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9我的演講筆記
演講:民主轉型:從野百合到太陽花的公民參與
與談人:交通部部長林佳龍、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立法委員范雲、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台北市市議員吳沛憶。
一、台灣民主改革的幸運
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和李故前總統的「相遇」讓李前總統借力使力做了六次的憲政改革。立法委員范雲說像台灣成功的例子不多,中國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也是學運,但下場和野百合學運是南轅北轍。
今天的與談人幾乎都參與過野百合學運或太陽花學運,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是當時野百合學運的行政組,負責訂便當呢!范雲說,他們會面李前總統時,並不相信他會達成承諾, 所以對改革的完成也很意外。聽完野百合學運人士的分享後,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范雲和交通部部長交通部部長林佳龍都有提到,黨國體制時期會控制學生不可參與政治、 不可集會,因為他們害怕學生的力量。一樣身為學生的我們,雖然還沒有投票的能力,但我們也有能做到的事情。這也是今天演講的重點:公民參與。
二、公民參與是甚麼?
與談人對於公民參與的說明其實都大同小異,「能投票不等於自由,還需要更多公民對於公共政策的參與、討論與監督」。林佳龍就舉例 2018 年公投的例子,當時的公投案都沒有被充分的討論,因此同婚合法化也是等到釋字748才通過。台北市市議員吳沛憶也提到她在與地方商談時,本來以為只要開一場公聽會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其實不像她想的那樣簡單,政府須盡力的將資訊傳給人民,才能讓人民進行討論。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則提到,他身為民進黨副秘書長平時都處理很多政治的 口水攻防戰,人民的注意力會被這些不重要、較有表演性質的言論吸引,而忽視了真正需要討論的議題,因此降低公共政策討論的品質。
就像吳沛憶說的,不是從事政治工作才叫做參與政治,無論在甚麼場合都可以參與。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在自立晚報擔任總編輯時,對李前總統所說的 「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書寫了他的解讀,而受到李前總統肯定他精準的詮釋。鄭麗君說,以前的改革是從上而下,現在要變成下而上了。二次的民主改革並非只數字上的「第二次」,是更深化民主的「再民主」的過程。
我很喜歡鄭麗君說的:
自由是積極的,自由的社會不會只看 GDP 的成長,而是人民的軟實力有沒有發揮、社會的品質有無提升。不妨比對一下共產國家的 GDP 以及整體文化,再回來看看台灣,就像林飛帆所說「要對台灣、對自己有信心」。
人民要團結前必須先做到人民平等
歷史並非一人走一百步,而是一百人一起走一步
她在談的都是人民平等這件事,台灣人必須凝聚在一起,才能往前邁進。吳沛憶提到,現在的年輕人好像覺得已經沒有學運可以參加了,好像一切都已經改革成功、好像沒有事情可以做了,但其實民主的改革不曾停止過。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一份心力監督政府,提醒政府李總統說的:「權力來自人民」,或像是魏徵告訴唐太宗的:「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不應該對政治冷感,不該忘記台灣是我們每個人的, 不是政治人物的。它不只是我們的家,更乘載著我們的未來。
我想,她的這段話應該鼓勵到台下許多的聽眾。我也曾覺得自己只是18歲的女孩,除了長大後可以投票以外,我還能做到甚麼?但我現在知道了,我可以從關心政治開始,了解社會議題、判斷資訊、與身邊的人討論──做個有意識的公民,就是我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