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9|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頑皮少年的蛻變與成長|談西瑪‧拉格洛芙《尼爾斯的奇遇》

(一)諾貝爾獎唯一童話
童話的寫作特色是想像豐富、淺顯有趣,其閱讀對象為孩子們,不過童話的主題內涵和表現形式的結合如果達到藝術的高度,非但不讓人覺得「幼稚」,也能夠吸引成年讀者,百看不厭,此之謂「老少咸宜」;瑞典女作家西瑪‧拉格洛芙(Selma Lagerlof,1858-1940)的童話《尼爾斯的奇遇》(或譯為《騎鵝歷險記》)就是這樣的傑作。在瑞典,上至國王、總理,下至平民百姓,幾乎每一個人都閱讀過這本童話,受到這個故事的潛移默化。而20元瑞幣肖像即為西瑪‧拉格洛芙,背面則是《尼爾斯的奇遇》主角騎鵝飛行的插圖,足見她在瑞典的崇高聲望。
終身未婚,曾是小學教師的拉格洛芙,採納休斯克威爾納的小學校長阿爾弗雷特‧達林的建議,以環遊瑞典一周的方式,將瑞典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動植物等介紹給瑞典學童。她化費了無數心血來蒐集資料,親自從事田野調查,終於在1907年完成此書,沒想到這部童話竟使她名利雙收,為她贏得了與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齊名的美譽,更於1909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尼爾斯的奇遇》是目前為止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童話作品,拉格洛芙亦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個女作家。
(二)漫遊瑞典八個月
《尼爾斯的奇遇》的主角是14歲的農村少年尼爾斯,生性調皮搗蛋,不愛讀書,又喜歡作弄小動物,讓人頭痛、討厭。某日,父母上教堂,尼爾斯被留在家裡看書,百般無聊的尼爾斯遇見傳說中的小妖精「托姆第」,淘氣的尼爾斯當然不放過捉弄托姆第的機會,結果反被托姆第施了魔法,變成拇指般大的的小人兒。時值春天,家中的公鵝摩田被天上的雁群所吸引,也想振翅跟隨大雁飛行,尼爾斯為了不讓公鵝飛走,緊緊抱住鵝的脖子,不料卻被摩田帶上了天空。尼爾斯因為自己成了異類而羞於見人,處在有家歸不得的困境,他本來很害怕,但在空中翱翔之後,慢慢放寬了心,他騎在鵝背上,跟著雁群從南方一直飛到最北的拉普蘭省,遊遍瑞典全境。在動物的世界中,尼爾斯經歷種種的苦難與風險,和白鵝摩田以及雁群結成好友,從旅伴和其他動物身上學習到助人的美德,還了解許多祖國的地理歷史和故事傳說。尼爾斯逐漸改正自己淘氣的缺點,成了見義勇為、富同情心的好孩子。8個月後的「聖馬丁節」前夕(11月11日是聖馬丁節,依瑞典當地風俗,此節日前夕會吃鵝肉慶祝),尼爾斯與白鵝摩田返回家鄉,當摩田和妻兒被抓,危在旦夕,尼爾斯奮不顧身,出面救助,因此破除魔法,恢復為正常人。
(三)自我實現的童話英雄
教學經驗豐富的拉格洛芙,充分掌握兒童心理,選擇孩童易於接受的體裁,《尼爾斯的奇遇》書中,她安排尼爾斯離家的情節,滿足兒童心中對於流浪的想望;也讓變小了的尼爾斯,生活在動物世界裏,擁有與鳥獸溝通的能力,滿足兒童親近動物的渴望;而且又能體驗飛行的感受,對小讀者而言,這該是多麼強烈的吸引!不過,頑皮少年尼爾斯的蛻變與成長,才是《尼爾斯的奇遇》最重要的主題,由尼爾斯的啟程、啟蒙與回歸,可視為「成長儀式」的放大,蛻變與成長的尼爾斯乃是追求「自我實現」的童話英雄。
漫遊瑞典的過程中,被小妖精托姆第懲罰而變成小人兒的尼爾斯,深切反省自己先前的頑劣、殘暴,整個人脫胎換骨,他搭救白鵝摩田,彼此成為生命共同體;冒死救回被狐狸咬走的雁,主動負責警戒,使雁群避免貂或水獺的夜襲,贏得雁群的信任;他守護羊群,運用智慧擊退狐狸;親為孤苦無依的老婦人守靈;救了野鴨「耶爾」一命;幫助看鵝的孩子奧薩找到失散多年的父親……,這種種英雄事蹟使小妖精托姆第也知悉尼爾斯變好了,希望他能變回常人。
法國結構主義學者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認為,象徵意義的產生,往往來自「區別」或「二元對立」,小說裡的「對立」,會逐漸發展成為龐大的對立模式,籠罩整篇作品,並左右其意義。《尼爾斯的奇遇》的主角由大變小再由小變大,以及從淘氣頑劣變成乖巧善良,前後的對立可以說深具象徵意義,應驗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這對小讀者的心靈必然有所啟發,對成年讀者的心靈也具有一定的洗滌作用。
(四)文化語碼豐富
就文學結構主義言,所謂格言、典故,乃至構成人類生活的種種現實,都屬於文化語碼(Cultural Code)的範疇。《尼爾斯的奇遇》的一些人生格言,如尼爾斯於〈兩個城市〉說:「任何事情還是順其自然吧!雖然我盡我的力量去拯救那個城市,可是事情既然是如此發展,我也就不再遺憾了!」〈看鵝的奧薩和瑪志〉這一章,民間傳說中生病的母親對孩子說:「人都免不了死亡,但要死得坦然,或死得不安,就靠你自己的選擇了。」〈巖礁上的寶物〉裏,尼爾斯迎著柔和的夕陽餘暉,覺得太陽這樣對他說:「用不著悲觀愁苦,只要按著自己的意欲,就能自由地走出一條路,這不是很美好嗎?」〈預言〉的聰明婦人說:「那些國王、僧侶、將軍、商人,以及建築物,都是不可能永久長存的。……只有珍惜鄉土的農夫們是永遠不會消失的。」諸如此類的哲理,莫不令人深省、感悟。
《尼爾斯的奇遇》既為有計劃寫給瑞典學童的書,其文化語碼自是十分豐富,拉格洛芙在書中穿插了大量的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如常在半夜趁人熟睡時,替人收拾房間或是惡作劇的小妖精「托姆第」;在黑夜活動的青銅人與木頭人,隨太陽升起而消失無蹤;夢幻般的海底城市;遠古的大蝴蝶化為奧蘭島……等,有的是為了向讀者敘述歷史事實,有的是為了講述地形地貌,有的是為了介紹動植物的生活和生長規律,有的是為了讚揚扶助弱者的優良品德,這些插敘固然充實了作品的內容,卻也不可避免使得小說的整體架構略嫌鬆散,畢竟其中的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即使刪去部分亦絲毫不影響全書。拉格洛芙如果稍微放鬆寫作「輔助教材」的心態,刪除過於冗長的章節,作品的整體表現必定更臻理想。
(五)深具教育意義與文學價值
拉格洛芙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其得獎評語為:「由於她作品中特有之高貴的理想主義、豐饒的想像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多年後證明,瑞典學院當年頒獎給本國作家西瑪‧拉格洛芙是十分正確的選擇。
《尼爾斯的奇遇》深具教育意義,使少年兒童的心靈變得更純潔更善良,更富有同情和憐憫,作品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为一体。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為一體,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最有价值,读者人数最多的一部儿童小说。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老少皆宜的童話之一。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大江健三郎談及兒時閱讀《尼爾斯的奇遇》,他說,半個世紀之前,身為森林裡的孩子,在閱讀尼爾斯的故事時,從中感受到了兩個預言:一個是不久後自己能夠聽懂鳥類的語言,另一個是自己也將與親愛的野鵝結伴而行,從空中飛往遙遠而又令人神往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由此當不難看出《尼爾斯的奇遇》的文學價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