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孩子教我的那些|你也有「公園恐懼症」嗎?兩歲兒與他人的互動,會讓你怕怕?

在談公園恐懼症前,我想談談社會化,回顧以前自己的成長,似乎總在每一次的不可以中,才開始明白,原來很多行為,都是不被允許的,漸漸地,從他人的表情,以及口氣,開始慢慢地去把自己原始的野性,調成一個能在社會裡與他人共處的性格。
若非自己有了孩子,我並未如此覺察所謂社會化是這樣存在的,當孩子漸漸大了,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孩子,於是為了讓他能多認識他人,開始會帶他去公園,或是去別人家作客,藉此去增加他與同齡小孩的認識,我們發現,因為他平常都是跟大人相處,因此與大人的距離,幾乎不太需要溝通就能快速拉近,但相反地,那些同齡孩子,對他來說就像是從未見過的野生動物,會讓他產生極大的好奇心,想要去靠近,於是,就開始有動手推人、拉人、甚至太激動就變成咬人的行為了。
這樣的行為,都是我們雙方家長不願意見到的,但當面對到其他家長的指責時,其實,最應該消化這些資訊的卻是自己,我曾經很受傷,坦白說,那些刺耳的話,就像不知從那掉下的隕石,絲毫無聲地在我心中撞出一個大洞,整個人空空地,難道我真的育兒是失敗的嗎?可是,我心裡深處是知道自己孩子的本質,他並不是一個蠻橫無理的流氓,只是一個太想靠近卻不知道怎麼與他人共處的孩子啊。
我想,自己是幸運的,在人生遇到這種強烈低潮時,總會有人出現,提醒著我,這些都是自然過程,而我們只要本於初心,去跟孩子好好溝通,那麼事情會自然而然地往大家都舒服的場面發生的。
願,我的孩子很快地就能溫柔地融入其他孩子的世界,開心地自在玩著。
願,我的孩子很快地就能溫柔地融入其他孩子的世界,開心地自在玩著。
其實,孩子到了兩歲,剛好處在一種看似了解卻又不太了解的模糊地帶,這個時候,無論如何,就是盡量地說,可是他們的理解,並不是真的能如預期地跟上我們的速度,所以被我號稱人生光明燈的好朋友L友人和我說:「把重點濃縮成兩個字,當你解釋完一長串後,就跟他說重點就是這兩個子,然後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去把這件事示範跟做提醒。」
就像他,想到的是與他人之間的距離,其實就是尊重兩個字,要懂得尊重他人身體,他人物件,更要同時懂得尊重自己,所以在每一次的相處之中,都可以用這兩個關鍵字去喚醒他的提醒,並在每一天試著跟他來回討論,如此久而久之,相信他自己就會越來越能理解。
我自己,還在這條路上,像是永無止盡的遊戲關卡似的,目前,我正在克服公園恐懼症,努力地透過關鍵字的引導,用生活,用自己,與孩子建立尊重的連結,並期許有一天,可以再發一篇文,跟大家說,我們真的成功了,我的孩子可以在任何場合,都和其他孩子輕鬆地完成一片,我不再需要小心翼翼,擔心孩子是否會莫名地去推別人,而是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尊重彼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與孩子之間的相處,不應用教育二字框架著,而是回到人與人之間,心的交流,放下原本思維,與孩子成為自然而然地相處,會發現,原來無形之中,問題不在只是問題,而是一份邀請,邀請你加入未知的領域,好好地探索,好好地玩。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