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第292話:章魚哥的大腦

雖然在「海綿寶寶」裡面,章魚哥是個陰沉的角色,不過真實世界的章魚其實還滿聰明的(還是說因為聰明所以陰沉?),有人認為牠們的大腦認知機能可與一些小型哺乳類動物匹敵。
章魚哥是「海綿寶寶」中的悲觀派哲學家。(來源:Stephen Hillenburg/United Plankton Pictures)
章魚哥是「海綿寶寶」中的悲觀派哲學家。(來源:Stephen Hillenburg/United Plankton Pictures)
不過儘管科學家對章魚的中樞神經系統與棲地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感到很有興趣,不過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研究都來自沿海附近的章魚。
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大腦研究所與該校的高等影像中心團隊,抓來四種章魚:其中一種棲息在深海,一種是棲息在珊瑚礁單獨行動的夜行性章魚,另外兩種也是生活於珊瑚礁間,但是在日間活動。
深海章魚所處的環境相當單純,除了覓食之外也不會跟其他動物有所互動;夜行性的獨行俠所在的珊瑚礁生態較為豐富,但是基本上獨來獨往;兩種日行性的章魚除了棲地一樣是生態豐富的珊瑚礁之外,跟其他的動物經常互動,之前的研究曾經甚至觀察到,這類章魚會領導珊瑚礁的魚類「協同作戰」進行獵食。
研究團隊把這些章魚抓來作MRI(磁振造影,之前有聊過要用到「超導磁鐵」的儀器,這個研究用到的MRI磁場達到16.4 Tesla,也就是地球磁場的 32.8 萬倍),結果發現,棲地環境生態越豐富、與其他生物互動性越高的,大腦結構越複雜。深海章魚的大腦表面比較平坦光滑,跟陸地生物中的有袋類與齧齒類(如老鼠)的大腦比較像;珊瑚礁夜間獨行俠的腦就複雜一點,大腦中央部位的「垂直腦葉」(vertical lobe,VL)縐摺較多,可以依縐摺型態將VL分為5個腦回;而日行性且高社會性的章魚,VL的腦回有七個;而且左右兩邊的「視覺腦葉」(optic lobe)也被縐摺分割成較多區域。
本研究架構圖,右圖為研究結果摘要,顯示出三種不同棲地與習性的章魚,大腦型態的特性,越往上越複雜。(來源:Current Biology)
領導這個研究團隊的Justin Marshall教授表示;「章魚的大腦構造,與棲地以及和其他生物的互動性高度相關。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研究章魚的大腦構造、行動與視覺能力、認知能力之間的關連性。」
這個研究,發表於2021/11/12的「Current Biology」期刊。
早期的科幻作品中,經常出現具有章魚外表的外星人。(來源:藤子不二雄/小學館)
我們台灣在這個領域也有超厲害的科學家,就是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焦傳金館長,研究烏賊的「數學能力」,兩度登上「紐約時報」。
什麼?章魚跟烏賊不一樣?唉呀都很好吃不用分那麼細…
「烏賊先生」焦傳金館長。(來源:國立清華大學)
  • 超中二物理宅雜記
  • 等我征服世界就把腦科學列為 #全人類必修
  • 生命宇宙與萬事萬物什麼都馬跟物理有關
  • 話都給我講就好其之292
昆士蘭大學新聞稿(2021/11/22):https://qbi.uq.edu.au/article/2021/11/how-smart-octopu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