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展覽報報】一人淡笑古今事,十掌弄出百萬兵:布袋戲風物──偶的故事偶來說特展

從早年渡海來台,一隻手就能掌握的掌中戲偶,到現在電視布袋戲的大戲偶,布袋戲歷經不同時代,不同政權,不斷推陳出新,不只反應時代的變化,也反應著戲劇演出不停求新求變的動力與活力。
從早年渡海來台,一隻手就能掌握的掌中戲偶,到現在電視布袋戲的大戲偶,布袋戲歷經不同時代,不同政權,不斷推陳出新,不只反應時代的變化,也反應著戲劇演出不停求新求變的動力與活力。
兩個比手掌要再大些的戲偶在同樣不大的舞台上,或說笑,或倒茶,或寫字,或翻窗,或是拿著兵器隨著慷慨激昂的音樂打鬥,舉止細膩,動作流暢,在那小小的戲台上,演繹出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劇目……
印象裡,我第一次看到布袋戲事在阿嬤家對面的土地公廟旁的空地,只要神明做生日,或者有什麼其他的節日,廟方都會邀請戲班來演出。小時候只要聽到外面開始敲鑼打鼓,傳來音樂聲,往窗戶外面看,就會看到整齊排列的紅塑膠椅們的一角,好戲剛剛開鑼。我還依稀記得當時看到的戲偶,偶頭的比例在仍是小孩的我眼中,大的奇怪,甚至有點可怕,但還是會坐在那裡看著他們在五光十色,有時還會因應劇情需要噴出煙霧的舞台上搖頭晃腦,等著阿嬤拜拜完,收完供品再一起回家。
再長大一點,這類廟宇酬神戲的野台戲少了許多,國小時曾在學校附近的巷弄小廟那裡,看到過一次野台戲,但卻十足寂寥──只有一台機車,以及架在機車座椅與後方架子上的小戲台,以及一台手提音響和一名操偶師。演出需要的背景音樂從音響流瀉而出,小廟前的小小一塊空地上沒有椅子,更沒有觀眾,就連路過的我也只是稍稍慢下了腳步,而未停下觀戲,這的確是一場名符其實的酬神戲了。
後來,再見到戲偶們演出的機會更少,形式也不一樣了──最容易看到戲偶的方式,是前往偶戲館等收藏戲偶的場館,或是布袋戲相關的主題展覽,或是學校社團用來進行社課教學的戲偶;而看到它們栩栩如生的生動演出,則多半是在電視上,或是紀錄片、自製影片等途徑,現場演出幾乎已是可遇不可求,但這並不表示布袋戲將逐步失去舞台,它們也正順應著時代改變,但終究,還是有些傳統的迷人部分在時光中散失。
西田社彩樓 台南師傅陳茂雄以藝術標準融入中國傳統建築理念雕琢而成,耗費一年的時間才完工。
台前幕後 都是造就戲偶故事的大功臣
一場成功的演出,不只是站上舞台表演的演員的功勞,更是整個幕後團隊的努力,如果缺少了其中一項,那麼演出終將無法成立。
一走進特展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兩個木製的戲台,然後才會看見右側陳列的各個年代、不同大小的戲偶,是演出時直接面向觀眾的兩個重要元素。身為演出舞台的木戲台,樣貌似城樓,氣勢輝煌而沉穩,上面佈滿精緻細膩的雕刻,每一根柱子、橫樑,每一扇窗戶,甚或是天花板安置燈光的台座,都能感受到製作這戲台的木工師傅一刀一刀的用心與專注,更能感受到布袋戲班對於表演的慎重,以及希望能給觀眾帶來最好的視覺饗宴的那份期許。
在這小小的方寸天地間,它可以一會是旦角的閨房,一會是熱鬧的市井,一下是充斥金戈鐵馬的戰場,隨著劇情起伏跌宕,讓觀眾在頃刻之間隨著台上的戲偶,在或激昂、或輕緩的背景音樂襯托下,奔馳千里,跨越空間。每一次的出將入相,都是一次時空的跳脫轉變。
再繼續往裡走,能看到在戲台的背面,標示了布袋戲演出時演奏配樂的樂團配置與樂器,在壓克力隔板上也能看到兩個拿著戲偶的操偶師人影。做為舞台演員的戲偶,需要操偶師的靈活操作以及五音分明的口白,才能被賦予其獨特的生命。而故事的推進,除了操偶師們的精湛演出外,還要有樂團演奏適當的配樂與音效,才能讓觀眾更投入於故事當中,也更容易想像故事場景與情節,不管是熱血激昂的武戲,還是柔情繾綣的文戲,都不能少了配樂來營造氣氛。
傳統戲偶的六個行當
傳統戲偶的六個行當
一雕一刻、一針一線 角色身分一眼盡知
看完了演出的舞台,以及演出人員的配置與職責後,布袋戲演出的靈魂──戲偶,當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傳統戲偶主要分成六類─生、旦、淨、丑、雜、特,其中的「特」指得的是固定角色,這類角色的偶頭、服飾等都不會做調整來換角,例如:關公、包公、閻王等。而其他五類則都可以透過服飾與頭戴的調整來進行換角。
偶頭傳統上以木頭雕刻,後來也因為工業技術的提升而有採用其他的材質,但仍舊可以從偶頭上的臉譜和特徵來判定這個偶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生」是素面扮相,沒有勾畫臉譜的男性角色,面相端正優美,在故事中多扮演正派人物。「旦」泛指女性角色,但可以依照五官、髮型來代表角色的特性;「淨」泛指臉上有顏色或花紋的男性角色,又稱為花臉;「丑」指詼諧滑稽的男性角色,長相通常很喜感;「雜」則包含神鬼、佛道、動武等,角色豐富多變。
角色的個性與特色看偶頭可以略知一二,服裝就是標誌角色身分地位的最直接判斷方式。市井小民會穿著粗布衣裳,服裝就會簡單無裝飾,官員、王室則會穿著華麗的蟒袍或龍袍,配戴繁複的頭冠來彰顯高貴的身分,大家閨秀的服裝上刺繡較多,年紀較大的女性角色則服裝顏色也較為樸素等,讓觀眾很快就能透過戲偶身上的服裝知道這個角色在故事裡是什麼樣的身分地位,跟著劇情推進可以對角色的一言一行更有感覺。
當代的布袋戲,隨著科技進步也多以電視布袋戲為主要表演方式,現場的演出僅能在節日或是活動才能看到。現在的戲偶,也有別於一掌就可以操縱的傳統戲偶,不只偶頭、服裝更加精緻多變,角色類型豐富,就連戲偶的尺寸也大上許多,重量更是因偶身上的裝飾多寡而異,一位操偶師的兩隻手就只能專心操縱一個戲偶了。
雖然現在的布袋戲改換了表演的媒介,傳統布袋戲也正處於潛沉的時期,但如果傳統戲偶跟著偶師與戲班,飄洋渡海來到台灣生根發芽,也就沒有機會演變成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布袋戲,更沒有機會在時間的洪流中不斷精進與成長。
新穎的戲偶有其美好之處,傳統的戲偶也有其雋永的滋味,如果你同樣喜歡戲偶,喜歡布袋戲,或是想了解布袋戲的話,來一趟台博館本館,看一看展期到今年11月28日的「布袋戲風物──偶的故事偶來說」特展吧!
展覽資訊
布袋戲風物──偶的故事偶來說特展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一樓東側展廳
展期:即日起~2021.11.28
票價:全票30元/張,半票15元/張(本館及古生物館一票共用)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按個愛心,或是掌聲鼓勵一下,也可以到我的首頁去看看其他文章,追蹤一下其他專題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