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沒有孩子前,我看見別人的孩子,不太會主動伸手要抱抱,我多半會觀察,等待孩子願意靠近後,我才會開始互動,其實,原本我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我發現那是因為我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個體的尊重。
孩子不應該因為他還小,無法表達,就認為可以擅自把他抱給任何人,如果他出現任何反彈的舉止,那麼我想應該先選擇尊重他。之前,老公的家人來到家裡,看見孩子立刻就說:「來!給阿嬤抱一下!」結果看見孩子不願意的表情以及反抗的動作,稍微有點感覺這孩子怎麼這樣。
我和老公紛紛表示,得給孩子一點時間熟悉,於是,讓孩子的玩具位置離阿嬤近一點,再慢慢引導阿嬤去跟孩子互動,當這樣的行為拉近了距離後,最後,我問孩子可以給阿嬤抱一下嗎?他搖搖頭,然後我說:「那我們一起坐在阿嬤旁邊,然後你坐在阿嬤身上一下就好,可以嗎?我一樣會坐在旁邊!」他看著我,點點頭,於是就這樣坐在阿嬤身上一下,不到幾秒鐘,他就吵著要起來,雖然時間很短,可是阿嬤自己很開心,因為可以讓孩子坐在他身上,而且也讓他明白,原來孩子是完全聽得懂的,要親近他前,得先尊重他。我想,無論我們幾歲,都應該別忘了,每個人都有權利不去做任何事,先聆聽,先尊重,這樣之後,才能讓彼此都感到最舒服。
每一次的聆聽,就像是開啟一扇門,能打開更多的對話可能性。
當阿嬤離開後,我跟孩子說:「很謝謝你願意這樣坐在阿嬤身上一下,也很謝謝你願意跟媽媽說不喜歡什麼樣的行為,以及願意稍微做一點的可能。」他的神情,一直看著我,彷彿在跟我說:「謝謝媽媽也願意聽見我的心聲。」
如果你也願意開啟這扇門,以下有幾個步驟,可以試著去打開聆聽的可能性:
step 1. 觀察自己、孩子、以及所有人目前的狀態,是否有喜歡或不喜歡的氛圍
step 2. 試著去創造一個自己最舒服的氛圍與狀態
step 3. 大方分享出來,讓別人有機會聽見不同的角度,原來還有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