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我的男友是媽寶》觀影之外|從5類型共依附探詢「寶媽」的牽掛矛盾


    情境一:每場約會都有「神秘女嘉賓」緊緊跟隨 情境二:兒子婚禮上與新娘有雙人舞,還得加上「母子舞」 情境三:一同購買兒子女友的貼身衣物,順便獲得「同款睡衣」
     隨著世代更迭和經濟穩定,如今的家長更有餘力與意識去關心孩子的成長。似乎體現一個現象:家長愈來愈難以鬆開關愛的手。
     在孩子步入青少年時期之後,現今許多家長,仍常態性地介入與焦慮孩子的生活,尤其被社會期待成為「慈母」的媽媽們,更是時刻無法鬆懈。因此我們時常討論的「媽寶」背後,也別忘了其實都有位「寶媽」從小默默養育。
    圖/取自《我的男友是媽寶》劇照
    圖/取自《我的男友是媽寶》劇照
     究竟「寶媽」和「媽寶」存在哪裡呢?許多時候人們會不自覺地與華人文化下緊密的家人關係,牽絆糾葛的親子關係聯想在一起;然而,《我的男友是媽寶》影集呈現一連串西方家庭的真實故事,讓人們發現,或許「寶媽」和「媽寶」不是東方華人文化才出現的物種!

    寶媽的心理活動

    我不在你身邊怎麼辦?光是想到,你家位在一小時之外的車程,我就要哭了,傑森!
    當母親感受到自己不被子女了解、不再被需要,或與子女溝通不良時,便慌張無措,需要以被子女認同自身努力的方式,來體現自己身為媽媽的價值。
     而這樣的心理活動,除了影集中西方的家庭會有,東方華人文化也不例外。臺灣的心理學者針對此現象進行研究,以「共依附」形容相黏的親子關係,並分為「五種共依附父母類型」。

    寶媽的五屬性-五類型共依附家長

    所謂「共依附」關係是指一個人失去自我, 忽略最真實自我與需求, 過於依賴外在的某些人事物生活,已達到病態的程度。而這樣的現象時常出現在親子關係當中,當代所形容的媽寶外,更從親代角度出發出現所謂的「寶媽」現象。以下簡單介紹五種「親子共依附」的類型:

    類型1|控制型

    【寶媽這樣想】認為自己做的決定才是正確的,常運用獎賞與懲罰的方式要求孩子服從,內心其實是想要贏過孩子的。
    【易產生媽寶】孩子為了反抗而叛逆,且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但在懲罰下又不得不隱藏自己真正的感覺、覺得焦慮。因此想尋求報復,可能導致逃避責任、說謊、偷竊,缺少自我約束。

    類型2|攀比型

    【寶媽這樣想】認為孩子沒有能力生存,於是過度保護、寵愛孩子及可憐孩子,
    【易產生媽寶】孩子則受到這樣的保護,也可能因此覺得羞愧。並開始可憐自己並習慣性批評他人,同時覺得需要比別人優秀、期待他人付出。所以當他人不像父母一樣供給他時,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可憐,怨天尤人。

    類型3|討債型

    【寶媽這樣想】認為自己是小孩唯一的供給者,所以有權要求小孩對他們付出時間、金錢及貢獻,過分在乎雙方的付出是否公平,因此給與資源時常有附帶條件。
    【易產生媽寶】孩子不容易信任他人,總是覺得被利用、被剝削,同時也學會利用、剝削他人,因而覺得生命是不公平的。

    類型4|面子型

    【寶媽這樣想】很在意別人的想法,無論是對於孩子或是自己都是完美主義,強迫孩子要有良好的表現。
    【易產生媽寶】孩子容易也成為完美主義者,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氣餒、擔心他人的意見上,試圖將每一件事做到盡善盡美,但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

    類型5|犧牲型

    【寶媽這樣想】認為是自己不顧孩子意願將孩子帶到世界上的,所以對孩子的需求唯所是從,否則會有罪惡感,最終缺乏自己的原則。
    【易產生媽寶】孩子變得不尊重他人的權益,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期望他人的給予及需求立即的滿足,人際關係也容易不良。

    我寶媽我驕傲-對孩子的愛如何恰恰好

     從一部西方的實境紀錄片,我們能覺察「共依附」特質存在於世界各個文化下的家庭。我們都會希望自己是一位「好」家長,但是缺乏尊重與界限的關愛,往往可能適得其反。近幾年出現的名詞「直升機父母」、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便都是在呼籲親子間的「連結與自主」能有所平衡。
     於是身為家長的我們,若能先瞭解自己教養孩子的風格,避免落入「共依附」的行為,便是有效教養孩子、協助孩子健全發展的重要起步。
    文/雞湯來了實習生蔡加柔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榮淑媚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蔡加柔、張芷晴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宋明君(2015)。「媽寶」是親職教育做得不好還是太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12),01-07。 許緯業(2014)。父母督導行為與媽寶行為覺知對高職生拖延習慣與自我調節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麗娟、蔡淑鈴(2002)。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邱月、吳麗娟(1999)。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和共依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1(1),63-8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