 在這裡, 我想藉由每一段令我深刻的執行案例, 並將情境拉到現場,試著去探討更深層的議題。
在簡介中也提到, 關於來自挪威當代作家所撰寫的『我的奮鬥-父親的葬禮』帶給我很大的衝擊, 書中提到:我們終其一生都在逃離父親, 然而那些眼淚又是為了什麼?
我跟這位作者一樣, 對於父親, 曾經是我非常巴望他死的對象 ; 但矛盾的是, 因為母親的病痛, 讓我們在2009-2012有過很深層的對話, 他所提的『三大競技場』的應用, 在我日後的工作上產生了幫助, 但也對我的生活、感情、自信度, 帶來很大的衝擊影響。
在屬於父親的年代, 美國哈雷在台灣只認一個John Peng, 我本來還存疑, 直到一個緣分, 在EMBA的同學間接證明了這並不是父親在自誇 ; 因此, 已經近十年沒再跟父親對話的我, "Dear John"是我唯一想到的對話方式, 也是讓我想開始著筆記錄的原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