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相對論》「你退休後有什麼計畫?」——陳昌遠(詩人)VS. 夏夏(詩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左起:夏夏(詩人)、陳昌遠(詩人)
攝影:達瑞
「只要小小孩不要沒事亂玩我的假牙或是踩到我的氧氣管就好。」問起「理想的退休生活」,夏夏這樣回答。在失智症日漸普遍、人民越來越長壽,長照議題成為全民關注焦點的今天,逗點編輯部特別邀請《工作記事》作者陳昌遠與《傍晚五點十五分》作者夏夏兩位詩人對談,讓他們在公館巷弄內散步,一邊「遛」盆栽,一邊討論理想的退休生活。你退休之後想做什麼呢?先來聽聽兩位詩人的街頭相對論!出乎意料的好玩!還有一點鏘鏘的!不囉唆,街頭相對論,Battle!
遠:其實我從沒想過以後要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也沒設想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才算理想。你什麼時候開始思考退休這件事?
夏:其實我也沒有想過退休,因為我經常是抱著一種退休的心情在生活(笑)。而且現代人越來越長壽(可以不要嗎?嗚嗚),好像越來越不適用退休這種概念,因為「退」下來之後的年限增長,相對「休」的成分會減低。我覺得稱為人生下半場好像比較中性一點。
遠:說起來,人生一過三十歲就開始面對身體的狀況,例如代謝變慢之類的。活得越老,越長壽,似乎越需要面對身體各部位的退化?
夏:什麼,是三十歲就開始了嗎?好早啊!(慘叫)突然想到剛才來這裡的路上,捷運車廂裡半數都是銀髮族,大家都保養得越來越好。不過我也發現,雖然不斷宣導避免讓幼兒過度接觸3C影響視力,但是長輩們對網路的黏著度其實頗高,似乎在缺乏規劃退休生活下,許多長輩都患了「依Line」症候群。不過相比起來,我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最近越來越關心自己的眼睛,盡量減少對著電腦寫稿。我常常開玩笑說,要有好的老年生活,一定保養好退休三寶:眼睛、牙齒、膝蓋。那你最近有老化的煩惱嗎?
遠:我天生牙齒不好,所以十年前就因為蛀牙裝了假牙。最明顯的老化是代謝變慢的肥胖跟眼睛吧。以前熬夜打網路遊戲操個三天都沒感覺。現在整天盯螢幕,都有「眼睛要爆掉」的感覺。最近配眼鏡,聽眼鏡行老闆說,老花眼的年齡已經開始下降。我有在想,理想的退休生活可能就住台南或高雄的某條街上,最好鄰近十幾個小吃攤,每天就吃那些攤子,老闆熟到我想點什麼他都知道。你退休會想住哪?
夏:因為我是一個很依賴書本的人,受惠於書本良多,接觸到書本裡前人留下的訊息,在徬徨的時候給我很好的引導。因此我也夢想自己可以一直寫作,希望寫到死前一刻。(如果死後可以繼續寫更好)在養老院裡面,有人幫我打點三餐與家務,可以專心做自己的事,就是理想的生活。所以我的偶像是齊邦媛,她搬進養老村之後仍持續創作。這幾年在較早面臨高齡化的國家也開始推出養老所與托兒所、學生宿舍等結合,讓不同世代彼此互惠、滋養,我覺得這樣也不錯。只要小小孩不要沒事亂玩我的假牙或是踩到我的氧氣管就好。
遠:你連戴著氧氣管的情境也想好了,會不會想得太周密了?我頂多會設想我窩在舊公寓,每天起床後煩惱不知道該吃哪家小吃攤,吃了又怕中風!
夏:很難不中風吧?生活中有太多會把人氣到中風、吃到中風的東西了。我反而比較擔心自己成為難搞的老人,而且我有不喜歡跟人打交道的傾向,只好獨居,最後孤獨死。那你覺得自己會成為哪一款老人呢?
遠:固執、偏執、神經質那種吧,我懷疑老了之後的我或許就成了讓人厭煩的傢伙。你在《傍晚五點十五分》的散文集裡,以邦迪亞上校熔金幣鑄造小金魚,來象徵失智的父親,真的是非常美,美到讓人可以去思考一個人的記憶對自我的影響。老實說我害怕失智的自己。你會害怕自己退休後也如你的父親那樣嗎?
夏:我既有來自父母個性上的特質,也有遺傳自他們的體質,這是家庭的宿命。與其說我害怕失智,不如說我害怕失智帶給家人的負擔。這也是高齡化社會正在面對的難題,人類像科學怪人一樣保有堪用的肉體,但是腦部卻逐漸退化,於是成為巨型的嬰兒。有時候我會想到聖經上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可是這樣的回轉如同嬰孩,人類卻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接受與面對。那麼你最害怕遺傳家族什麼樣的習性或疾病呢?
遠:就害怕失智而已,這不知道有沒有辦法避免?(很不想接受跟面對。)我想到我大伯的退休生活一直在照料我的阿嬤,直到阿嬤過世,那過程太辛苦,造成他自己身體也出狀況,去年過世。他是很傳統很典型的孝順長子,退休生活全奉獻給家族,倒是沒問過他理想的退休生活是什麼?但以我對他的了解,他應該會說希望所有認識的人都平安快樂吧。我愛喝飲料,過去在印刷廠做了十年,天天喝兩三杯手搖,這習慣到現在改不過來,應該穩得糖尿病,大概是有預期心理,所以不太怕。
夏:我喜歡早睡早起,吃自己煮的東西,算是健康晨型人,所以最害怕的是長壽。活著其實是需要堅強意志力對抗,如果要ㄍㄧㄥ很久,想到就很煩惱。我讀你的詩集《工作記事》也感受到那股對抗的意志力。你藉由描寫過去十年在印刷廠工作的經驗,把生命、肉體比喻成機具般不斷運作、捶打,藉此頑強面對命運,但一方面,也必須像一顆小螺絲釘,學習順從整體,得以生存下去。工作對你而言,是否是為了退休而做準備。你如何看待與退休相反的狀態——工作呢?
遠:文青一點的說法,就是一種不斷勉強自己進入重複執行不斷磨耗的迷茫與困惑感吧,很難有自我,我想退休生活能夠擁有自我應該是不錯的事。喜歡閱讀創作的人,即便住安養院,也該有一格自己的書櫃吧?哪怕只是小小一格。你會放什麼書?
夏:哈哈哈,我不喜歡居住空間東西太多,手邊也許只會放正在讀的書,希望那裡會有館藏豐富的圖書館可以借書。另外,我一直很想編一本「老後」的詩集,鼓勵長輩們觀察、書寫「老」的狀態。既然高齡化社會的趨勢勢不可擋,也許我們可以用更積極、幽默的方式去看待生命的最終旅程,享受「一起慢慢變老」(啊趙詠華,唱出這句歌詞就感覺超老),或許也是一件「最浪漫的事」。

工作記事
作者:陳昌遠
出版:逗點文創結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4會員
110內容數
閱讀是CP值最高的抒壓、充電方式,我們不要放棄它! 桃園市立圖書館與逗點文創結社共同規劃了一系列適合大人與高中生讀者的直播講座,由主持人朱家安帶領大家走進有趣的哲學生活。這一次,我們好好討論現代人的戀愛課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逗點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983年生的陳昌遠,高雄人,時報文學新詩評審獎得主,並以《工作記事》的創作企劃獲第6屆楊牧詩獎。如今在台北生活、擔任記者的陳昌遠,在此之前是高雄某印刷廠技術員,任職10年之久,專責印製報紙。從南方北漂到生活速度激增的台北,且從不太需要對話的工作內容,轉進訪談為主的媒體環境,陳昌遠適應得頗為艱辛。唯
1983年生的陳昌遠,高雄人,時報文學新詩評審獎得主,並以《工作記事》的創作企劃獲第6屆楊牧詩獎。如今在台北生活、擔任記者的陳昌遠,在此之前是高雄某印刷廠技術員,任職10年之久,專責印製報紙。從南方北漂到生活速度激增的台北,且從不太需要對話的工作內容,轉進訪談為主的媒體環境,陳昌遠適應得頗為艱辛。唯
桃園市立圖書館與逗點文創結社共同規劃的「雲端閱讀計畫:打開你的哲學視角」堂堂來到第二屆,由哲學作家朱家安擔任主持人,帶領大家走進有趣的哲學生活。第一場對談由《厭世動物園》作者,同時也是podcast電玩節目《按下任意鍵》共同主持人厭世姬擔任嘉賓,與朱家安暢談「我從電玩學到什麼」。歡迎加入這場一場無時
「學以致用很重要嗎?要把興趣當工作,還是把兩者分開比較好?」這個問題困擾著千千萬萬個畢業生。 逗點編輯部繼續邀請《惡意的郵差》作者王志元與「白毛的綠手指」有機農業粉專負責人白毛兩位五專時期的老同學
回想剛畢業要找工作時,王志元說:「終於學到想學的東西,但畢業出來還是不知道要幹嘛。」他的老同學白毛回應:「你都知道你在幹嘛,我是渾渾噩噩。」 六月畢業季,逗點編輯部特別邀請《惡意的郵差》作者王志元與「白毛的綠手指」有機農業粉專負責人白毛,這兩位五專時期的老同學對談。兩人在白毛的農場內散步,一邊挑菜蟲
以《工作記事》榮獲第6屆楊牧詩獎的陳昌遠,與及著有《葬禮》、《惡意的郵差》兩本詩集的王志元,於三餘書店進行對談。相交甚篤的兩人,以嚴肅但不失歡樂的態度,殷切地分享起彼此的詩歌創作觀。
1983年生的陳昌遠,高雄人,時報文學新詩評審獎得主,並以《工作記事》的創作企劃獲第6屆楊牧詩獎。如今在台北生活、擔任記者的陳昌遠,在此之前是高雄某印刷廠技術員,任職10年之久,專責印製報紙。從南方北漂到生活速度激增的台北,且從不太需要對話的工作內容,轉進訪談為主的媒體環境,陳昌遠適應得頗為艱辛。唯
1983年生的陳昌遠,高雄人,時報文學新詩評審獎得主,並以《工作記事》的創作企劃獲第6屆楊牧詩獎。如今在台北生活、擔任記者的陳昌遠,在此之前是高雄某印刷廠技術員,任職10年之久,專責印製報紙。從南方北漂到生活速度激增的台北,且從不太需要對話的工作內容,轉進訪談為主的媒體環境,陳昌遠適應得頗為艱辛。唯
桃園市立圖書館與逗點文創結社共同規劃的「雲端閱讀計畫:打開你的哲學視角」堂堂來到第二屆,由哲學作家朱家安擔任主持人,帶領大家走進有趣的哲學生活。第一場對談由《厭世動物園》作者,同時也是podcast電玩節目《按下任意鍵》共同主持人厭世姬擔任嘉賓,與朱家安暢談「我從電玩學到什麼」。歡迎加入這場一場無時
「學以致用很重要嗎?要把興趣當工作,還是把兩者分開比較好?」這個問題困擾著千千萬萬個畢業生。 逗點編輯部繼續邀請《惡意的郵差》作者王志元與「白毛的綠手指」有機農業粉專負責人白毛兩位五專時期的老同學
回想剛畢業要找工作時,王志元說:「終於學到想學的東西,但畢業出來還是不知道要幹嘛。」他的老同學白毛回應:「你都知道你在幹嘛,我是渾渾噩噩。」 六月畢業季,逗點編輯部特別邀請《惡意的郵差》作者王志元與「白毛的綠手指」有機農業粉專負責人白毛,這兩位五專時期的老同學對談。兩人在白毛的農場內散步,一邊挑菜蟲
以《工作記事》榮獲第6屆楊牧詩獎的陳昌遠,與及著有《葬禮》、《惡意的郵差》兩本詩集的王志元,於三餘書店進行對談。相交甚篤的兩人,以嚴肅但不失歡樂的態度,殷切地分享起彼此的詩歌創作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看的這本《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作者懷著一個很想要大叫的心情,面對四個失智症老人,四個老人截然不同的個性,有的時候讓她無奈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處境,也讓人驚訝日本的高齡化社會即將面臨的是壓垮中生代(經濟上和心理上)以及龐大的醫療負擔。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Thumbnail
本書作者張曼娟,是出版約五十部作品的暢銷作家;讀者橫跨四年級到七年級,或許是因為他的真誠,總是願意將人生不分好壞境遇的思索與探問,書寫與大家分享。最近他在臉書專頁提到「2016年,是我生命裡的低潮,寫作遇到瓶頸;長照正進入最艱苦的混亂時刻」就在那時,他收到主編邀請,最終產出《我輩中人》訴說著中年覺醒
Thumbnail
廣場的這棵大樹, 從青翠走向枯黃, 再由凋零回歸茂盛, 就這麼輪迴著, 我總會想起白先勇的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Thumbnail
某日和心理諮詢師談,聽到對方說:「妳現在所經歷的是人生很重大的事件和轉折:中年失業和中年轉職。何況妳是一次面臨兩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啊,原來我步入中年了啊,一直以為中年失業、中年轉職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呢!而且我會做廣播做到退休呢!殊不知正遭逢著所謂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琅琅讀書聲中,春生逐光而去,漸去漸遠,臨了,回眸一笑。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這部作品寫實地記錄了夏夏的生活日常,她不只要打理自己的家庭和剛出生的小孩,還要同時照護患有失智症和糖尿病的父親,閱讀和寫作是唯一可供短暫休憩的心靈湖濱。日常食物的美好印象,撫熨了有口難言的苦澀,卻無法忽視每個人可能都會面臨需要長期照顧親人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迎接第二次黃金青春的人生提案~江育誠 作者調查五十歲以上的台灣民眾,有近四成尚未開始規劃退休生活,驟然脫離職場,生活失去重心,生命也會漸漸失去活力,自然容易出現所謂退休症候群,甚至憂鬱症上身。 退休之前,我們靠職業維生,退休之後,必須靠興趣維生,就是作者的體悟。 退休是人生下半場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看的這本《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作者懷著一個很想要大叫的心情,面對四個失智症老人,四個老人截然不同的個性,有的時候讓她無奈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處境,也讓人驚訝日本的高齡化社會即將面臨的是壓垮中生代(經濟上和心理上)以及龐大的醫療負擔。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Thumbnail
本書作者張曼娟,是出版約五十部作品的暢銷作家;讀者橫跨四年級到七年級,或許是因為他的真誠,總是願意將人生不分好壞境遇的思索與探問,書寫與大家分享。最近他在臉書專頁提到「2016年,是我生命裡的低潮,寫作遇到瓶頸;長照正進入最艱苦的混亂時刻」就在那時,他收到主編邀請,最終產出《我輩中人》訴說著中年覺醒
Thumbnail
廣場的這棵大樹, 從青翠走向枯黃, 再由凋零回歸茂盛, 就這麼輪迴著, 我總會想起白先勇的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Thumbnail
某日和心理諮詢師談,聽到對方說:「妳現在所經歷的是人生很重大的事件和轉折:中年失業和中年轉職。何況妳是一次面臨兩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啊,原來我步入中年了啊,一直以為中年失業、中年轉職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呢!而且我會做廣播做到退休呢!殊不知正遭逢著所謂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琅琅讀書聲中,春生逐光而去,漸去漸遠,臨了,回眸一笑。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這部作品寫實地記錄了夏夏的生活日常,她不只要打理自己的家庭和剛出生的小孩,還要同時照護患有失智症和糖尿病的父親,閱讀和寫作是唯一可供短暫休憩的心靈湖濱。日常食物的美好印象,撫熨了有口難言的苦澀,卻無法忽視每個人可能都會面臨需要長期照顧親人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迎接第二次黃金青春的人生提案~江育誠 作者調查五十歲以上的台灣民眾,有近四成尚未開始規劃退休生活,驟然脫離職場,生活失去重心,生命也會漸漸失去活力,自然容易出現所謂退休症候群,甚至憂鬱症上身。 退休之前,我們靠職業維生,退休之後,必須靠興趣維生,就是作者的體悟。 退休是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