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3 無我:放下我執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我們上次提到了「靜坐冥想」,當我們嘗試之後,就會發現「專注」呼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大腦很容易進入到「預模模式網路」,也就是思緒開始在亂想,可能是生活、感情、工作…等等。

這都只是一開始,當我們每天練習冥想,就會越來越好,比較能「專注」當下之餘,發現工作上也比較能靜心;

當然你或許會問,靜坐冥想,除了讓我們專注之外,有什麼意義嗎?我們這篇就來講講,什麼是「內觀」和「無我」,達到這樣的境界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內觀



「內觀」這個詞或許你有聽過,我身邊有些朋友去參加過「內觀」的體驗活動,他們回來之後,他們的感受都是非常正面的,覺得自己內心平靜了許多;而且也有人說,在那邊遠離塵囂,覺得心很靜,吃起東西都覺得甘甜許多,先呼吸也覺得很舒服自在。

雖然聽完之後,有一種淨化心靈的感覺,但我還是很糢糊,到底什麼是內觀,看了作者的解釋之後,終於懂了什麼是內觀,以及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效益。

作者說,他是在「毗缽舍那」這個靜坐學派進行正念靜坐的,此字的巴利語「Vipassana」意指清楚的洞見,通常譯為內觀(insight)。

內觀可以想像成「察覺自我」,藉由觀察自己來獲得一個更清晰的洞見。

簡單來說,就是追求「正念」。內觀要求你做自己的觀察者,體察自己的情緒是怎麼回事兒,就好像一個心理學家在分析自己一樣。現在在西方,尤其是知識份子中間,非常流行冥想,Google 公司都專門給員工設立了冥想室。

內觀的教導十分強調正念,有些人甚至會把內觀跟正念交替使用,但兩者的區別還是很重要。

正念靜坐是一種技巧,從簡單的減壓開始,可用以達成各種目的。

當然,內觀冥想可不僅是為了休息,也不是陶冶情操,內觀冥想的目標,是獲得對事物的洞見,和個人真正的自由。

但如果你是在傳統內觀禪修的架構中進行正念靜坐,其終極目標就更加遠大:獲得內觀。這種內觀洞見不僅只是了解某些新事物,重點在於看清實相的真實本質。

而一千多年前的佛教文獻,就清楚說明了洞見的意義。

他們把內觀定義為領會所謂的「三法印」,其中兩個法印聽起來好像沒那麼難領會。

  • 第一是「無常」:沒有事物能永遠持續,這點任誰都無法否認;
  • 第二是「苦」(受苦、不滿足):有誰沒受過苦、沒感到過不滿足?關於這兩相,內觀禪修的重點不太放在這兩點,畢竟基本的領會已經夠簡單,而是要理解嶄新的微妙之處、觀看最細微的地方,如此便能深刻欣賞這兩個法印是如何普遍存在。
  • 但是,第三的「無我」,要領會其概念就是個挑戰。不過根據佛教教義,如果靜坐是為了要獲得內觀、掌握諸法無我,至關重要的便是:以真正澄明的目光來看待現實,好為開悟鋪路。

這樣解釋的「無我」,相信你是「有看 ~ 沒有懂」,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討論一下什麼是無我。

放下我執(無我)



無我,就是「放下我執」,可以想成「放下我的執念」,也就是「苦」。

「苦」從何來?



我們之前提到,本書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執著」,是因為「天澤」,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人活著的目的,就是傳播自己的基因。為了傳播基因,我們就要做各種事情,吃飯、生孩子、競爭、獲得聲望等等。

而這些的「設計」之下,讓我們無窮盡的去追求、完成這些事就能獲得快樂,但這些快樂又是如此的「短暫」;也就是說,自然選擇根本不在乎我們是否快樂,它只是把快樂當作誘餌,來使我們完成基因傳播的目標。

在做某個事情之前,我們覺得做這件事會有多麼快樂,可是真正做了之後,又感覺到很空虛。這就是苦,你永遠都不會真正滿足。所謂快樂,其實是個錯覺,這就是「苦」。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都知道「苦」是佛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當年,釋迦牟尼就是因為看見了「生、老、病、死」四種「苦」之後,才決定開始修行的。那麼「苦」到底是什麼意思?是說這個世界故意讓我們受苦?還是說苦不苦跟人的修為有關,覺悟者是感覺不到苦的?比如有一個說法,是之所以覺得苦,是因為「執著」。如果你不那麼執著,就不會那麼苦。

放下我執



既然我們都有執念,那要怎麼放下「它」呢?這就要再說到另一個詞,叫「自我」。
佛學告訴我們一個最基本的想法,「自我」在某種意義上並不存在。
每一個物質的存在,都和「我們的想法」,密切連繫在一起。

這麼講還是很抽像,我們用例子來說明。
我們看到一幅畫,我們覺得他很美,但更重要的是,它出自於「張大千」之手,所以更是價值不斐。你很開心的把「它」買回家之後,你掛在你的客廳上,你每天看到它,心情都非常的開心。

但是,有一天,一位名畫鑑定家剛好來你家,他告訴你客廳上的那幅畫不是偽畫,是贗品;這時候你的心裡就產生了變化,覺得這幅畫不再是如此的「美好」,反而愈看愈「礙眼」。

同樣的一幅畫,為什麼會帶給我不同的感受呢?那是因為我們附予它「意義」,嚴格來說,這就是建構的過程。

再看另一個例子,一架飛機可能會飛過你的頭頂,而你會聽到它飛過的聲音。

但你可能會想著:「喔,一架飛機。」但是,對於沒有飛機文化的人,他們聽到的聲音就只是聲音,而不是「任何東西」的聲音

所以,所有的事物,都是我們自己「建構」出來的,我們附予它意義,變成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份;然而這些事物,就有可能變成我們的「執念」。

因此,想要放下這些執念,我們就必須透過「靜坐冥想」,透過「內觀」來洞察事物的本質。



小結



我們這篇進一步談到了「內觀」和「無我」,我們再來簡單複習一下:

  • 內觀:獲得對事物的洞見,清實相的真實本質,以獲得個人真正的自由。
  • 放下我執:所有的事物,都是我們自己「建構」出來的,我們附予它意義,變成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份;然而這些事物,就有可能變成我們的「執念」。想要放下這些執念,我們就必須透過「靜坐冥想」,透過「內觀」來洞察事物的本質。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自我」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已經逐漸理解了「苦」與「執念」,更重要的事,我們知道可以透過「靜坐冥想」與「內觀」來洞察所有物事的本質,來獲得個人的真正自由。

但或許你還會所有疑惑,既然「天澤」的機制下「演化」成現在的我們,那我們應該是目前為止最適合生存的模式,為什麼我們仍然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還有為什麼我們的「思緒」一直都是這麼混亂呢?

所以接下來,我們會再來談談「心智模組」和「思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0會員
238內容數
Give me book 是一個分享書籍的讀書園地,每兩周就會寫一本〝書籍〞的讀後心得與重點整理,期許有興趣的人可以跟我 Gimmy 一起閱讀、學習與交流,而每一本書大約會發佈五篇主題:簡介、三個主題和總結,透過這些分享來期待我們共同學習與成長。 若有推薦的書單,請歡迎隨時向我推薦哦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聚焦在自己的呼吸或是其他事物上。集中精神能讓你的大腦擺脫預設模式網絡,也讓那占據你思維的嘈雜心智安靜下來。 藉由正定靜坐穩定注意力之後,接下來你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當下所留心(正念看待)的事物,通常是那些你身體裡正在發生的事,例如情緒或身體的感覺。
人類是在天擇的「設計」下,去做特定事情,以幫助我們祖先把基因傳遞給下一代。正因為我們追求這種幻想,像就是不斷踩著「快樂水車」去追求幸福,然而這些愉悅卻又快速的不斷消逝;這也是佛佗所說的「苦」,也就是不滿足。 一旦我們察覺到這件事情,我們就有機會跳脫出「快樂水車」的困境。
在一個強者雲集的環境中,不想被超越,唯有不斷努力。相信努力會帶來進步,有目的地付諸實踐,和優秀的競爭對手切磋,最終超越自己……這種成長思維模式是矽谷保持活力的法寶,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追求卓越的精英。 相信自己要提升,而且可以透過學習不斷進步的心態,在心理學上,人們把它稱為「成長思維模式」
矽谷文化充滿了高度的「自由」和「容忍失敗」。 員工之間,上級和下屬之間,坦誠相待非常重要。當面提出問題,當面「挑骨頭」,而不是背後跟別人煽風點火,才是最有效果、成本最低的溝通方式。 「在矽谷,失敗不是一個選項,而是一個必需品。」 正是矽谷這種鼓勵嘗試、不怕失敗的文化,才讓整個矽谷的人們都可以無所顧慮
怪罪型直覺是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簡單清楚的元凶。我們滿心想找出禍首,一旦自認找出就只想揍那人一拳,不再設法在別處找解釋。為了扭轉怪罪型直覺偏誤,你要忍住尋找代罪羔羊。當壞事和好事發生,我們該把矛頭指向系統而非個人。
我們覺得簡單的概念很迷人,喜歡洞悉的那一刻,認為這個耀眼的簡單概念可以漂亮解釋許多其他事情,我把這種對單一肇因與解方的喜好稱為單一觀點型直覺。 為了扭轉單一觀點直覺偏誤,你要有整個工具箱而非一把槌子。懂得察覺單一觀點可能局限自已的想像,然後想到不妨試著從許多角度來看問題,方能獲得更準確的了解。
聚焦在自己的呼吸或是其他事物上。集中精神能讓你的大腦擺脫預設模式網絡,也讓那占據你思維的嘈雜心智安靜下來。 藉由正定靜坐穩定注意力之後,接下來你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當下所留心(正念看待)的事物,通常是那些你身體裡正在發生的事,例如情緒或身體的感覺。
人類是在天擇的「設計」下,去做特定事情,以幫助我們祖先把基因傳遞給下一代。正因為我們追求這種幻想,像就是不斷踩著「快樂水車」去追求幸福,然而這些愉悅卻又快速的不斷消逝;這也是佛佗所說的「苦」,也就是不滿足。 一旦我們察覺到這件事情,我們就有機會跳脫出「快樂水車」的困境。
在一個強者雲集的環境中,不想被超越,唯有不斷努力。相信努力會帶來進步,有目的地付諸實踐,和優秀的競爭對手切磋,最終超越自己……這種成長思維模式是矽谷保持活力的法寶,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追求卓越的精英。 相信自己要提升,而且可以透過學習不斷進步的心態,在心理學上,人們把它稱為「成長思維模式」
矽谷文化充滿了高度的「自由」和「容忍失敗」。 員工之間,上級和下屬之間,坦誠相待非常重要。當面提出問題,當面「挑骨頭」,而不是背後跟別人煽風點火,才是最有效果、成本最低的溝通方式。 「在矽谷,失敗不是一個選項,而是一個必需品。」 正是矽谷這種鼓勵嘗試、不怕失敗的文化,才讓整個矽谷的人們都可以無所顧慮
怪罪型直覺是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簡單清楚的元凶。我們滿心想找出禍首,一旦自認找出就只想揍那人一拳,不再設法在別處找解釋。為了扭轉怪罪型直覺偏誤,你要忍住尋找代罪羔羊。當壞事和好事發生,我們該把矛頭指向系統而非個人。
我們覺得簡單的概念很迷人,喜歡洞悉的那一刻,認為這個耀眼的簡單概念可以漂亮解釋許多其他事情,我把這種對單一肇因與解方的喜好稱為單一觀點型直覺。 為了扭轉單一觀點直覺偏誤,你要有整個工具箱而非一把槌子。懂得察覺單一觀點可能局限自已的想像,然後想到不妨試著從許多角度來看問題,方能獲得更準確的了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內觀課程的心得,詳細描述了作者面對身體健康的執著,並且再次體認佛法是修心,重點不在於出現何種感受,而是如何透過觀察感受來消融心的習氣反應。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透過訴說自己冥想之後的經歷,試著闡述旅程看見的體驗與景色,又再次驗證冥想只是途徑。
Thumbnail
一月份的《豐盛早鳥讀書會 》輪到我導讀《刻意放鬆 》這本書中其中一章「放下我執」 佛教中指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著,也就是"執著自我",即以自我爲中心,一切以我爲前提,對任何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 我們的主觀意識,尤其是自己認同的內容。 那麼你的”我執”是什麼呢?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內觀課程的心得,詳細描述了作者面對身體健康的執著,並且再次體認佛法是修心,重點不在於出現何種感受,而是如何透過觀察感受來消融心的習氣反應。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透過訴說自己冥想之後的經歷,試著闡述旅程看見的體驗與景色,又再次驗證冥想只是途徑。
Thumbnail
一月份的《豐盛早鳥讀書會 》輪到我導讀《刻意放鬆 》這本書中其中一章「放下我執」 佛教中指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著,也就是"執著自我",即以自我爲中心,一切以我爲前提,對任何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 我們的主觀意識,尤其是自己認同的內容。 那麼你的”我執”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