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真正發現自己跟其他小朋友不同,是到升學時發現自己的身分有加分制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篇文章是關於podcast訪談內容的介紹,歡迎點擊收聽:
——Umav如何了 S1Ep7
8/1原住民族日 除了記念台灣政府終於正名「原住民」與「原住民族」的歷史,Umav也努力想想還能再跟大家分享什麼。
有時原青們在談文化復振或展現部落認同時,對所謂「都原」——都會區成長的原住民,是有些隔閡或陌生的。不一樣的生活背景,可能讓我們被既定想像困住,忽視了每個人尋找認同的路程可能並不總是相同。
這次邀請到我的摯友Iljuk(詩婷)跟大家分享她的故事,對我而言非常有意義。我們反覆思考這些標籤,也看見彼此在認真生活的每一天中,活出越來越堅定的樣貌。
  「我真正發現自己跟其他小朋友不同,是一直到面臨升學時發現自己的身分有加分制度。」(Iljuk)
根據原民會2019年7月的統計顯示,目前台灣的原住民人口總計約56萬人,其中已經有超過四成比例的人口大約27萬人都居住在都會地區。這當中也包括在都會與原鄉之間來回生活,不管是工作、求學的族人,或者因通婚因素而移居都市者。Umav自己的成長經驗則是17歲就搬了8次家,當中也來往於原鄉與都會區之間。
有時候你看到一個原住民,好奇的問他說「你是哪裡人」或「你是哪個部落的」,殊不知不是每個原住民都能很簡單輕易的回答你他來自什麼部落,甚至他未必能肯定的告訴你他是什麼屬於血統,畢竟現在除了通婚還可能有許多非典型家庭的組成。——當我們談及「原住民身分」時,可能會被一些既定背景所框架,忽略了當代族人已經有非常多元的發展和樣貌。
我跟Iljuk有一些共同點,但有更多不同之處。我們認識的過程也教導彼此,族人的生活,比太多刻板印象中更複雜、多元。
原住民都住在部落?都運動好?都不擅長讀書?都個性外向愛開玩笑?會說族語才能被認可?都要帶著口音?都愛喝酒酒量好?都要信基督教?……
讓我們多多聆聽與傳遞不同類型的故事,承認和接納那些在不同階段中建構或掙扎著身分認同的生命。或許你會發現,這樣跌跌撞撞、懵懵懂懂尋找著自己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謝謝Iljuk願意來上我的Podcast,爆料我們的青春,也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呼籲和照顧更多在這條路上前進的朋友們。
(⋯⋯我們姐妹們私下聊天就是那樣子。笑聲太過分的話,耳機自己注意一點)
這集你會聽到:
Umav不斷婦女笑以及見縫插針反諷刻板印象
加分政策確實影響我們的升學選擇
Umav與Iljuk大學生活青春片段
我也是第一次聽她講起排灣族家屋名
身分證復名或不復名的原住民
都市原住民只是一種標籤,每個人背後有不同的故事。其實開設粉專以來心中的信念之一,就是希望人們對原住民對理解可以不要再那麼扁平。不要再以為所有原住民都住部落啦。
就算在都市,身分認同的召喚同樣在我們生命中迴響。
avatar-img
41會員
115內容數
可以在這裡以文字閱覽我們聊天內容與重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Umav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是從每天來點布農語啊整理過來的播客內容介紹。 前陣子分別有兩支涉及原住民題材的爆紅影片(來自網紅阿翰和喬瑟夫),在原民間話題再起。雖然大家都住在美的國度,雖然你沒有用過小米9手機,但媒體輸出的刻板印象、歧視與消費原住民等問題,仍持續困擾族人。並不是不去談,問題就不存在,更不是懂得笑就不會恨。
這篇文章是側記高雄醫學大學—高醫書院經典人物講座(11/30),講師是成大原資中心Ljegay Rupeljengan主任。
「有啦,遇過一個老師。」男孩有點困擾又有點發噱的表情。「看到我時就會說,你是遠朱敏噢!」 另一個人說「可能是想表達熱情,想跟我們裝熟。但其實我很尷尬,我就尬笑那樣。」 「還有說,你們原住民都長得很好看,都是帥哥美女!」 「我的前室友諷刺我說原住民都靠加分上大學。可是我考大學時是按照原始分數進來。」
「排灣學」研討會現場
「洪水沖刷過後,我們在美麗與哀愁中相遇相識」。 本幅作品的意象發想自布農族的大洪水傳說,對望的兩名男女神情肅穆彷彿有話要對彼此說,又好像陷入了自我的沉思中。 中間與周邊環繞著百步蛇圖紋,也同樣發想自布農文化,因為百步蛇在布農神話裡是和解過的朋友(kaviaz)。 原住民族的文化並不侷限於傳統累
這篇文章是從每天來點布農語啊整理過來的播客內容介紹。 前陣子分別有兩支涉及原住民題材的爆紅影片(來自網紅阿翰和喬瑟夫),在原民間話題再起。雖然大家都住在美的國度,雖然你沒有用過小米9手機,但媒體輸出的刻板印象、歧視與消費原住民等問題,仍持續困擾族人。並不是不去談,問題就不存在,更不是懂得笑就不會恨。
這篇文章是側記高雄醫學大學—高醫書院經典人物講座(11/30),講師是成大原資中心Ljegay Rupeljengan主任。
「有啦,遇過一個老師。」男孩有點困擾又有點發噱的表情。「看到我時就會說,你是遠朱敏噢!」 另一個人說「可能是想表達熱情,想跟我們裝熟。但其實我很尷尬,我就尬笑那樣。」 「還有說,你們原住民都長得很好看,都是帥哥美女!」 「我的前室友諷刺我說原住民都靠加分上大學。可是我考大學時是按照原始分數進來。」
「排灣學」研討會現場
「洪水沖刷過後,我們在美麗與哀愁中相遇相識」。 本幅作品的意象發想自布農族的大洪水傳說,對望的兩名男女神情肅穆彷彿有話要對彼此說,又好像陷入了自我的沉思中。 中間與周邊環繞著百步蛇圖紋,也同樣發想自布農文化,因為百步蛇在布農神話裡是和解過的朋友(kaviaz)。 原住民族的文化並不侷限於傳統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