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天文臺】吳易珊:「臺灣的將來怎樣?」——林忠與《國語廣播教本》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曾經,林忠想用中文與廣播,連結全臺灣的人。(藏品/吳守禮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用廣播救國!胸懷大志的少年林忠】
曾經,林忠夢想用廣播連結全臺灣的人。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懷著這樣的心情,編教材、寫課程。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派陳儀接收臺灣,並由臺灣出身的林忠負責接收廣播電臺。林忠是臺灣人,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赴日留學,後來進入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院就讀。中日戰爭爆發後,林忠心想若是中國戰勝,說不定臺灣就可以回歸祖國了。於是放棄學業,赴中投入戰爭,在戰爭期間接觸到了廣播工作。
戰爭期間,林忠藉由中、日的雙語優勢,利用廣播對日軍進行心戰喊話。因此派他來臺負責廣播業務,做國民黨與臺灣人民之間溝通的橋樑,再自然不過。
為了幫助自己人,林忠決定寫出一本國語教材,對當時從中國接收臺灣的他們而言,日本人帶來的現代制度與建築,充斥著異國、甚至是敵國的情調,必須努力洗去日本的痕跡,讓臺灣找回中國的文化。
「目前的復員是困難 但是今後比較容易」
林忠編寫《國語廣播教本》時,樂觀地這樣寫道。
「目前的復員是困難 但是今後比較容易」,林忠編寫《國語廣播教本》時,樂觀地寫道。(藏品/吳守禮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8月15號二戰結束之後,不到半年,第一冊就在11月出版。早在國民黨抵臺、還在重慶任職臺灣調查委員會期間,林忠就著手編寫《國語廣播教本》。在印這本書以前,臺灣還沒有能印注音符號的印刷廠。
《國語廣播教本》陸續編印下來共有四冊,是當時臺灣人學習華語的重要途徑之一,配合《國語廣播教本》的廣播教學節目,每日7點25分至7點55分、18點至18點30分播送兩次。
學國語成為臺灣人的每日功課。有些受日本教育的小學教師們,會在前一天先聽廣播教學,隔天再去學校教學生國語。就連仕紳林獻堂都會要客人等一等,等他聽完國語教學再會客。
《國語廣播教本》是為臺灣人設計的一套讀本,於介紹聲母、韻母的表格中,有一格是「日本音」,以片假名標示ㄅ、ㄆ、ㄇ等發音,在「臺灣的將來怎樣?一定是光明的!」、「我們不但要復員 而且要建設新臺灣」等句課文中,也能看見林忠對這塊故鄉土地的期許。《國語廣播教本》為當時臺灣人打開一扇,認識陌生「祖國」的窗口,使不同的族群得以有機會溝通,戰後初期臺灣也出現了「國語熱」的現象,大家都期待著新的政權、期待嶄新的未來。
沒想到接下來卻是一連串黑暗的時代。

二二八事件 陽臺上的林忠臺長

國民政府剛接收臺灣時,希望藉由四年的教學,讓臺灣人的使用語言從日語改為國語。但1946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剛滿一年,政府突然廢除報章雜誌的日文版,除了語言因素,臺灣人對國民政府的其他政策也感到不滿。二二八事件當天,林忠已經是臺北廣播電臺臺長。午休時,接到一通電話,電話另一頭傳來電臺被一百多人包圍的消息,林忠與同為廣播人的妻子林錢韻急忙趕去。
「我是林忠,是這裡電臺的負責人,如果各位有什麼意見,可以派代表上來談,當場交換意見。」林忠從二樓的臺長室走出去、站在陽臺上與樓下的群眾對話。
當時電臺外的群眾推派了三名代表進辦公室,表示他們想揭發專賣局查緝私菸傷人一事,林忠聽了,答應他們的需求,並找來職員為群眾寫稿,為群眾代播他們對私菸事件的不滿之處。
林忠體驗了廣播溝通大眾的效力,廣播也在這次事件中傳播了民眾需要的資訊,但廣播更是容易成為威權政府的利器,政府藉此塑造它想要的共同體、養成它想要的國民,民眾來電臺陳情一事,到後來卻成了群眾狹持廣播電臺的版本。林忠後來會接受學者訪問,原因之一就是為了破除這個謠傳。
曾經,林忠夢想用廣播連結全臺灣的人。曾有某些時刻,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利用廣播嘗試理解彼此,也曾有一個時刻,追求著理想的人們用廣播發聲。
每一本陳舊、散在老書架上的《國語廣播教本》,或許都包裹著對未來的夢。
曾有一個時刻,追求著理想的人們用廣播發聲。(藏品/吳守禮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家小傳

林忠(1914年-2008),本名林坤義,生於日治臺灣南投廳草鞋墩支廳,就讀南投碧峰公學校及草屯高等科,畢業後赴日至廣島的廣陵中學讀書,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肄業,加入國民政府的對日戰爭,從事廣播工作,1945年(民國34年)負責接收臺灣放送協會,任職臺灣廣播電臺臺長,二二八事件後獲選國大代表,離開廣播界轉而從商。

★觀測員簡介

吳易珊 政大廣播與電視學系畢業,目前就讀臺大臺文所碩士班,著有《我想像的健太郎同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治時期新女性的獨特路徑】葉陶為女性帶來的啟蒙不是婦女雜誌上的摩登時尚;而是自由戀愛、職業選擇,和解放自己的雙腳,大步邁開的社會實踐。
    【共享夢與傷的被殖民者們】 王添灯是二二八受難者之一,但也曾旅商南洋,觀察當地人民受殖民者統治的情況,以〈南洋遊記〉呈現其思考。
    【那些和作家致敬的時刻】  透過作家的耕耘,臺灣文學得以在這塊土地上發芽茁壯,我們以「讀文學,成為___的人」為骨幹,向臺灣文學作家致敬,改寫經典作品的文學金句。這些字句橫跨自不同的時空,也被風格殊異的創作者經驗、感受、想像,我們再次給予這些經典獨特的臉孔。
    【臺灣的聲是什麼聲?】人們自在發聲之前,都有一段牙牙學語的經驗,臺灣新文學也不例外。新文學的健將之中,楊雲萍是不可忽視的存在。究竟楊雲萍如何遇上白話文?讓我們跟著他,搭上那臺改變命運的火車,看臺灣人如何發聲,催生新文學。
    【不願被掩埋的三年時光】   呂赫若一生為臺灣文學窮盡心力,留給家人數件文物,包括文稿,被埋藏在荔枝園下,唯一的日記被保存,同時也留下其所記述的、發生過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三年時光。
    【無法被球棒擊退的陰影】藉由藏品,看到在當時的少棒激情之下,還是有願意正視問題,敢於提出質疑的人存在。
    【日治時期新女性的獨特路徑】葉陶為女性帶來的啟蒙不是婦女雜誌上的摩登時尚;而是自由戀愛、職業選擇,和解放自己的雙腳,大步邁開的社會實踐。
    【共享夢與傷的被殖民者們】 王添灯是二二八受難者之一,但也曾旅商南洋,觀察當地人民受殖民者統治的情況,以〈南洋遊記〉呈現其思考。
    【那些和作家致敬的時刻】  透過作家的耕耘,臺灣文學得以在這塊土地上發芽茁壯,我們以「讀文學,成為___的人」為骨幹,向臺灣文學作家致敬,改寫經典作品的文學金句。這些字句橫跨自不同的時空,也被風格殊異的創作者經驗、感受、想像,我們再次給予這些經典獨特的臉孔。
    【臺灣的聲是什麼聲?】人們自在發聲之前,都有一段牙牙學語的經驗,臺灣新文學也不例外。新文學的健將之中,楊雲萍是不可忽視的存在。究竟楊雲萍如何遇上白話文?讓我們跟著他,搭上那臺改變命運的火車,看臺灣人如何發聲,催生新文學。
    【不願被掩埋的三年時光】   呂赫若一生為臺灣文學窮盡心力,留給家人數件文物,包括文稿,被埋藏在荔枝園下,唯一的日記被保存,同時也留下其所記述的、發生過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三年時光。
    【無法被球棒擊退的陰影】藉由藏品,看到在當時的少棒激情之下,還是有願意正視問題,敢於提出質疑的人存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林宜敬先生的新書《幸福的鬼島》裡,寫一篇【1945,一個殖民地青年的中國夢】,從歷史軌跡中,發現這一政策並非首次出現。1948年,陳君被保送到南京的國立政治大學讀書。1949年4月,中共解放軍南下,陳君聽到共軍電台廣播,宣稱對政治大學全體師生進行判刑,直接宣布各職級的刑期。陳君起初不以為意,翌日醒來
    Thumbnail
    【前言】因為陸陸續續在寫軍事國防的專欄文章,所有留有一些存稿,這篇是在幾年前寫成,但再三思考後,沒有寄出的文章,因為覺得文人國防部長的時機仍然未到。但此一時彼一時,在賴清德任命文人國防部長後,決定讓這篇文章重見天日。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重創原本期盼回歸祖國的臺灣人民對國民政府的期待,成為臺灣歷史無法抹去的悲慘一頁。
    Thumbnail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孫立人認為,二戰結束,國軍接收臺灣,臺灣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Thumbnail
    本文將敘述臺灣從戒嚴到解嚴、獨裁到民主化的整個過程,以歷任總統和政治人物為主軸,文章紀念和肯定李元簇先生對臺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貢獻。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林宜敬先生的新書《幸福的鬼島》裡,寫一篇【1945,一個殖民地青年的中國夢】,從歷史軌跡中,發現這一政策並非首次出現。1948年,陳君被保送到南京的國立政治大學讀書。1949年4月,中共解放軍南下,陳君聽到共軍電台廣播,宣稱對政治大學全體師生進行判刑,直接宣布各職級的刑期。陳君起初不以為意,翌日醒來
    Thumbnail
    【前言】因為陸陸續續在寫軍事國防的專欄文章,所有留有一些存稿,這篇是在幾年前寫成,但再三思考後,沒有寄出的文章,因為覺得文人國防部長的時機仍然未到。但此一時彼一時,在賴清德任命文人國防部長後,決定讓這篇文章重見天日。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重創原本期盼回歸祖國的臺灣人民對國民政府的期待,成為臺灣歷史無法抹去的悲慘一頁。
    Thumbnail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孫立人認為,二戰結束,國軍接收臺灣,臺灣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Thumbnail
    本文將敘述臺灣從戒嚴到解嚴、獨裁到民主化的整個過程,以歷任總統和政治人物為主軸,文章紀念和肯定李元簇先生對臺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