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僧人心態讀思

    讀 「僧人心態」作者 傑 ‧ 謝帝 (Jay Shetty)
    一九七三年,在一項名爲「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實驗中,研究員請神學院的學生準備發表一段簡短的演講,題是「當牧師的意義是什麼」。研究員把「好撒瑪利亞人」這则寓言提供給一些学生,帮助他们做準備。耶稣在這個比喻中說了一個旅人的故事:旅人為了幫助一個求助無門的受苦之人,中斷了自己的旅程。接著,研究員找籍口把學生换到另一個房間,並在他們前往新房間的路上,安排了一個演員趴在門口地板上,假裝需要人幫助。研究結果示,有沒有讀過「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對學生是否會停下來幫助那個演員並沒有產生任何影響。研究人员發現,趕時間的學生幫助那名演員的可能性小很多。「學生為了趕著發表演講,實際上是踩著受害者過去的!」
    受测的学生太專注眼前的任務,竟然忘了自己更深層的意圖。他們應該是帶著悲憫和助人的意圖到神學院修習,但在那一刻,焦慮或想表現出色的欲望却干擾了他們的本意。正如本篤會修士勞倫斯弗里曼(Laurence Freeman)在他的《愛的面面觀》(Aspects of Love)一書中說的:「從洗衣服到吃早餐、開會、開車上班:⋯看電視或看書,你每一天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靈性的生活。問题在於你带著多少程度的覺知在做這些日常事物。」
    思修: 在每環生活加點靈性粉末
    大部分我們,學到的或以為知道的或者發願想做到,當還沒成為「反應的習性時」,常常做不到理想的狀況,這時不需挫折與沮喪,而是接受自己的現況後,給自己一個階梯「啟動模式」,像上述的例子可能出門前都要提醒自己啟動「好撒瑪利亞人」模式,就像很多單位的志工,上線時,穿上背心,啟動「菩薩模式」,便要換上面具,啟動善行APP。
    上過請慶喜法師的課,他提到過的一句話:下課後,請記得也要啟動「學佛模式」,點醒了我,原來我們的學習常將上下課區分,上課短,下課長,下課功夫忘就很正常,所以進步少也是剛好的。
    小朋友一哭,塞個奶嘴或者抱著玩具,眼淚立止,甚至還破涕為笑。大人也需要多準備奶嘴,就如手機一堆APP,好隨時轉念切換。下載菩薩模式、撒瑪利亞人…再開啟「自動啟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