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家鄉到處都是田啊!但是有些人,可能還會覺得泥土很髒。」在邀約農夫爸爸成為土地老師的時候,他慨嘆的說道。他補充,其實不只小孩子,也許很多在這裡長大的青年,也從來都沒有下田的經驗了。
也正因此,這個獨一無二的體驗,對於眼前的這群孩子而言,是更加珍貴的記憶。
關於種稻日的紀錄,請見下方文章,有當時的我更新鮮的記憶喔:
還記得插完秧的那天午後,孩子們在巡田日記裡寫和畫下了這些記憶:
讓我想起那一天,孩子雙腳踩進泥土的那一刻,那樣充滿驚奇、未知的表情,緊接而來的是深陷泥土裡的雙腳與雨鞋,還有一旁拿著手機幫自己的孩子拍下照片的家長們止不住的微笑。
原來在這片平凡的上學風景裡,孩子與土地的距離,比我們所想的還要遙遠啊。
不過也正因此,我們安排的土地課,也比原本預期的更加受到孩子們的期待與喜愛。看見許多孩子在回學校後的日記裡,把踩進泥土中的心情仔細的描摹出來,我相信這個有泥巴的觸感、有泥土和汗水氣味,還有奮力在田裡行走身體感的午後,將會留在這些孩子的身體與記憶裡,帶到很久很久以後的。
善待每個孩子的「好奇」
在計畫開展之後,週而復始的巡田日常裡,農夫爸爸教會了我們一件土地課裡最重要的事:不要停止對這片土地的好奇。
剛開始拜訪農夫爸爸時,問及小孩的年齡較小、配合學校時程上的限制(一週一次,基本上需要在固定時間),這些我覺得可能會造成他的困擾的小細節,他都爽快地說,「這些都沒有問題,都可以!」唯獨在每一次我轉達孩子的好奇時,農夫爸爸總會說,「要鼓勵他們多問問題,多問一點,我才有更多東西可以分享。」
農夫爸爸說,土地的知識是很大、很廣的,孩子如果不問,他也會不曉得他們理解到哪裡、對什麼感興趣,也因此,我和校內協同的老師,決定在課程中保留一些空白的時間,讓孩子有提問的空間。
在農夫爸爸對所有問題一視同仁的精神之下,我也默默的被他感染了。為了讓所有有提問的孩子都有被回答到的機會,摒除了自己以往會將孩子的問題做潤飾和歸納的習慣,將最樸質的問題直接送到農夫爸爸那兒(最多就是幫他分門別類),在孩子的問題得到解答時,再問問他們這個問題是誰問的,通常孩子們都能一眼認出。而孩子們也將好奇的精神延續到農夫爸爸的農閒期,在他出去度假時,還錄了一隻可愛的影片,請我轉交給農夫爸爸呢!
(影片為所在教育工作室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後來發現,當孩子們的問題都有被好好地回應了,好奇的循環就這樣展開了(原來,真的就是這麼簡單啊!)這大概也是農夫爸爸替我們上的好珍貴的一課:在無涯的土地知識中,保持好奇,並善待每個問題和勇於提問的心,我想,這樣質樸的心意,正是每週孩子們都期待著跟稻米叔叔一起巡田、聽知識的原因吧!
故事留聲機,由兩個著迷於土地故事的女子所共同經營。 我們將一路搜集的故事錄成一張張的唱盤,有土地的芬芳、文化的香氣,還有產業的哀愁。這些聲音,都將透過留聲機播送到彼方。在古老的裝置裡,撥送出剛剛好的雜音,有些笑鬧,有些哀愁。就算不在場,你也能浸潤在故事之中,隨之搖擺。
更多故事,都在所在教育工作室的【
故事留聲機】裡,歡迎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