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3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白金數據》:人心只是數據的組合?

《白金數據》是難得讓我一口氣讀完的小說,不管是故事設定、劇情鋪陳、縝密的架構,甚至是作品的深刻意涵都很吸引人。而且這本不像東野圭吾其他某些作品摻了多無意義的對話和敘述,《白金數據》裡的對白「聰明」了很多,更有電影感和戲劇效果。果然東野圭吾的作品還是如傳聞中品質不太一致,或許產量過大的作者難免會有這種狀況吧。
這本書的資訊量頗大。故事從新研發的DNA偵查系統展開,不只探討蒐集人們DNA資訊來建置偵查系統的道德問題,也思考人心只是由一連串基因所建構出來的物質嗎?此外並融入了雙重人格和心靈創傷等元素,與故事主軸緊密結合。
結局非常合理,也非常符合現實,但就是相當令人鬱悶。

以下巨雷
大數據的建構與個資保障之間的爭議從來不曾停息。或許也可看成是科技與人性之間的拉扯。故事由研發DNA偵察系統的神樂來當雙線主角之一,不可免俗的就是要讓他從原本篤信科技的立場,逐步探索科技背後的道德議題,並感受科技所無法取代的情感。
相對於開發DNA系統的神樂,另個主角淺間便是傳統警察辦案模式的代表,是推理小說中常見的主角類型。
我很喜歡神樂的家庭背景設計。神樂的父親是個傑出的陶藝家,但在得知機器人也能仿造出連自己也分辨不出的作品時,對藝術的信念一夕崩潰而上吊了。目睹這一幕的神樂開始出現另一個人格「隆」。
父親帶來的創傷使神樂相信:人心終究是脆弱的,數據才是一切。但潛意識創造出來的「隆」卻不這麼認為,他不停畫著父親的雙手,「他知道真正的價值在那雙手上。作品雖然是父親想法的結晶,但那只是結果而已;即使(機器)模仿了形狀,也沒有任何意義。
最後神樂從隆的畫作中領悟到:
如果說,作品只是數據,那到底是什麼創造出這些數據,才是最重要的事。
故事並沒有對「人心到底是否只是數據」下一個明確的結論,但或許這答案本身也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人心、情感,以及我們所相信的事物。
在神樂追查「白金數據」真相過程中,也滿容易猜到陰謀與他的上司志賀有關,卻沒料到殺人的凶手是水上教授。在整個政府體系的陰謀中,水上犯下的殺人案本身早已不是重點,更要緊的是他們不能讓「白金數據」的祕密曝光。在得知「白金數據」是隱匿政府高層的DNA紀錄時,不禁覺得這個真相實在再合理不過了。若非有了保護政治人物和高官的系統,蒐集民眾DNA辦案的法案當然不可能通過。
就如志賀所說的:
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有身分的問題,人類永遠不可能平等。
是很真實且無奈沒錯,但就連在小說中也不能讓我們有個公平正義的幻想嗎?
小說中還有個雖然一出場就領便當,卻是貫穿整個故事的靈魂人物:蓼科早樹,外表有缺陷的天才數學家,也是寫出DNA系統程式的核心人物。隆的愛人鈴蘭從一開始就很假(看就覺得是幻想出來的人物),直到神樂發現隆畫的鈴蘭畫像中出現早樹的袋子,就很自然聯想到早樹=鈴蘭。
雖然鈴蘭的身分並不讓人意外,但到最後發現她所象徵的意義,還是稍微感動了一波。神樂之所以能看見鈴蘭,也是因為他已逐漸與隆合為一體。
►Facebook:沐謙 ►Instagram:@muchienz_ig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