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思維》#5 成長思維課(完)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言


上一篇我們講到,矽谷的文化是「高自度由」和「容忍失敗」,不過這樣的文化風氣之所以會盛行,最主要是在這邊工作的人,大部份都有擁〝成長思維〞,那什麼是成長思維呢?我們就來看看矽谷人的心態是怎樣的。
作者有一位朋友叫 R 君,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從新人升到了資深職級,很快就可以轉經理(Manager)去帶小團隊了!為什麼他能這麼優秀?因為他拚啊。
「自律很好,我喜歡自己掌控人生的感覺。」這是他的原話。「上班的時候漫不經心,浪費的都是自己的時間。為什麼不能好好做呢?這可是自己的手。」
記得有一次,他努力了幾個月,寫了幾萬行程式碼的專案因為種種原因,被迫下線了,我就去安慰他。沒想到,人家心態也倒是滿好的——「沒什麼,畢竟我學會了很多東西,而且還發現了自身不足,下一次就會避免犯錯了。」
你會發現他還挺厲害的,然後就莫名地被他感染;再往後,就和他同步了。
畢竟,同齡人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超越你,是殺傷力最強的武器。這自然就會推著你往前走。別說霧霾天照常上班、週末自願加班了,就連三觀都會跟著改變。這就是所謂的來自同輩的壓力帶來的「焦慮」吧。
後來發現,原來R君的這個「時刻進步」的心態在矽谷並不罕見;或者說,幾乎矽谷許多人都是這麼想的。在這裡,通常人們離職的原因,除了馬雲說的「錢沒給夠和心受委屈了」,還有最最重要的一條 —— 覺得自己學不到新的東西了。
在矽谷公司,比方說谷歌,主管的第一任務不是對你考勤甚至監控,而是對你的職業成長負責。例如,你一進某個新組,主管就會給你安排一名指導者(mentor)帶你,給你進行職業技能上和職場生涯上的指導。
而且,主管還會定期跟你在職場表現的各個層面進行階段性盤點,確保你是在進步的。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在一個組或者公司學不到新的東西,或者做的事情對自己已經沒有挑戰性的時候,大家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或自我突破,就會離開這裡,奔向下一個機會。
其實,這種相信自己要提升,而且可以透過學習不斷進步的心態,在心理學上,人們把它稱為「成長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或譯「成長心態」)。

1. 思維模式很重要


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教授常住矽谷,她發現思維模式決定著人們平時的行為和思考方式。,她總結出人類的思維模式可以分成兩種 ——
  1. 固定思維模式:人的才能不變,努力沒有用。
  2. 成長思維模式:人的才能會變,努力是重要的。
例如,你是一個工程師,接到的任務是改進系統,以便支持10倍的新流量。於是,你設計並搭建了一套軟體系統,最後成功部署上線。如果你是固定思維模式的人,你就會覺得「我就是聰明,幹啥都行」,進而,你可能就會覺得,在這個小公司心裡好委屈,然後就開始盲目自負,人際關係可能也不好了。
而如果你是一個有成長思維模式的人,你就會覺得「太好了,我之前學習分析了各種大公司的系統設計,果然有效。看來,努力真的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你以後還會繼續努力學習新技術讓自己提升。
矽谷人普遍的想法就是「還遠遠沒有成功」。尤其是,當有人誇讚的時候,他們都會覺得,這沒什麼呀。這樣的心態幫助人們一直提升,一直尋找新的機會,不斷進步,最終取得更大的成績。
不僅是在成功的時候,面對失敗的時候,兩種思維模式的人想法也不同。
固定思維模式的人,因為覺得自己不會進步了,覺得這次失敗是對靈魂的侮辱,所以就會非常暴躁易怒。而成長思維模式的人,會知道自己的努力還不夠,下一次會再繼續加強,相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並繼續學習。

2. 如何休息?冥想

當我們都擁有成長心態之後,會發現你沒有浪費太多時間在無意義的事情上,但是為什麼別人的效率總是比你高,做得還比你好,這可能很大的原因來自於「專注力」。
現在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專注力,是可以培養的;而冥想,就是培養專注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練習冥想有什麼好處?用一句最簡單的話總結就是:練習冥想會提升人的專注力。
在講冥想之前,我們先來認識兩種模式「專注」和」「預設」模式。

專注模式和預設模式

專注模式很好理解,就是我們集中注意力做事情時大腦所處的模式。
例如,上課老師說,上課要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而這個專心聽講的模式,就是所謂的專注模式;或者說,就是我們在使用大腦幫我們完成一些事情的能力。

不要覺得只有在做正經事情的時候,大腦才處於專注模式。你在打電動和看綜藝或看電影的時候,大腦還是處於專注模式。你的大腦在專注於觀看節目,理解人物對話和劇情。
那什麼是預設模式呢?
預設模式最常見的就是我們常說的「放空」,也就沒有刻意去思考某件事情;
那如果大腦處於典型的預設模式的時候,大腦到底在幹什麼呢?是不是閒著什麼也不幹呢?並不是。要知道,大腦在處於預設模式的時候,還是會消耗掉身體裡將近20%的熱量。所以大腦一定在幹著點什麼。
答案是:大腦可能在隨機地想任何事情。例如想到昨天晚飯吃的墨西哥雞肉捲很好吃。再如,想起了辦公桌旁邊那個討巧的喬安娜。又或者,想起來要給父母買過年的禮物。總之,在你不專注地用大腦的時候,它就處於一種隨機的想法切換的模式。
好的,在知道了大腦的兩種運作模式以後,那麼問題來了。人們工作的時候,需要大腦處於專注模式;愈專注,效率愈高。但是,人生來就有傾向,把大腦自動切換成耗能較低的預設模式。這可怎麼辦?

冥想

冥想,就是培養專注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我們得先知道,什麼是冥想。這裡簡單地說一下冥想練習的方法。
  1. 第一,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愈吵雜愈影響練習。
  2. 第二,不要睡著。如果你睡著了,那就是睡覺而不是冥想。
  3. 第三,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可以靠牆坐著,也可以盤腿坐著。
  4. 第四,閉眼,然後什麼都不要想,只做一件事:專注於自己的呼吸。
真正的冥想,就是只專注於自己的呼吸。也就是強制自己鍛鍊只想一件事的專注力。長此以往,你會發現自己的專注力有很明顯的提升。

專注力


擁有專注力有兩個主要好處。
第一個好處就很明顯,那就是你能更長時間地專注了。
當你練到爐火純青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可以輕鬆地持續專注做一件事好幾個小時。甚至自己在工作的時候會忘記時間的流逝,做完之後還有一點小激動,完全不覺得累,心中只有滿滿的喜悅。那麼恭喜你,進入了人類專注的頂級狀態 —— 心流。
不過,心流狀態實在是太難進入了。好在,可以透過努力練習冥想,提高專注力,這就是讓自己更加容易地進入心流體驗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二個好好處是情緒也會變好。
通俗理解就是,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專注去做,根本沒空跟不重要的事生氣。
透過研究發現,長期進行冥想訓練的人,他們的前額葉更加發達了,也就是灰質(gray matter)增加了,人們更能掌控自己了。
所以,想要用好這些技能,不是闔上書之後就能自動學會了,而是要透過練習才能學會。而冥想,就是一個重要的方法。

小結


矽谷的員工,並非生來就是一身拚勁的精英。他們是在不斷地被塑造的。
在一個強者雲集的環境中,不想被超越,唯有不斷努力。相信努力會帶來進步,有目的地付諸實踐,和優秀的競爭對手切磋,最終超越自己……這種成長思維模式是矽谷保持活力的法寶,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追求卓越的精英。
在矽谷,固定思維模式的人難以生存,哪怕有多麼高的天賦都會在實際工作中被無情拋棄,因為成長思維模式的人終究會超越之。此外,成長思維模式的人還懂得經常進行調整,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要求,以滿足自我疊代的內在動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5會員
233內容數
Give me book 是一個分享書籍的讀書園地,每兩周就會寫一本〝書籍〞的讀後心得與重點整理,期許有興趣的人可以跟我 Gimmy 一起閱讀、學習與交流,而每一本書大約會發佈五篇主題:簡介、三個主題和總結,透過這些分享來期待我們共同學習與成長。 若有推薦的書單,請歡迎隨時向我推薦哦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矽谷文化充滿了高度的「自由」和「容忍失敗」。 員工之間,上級和下屬之間,坦誠相待非常重要。當面提出問題,當面「挑骨頭」,而不是背後跟別人煽風點火,才是最有效果、成本最低的溝通方式。 「在矽谷,失敗不是一個選項,而是一個必需品。」 正是矽谷這種鼓勵嘗試、不怕失敗的文化,才讓整個矽谷的人們都可以無所顧慮
怪罪型直覺是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簡單清楚的元凶。我們滿心想找出禍首,一旦自認找出就只想揍那人一拳,不再設法在別處找解釋。為了扭轉怪罪型直覺偏誤,你要忍住尋找代罪羔羊。當壞事和好事發生,我們該把矛頭指向系統而非個人。
我們覺得簡單的概念很迷人,喜歡洞悉的那一刻,認為這個耀眼的簡單概念可以漂亮解釋許多其他事情,我把這種對單一肇因與解方的喜好稱為單一觀點型直覺。 為了扭轉單一觀點直覺偏誤,你要有整個工具箱而非一把槌子。懂得察覺單一觀點可能局限自已的想像,然後想到不妨試著從許多角度來看問題,方能獲得更準確的了解。
宿命型直覺認為固有特質決定了個人、國家、宗教或文化的命運。事情會是現在這樣,背後有無從擺脫的命定理由:事情向來如此,永遠不會改變。由於這種直覺,我們把第6章的錯誤概括或把第1章的二分化視為真實無誤,而且命中註定:不會改變,也無從改變。為了扭轉宿命型直覺偏誤,你要切記緩慢改變也是改變。
人總是下意識的自動把事物分類與概括。這不是偏見或高明,而是對頭腦運作實屬必要,讓種種想法能有個架構。概括誤導與刻板印象是媒體傳遞訊息的簡便方法,報紙上常見到這類標籤,比如鄉間生活、中產階級、超級媽媽和幫派分子。當許多人留意到某種有問題的概括分類,那就成為刻板印象。種族與性別就是最常見的刻板印象。
如果我們把太多注意力擺在眼前看得見的患者,卻沒注意背後更大的數字,那麼我們可能會把所有資源花在解決一小部分的問題,少救很多條人命。這原則適用於任何資源有限故須用在刀口的地方。 你只需要兩個神奇工具就能扭轉制失真型直覺偏誤:比對與除法。
矽谷文化充滿了高度的「自由」和「容忍失敗」。 員工之間,上級和下屬之間,坦誠相待非常重要。當面提出問題,當面「挑骨頭」,而不是背後跟別人煽風點火,才是最有效果、成本最低的溝通方式。 「在矽谷,失敗不是一個選項,而是一個必需品。」 正是矽谷這種鼓勵嘗試、不怕失敗的文化,才讓整個矽谷的人們都可以無所顧慮
怪罪型直覺是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簡單清楚的元凶。我們滿心想找出禍首,一旦自認找出就只想揍那人一拳,不再設法在別處找解釋。為了扭轉怪罪型直覺偏誤,你要忍住尋找代罪羔羊。當壞事和好事發生,我們該把矛頭指向系統而非個人。
我們覺得簡單的概念很迷人,喜歡洞悉的那一刻,認為這個耀眼的簡單概念可以漂亮解釋許多其他事情,我把這種對單一肇因與解方的喜好稱為單一觀點型直覺。 為了扭轉單一觀點直覺偏誤,你要有整個工具箱而非一把槌子。懂得察覺單一觀點可能局限自已的想像,然後想到不妨試著從許多角度來看問題,方能獲得更準確的了解。
宿命型直覺認為固有特質決定了個人、國家、宗教或文化的命運。事情會是現在這樣,背後有無從擺脫的命定理由:事情向來如此,永遠不會改變。由於這種直覺,我們把第6章的錯誤概括或把第1章的二分化視為真實無誤,而且命中註定:不會改變,也無從改變。為了扭轉宿命型直覺偏誤,你要切記緩慢改變也是改變。
人總是下意識的自動把事物分類與概括。這不是偏見或高明,而是對頭腦運作實屬必要,讓種種想法能有個架構。概括誤導與刻板印象是媒體傳遞訊息的簡便方法,報紙上常見到這類標籤,比如鄉間生活、中產階級、超級媽媽和幫派分子。當許多人留意到某種有問題的概括分類,那就成為刻板印象。種族與性別就是最常見的刻板印象。
如果我們把太多注意力擺在眼前看得見的患者,卻沒注意背後更大的數字,那麼我們可能會把所有資源花在解決一小部分的問題,少救很多條人命。這原則適用於任何資源有限故須用在刀口的地方。 你只需要兩個神奇工具就能扭轉制失真型直覺偏誤:比對與除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9 月的文章《When To Do What You Love》,探討何時應追隨熱情,認為追隨熱情並非適合每個階段,但當你的興趣與市場需求一致時,特別是在創業時,熱情能帶來成功與創新的機會。
Thumbnai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13 年 07 月的文章《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探討創業初期如何透過無法規模化的方式推動成長,創始人必須手動招募用戶並主動滿足他們需求,這些初期的努力會為新創公司帶來長期的複利成長。
Thumbnai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3 月的文章《The Best Essay》,探討一篇優秀文章的特質,指出最有價值的文章應探討深刻且出人意料的主題,啟發讀者,並帶來新穎的見解。撰寫優秀文章的關鍵在於選擇值得深入的問題,嚴謹的思考與重寫,使文章富有創意且具備啟發性。
為何閱讀 介紹引用許多矽谷人的工作方式,提昇工作效率與思維,面對大量資訊的我,往往需要更多穩定的心緒以及彙整資訊的能力,所以激起我的好奇心。 閱讀時長 大約5-6小時 作者: 在2001年8月就職美國情報工作單位的男子,不久發生911事件,所以當時與各單位情報人員共同上前線,之後它也與多位
Thumbnail
人是怎麼做決定的? 人類的決策仰賴左右腦的併用 左腦負責邏輯分析以及處理資訊 右腦負責直覺以及想像概念 簡報無法被記住的理由 在簡報的過程中不斷只灌輸邏輯、事實,聽眾左腦會超載 記憶必須仰賴左右腦的併用 為何簡報要說故事? 透過故事或者背景脈絡可以使我們的右腦誘發出想像畫面
Thumbnail
在矽谷銀行倒閉事件發生一周年後,非銀行融資機構和其他銀行尚未取得如矽谷銀行過去在風險債市場的龍頭地位。
Thumbnail
從人才、產業與文化來看美國四大新創城市,舊金山的天候地點人才得天獨厚,人工智慧聚落前景看好。波士頓規模最小,但學研與生醫聚落密度最高。洛杉磯除了娛樂、貿易與航太工業外,鄰近也有醫材與半導體設計業,近年來創投規模也增加。紐約已經是美國第二大的獨角獸聚集地,金融與保險科技非常發達,值得關注。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矽谷思維:5個思維升級你的職場技能(上) 近期和朋友開始定期的讀書會,我選定第一本書的為矽谷思維。矽谷思維作者 Han 是一名赴美的中國軟體工程師,他在矽谷公司實習起步,一路晉升成為一線工程師,並將這一切所培養的思維、養成的習慣與所學經驗,紀錄於這本書中。 原本從書名看到「思維」二字,會怕是使用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9 月的文章《When To Do What You Love》,探討何時應追隨熱情,認為追隨熱情並非適合每個階段,但當你的興趣與市場需求一致時,特別是在創業時,熱情能帶來成功與創新的機會。
Thumbnai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13 年 07 月的文章《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探討創業初期如何透過無法規模化的方式推動成長,創始人必須手動招募用戶並主動滿足他們需求,這些初期的努力會為新創公司帶來長期的複利成長。
Thumbnai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3 月的文章《The Best Essay》,探討一篇優秀文章的特質,指出最有價值的文章應探討深刻且出人意料的主題,啟發讀者,並帶來新穎的見解。撰寫優秀文章的關鍵在於選擇值得深入的問題,嚴謹的思考與重寫,使文章富有創意且具備啟發性。
為何閱讀 介紹引用許多矽谷人的工作方式,提昇工作效率與思維,面對大量資訊的我,往往需要更多穩定的心緒以及彙整資訊的能力,所以激起我的好奇心。 閱讀時長 大約5-6小時 作者: 在2001年8月就職美國情報工作單位的男子,不久發生911事件,所以當時與各單位情報人員共同上前線,之後它也與多位
Thumbnail
人是怎麼做決定的? 人類的決策仰賴左右腦的併用 左腦負責邏輯分析以及處理資訊 右腦負責直覺以及想像概念 簡報無法被記住的理由 在簡報的過程中不斷只灌輸邏輯、事實,聽眾左腦會超載 記憶必須仰賴左右腦的併用 為何簡報要說故事? 透過故事或者背景脈絡可以使我們的右腦誘發出想像畫面
Thumbnail
在矽谷銀行倒閉事件發生一周年後,非銀行融資機構和其他銀行尚未取得如矽谷銀行過去在風險債市場的龍頭地位。
Thumbnail
從人才、產業與文化來看美國四大新創城市,舊金山的天候地點人才得天獨厚,人工智慧聚落前景看好。波士頓規模最小,但學研與生醫聚落密度最高。洛杉磯除了娛樂、貿易與航太工業外,鄰近也有醫材與半導體設計業,近年來創投規模也增加。紐約已經是美國第二大的獨角獸聚集地,金融與保險科技非常發達,值得關注。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矽谷思維:5個思維升級你的職場技能(上) 近期和朋友開始定期的讀書會,我選定第一本書的為矽谷思維。矽谷思維作者 Han 是一名赴美的中國軟體工程師,他在矽谷公司實習起步,一路晉升成為一線工程師,並將這一切所培養的思維、養成的習慣與所學經驗,紀錄於這本書中。 原本從書名看到「思維」二字,會怕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