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2/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人公司》書記(5):反思-台灣環境是否適合發展一人公司?

    保羅‧賈維斯,《一人公司》
    保羅‧賈維斯,《一人公司》
    這個問題源於我在讀到作者將一人公司的目標設為客戶成功時,冒出來的第一個想法:「台灣人的消費習性跟美國人有差別,那麼,作者提的這個概念還適用於台灣市場嗎?」基本上,我覺得還是適用,但這個適用除了作者提出的一些概念,比如說前文提到的,推出的產品有足夠大的市場,建立起足夠的流程,並能夠解決特定的問題以外,還會有一些前提:
    • 盡可能降低持有辦公室或使用建物的成本,比如說行動工作者,或者月租型一人辦公市
    • 盡可能降低工作中被打擾的可能性。工作中被打擾會形成一種無形的時間成本,被打擾意味著我被迫從自己專心處理的工作中被拉出來,那就如同潛水潛到一定深度時,突然被拉到海面上一樣,這會讓我們必須花費一段額外的時間,再重新潛回原先的深度。此外,被干擾還會強迫我們的大腦花費額外的資源做判斷與決定,而這些會打擾自己的因素,有至少一半是無關緊要的,比如說划手機、突然想到信還沒回所以回信、工作到一半突然同事找你聊天之類的。基本上我們可以這樣看:工作中最大的隱形成本,就是辦公室突如其來的八卦、瑣碎事務、以及無法專心的環境
    • 盡可能確立自己的個性。個性意味著有自己的聲音、看法、見解,而我們的受眾知道我們的看法時,會更能夠了解自己在做生意的人是誰。不過這可能會遇到另外一種麻煩的情況:被瘋狂洗評論。因而,這時候要怎麼做,就會看我們的受眾是誰而定。
    • ‧有一套面對非受眾的做法。我們應該可以很容易理解,那些會對我們酸言的,通常也不會購買我們的產品,應對這些人的方式就有所需要。基本上,沒有一體適用所有人的方式,而可以確定的是,想討好所有人時,我們就吸引不到任何人,採取中立的立場往往會適得其反。至少以當下的現狀來看,離開中立而靠往極端點(但並非完全站到極端),會比較容易吸引到與自己意氣相投的人。
    • 維持固定的紀律。一人公司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宣傳、行銷、回應、寫文章,基本上開設一人公司的人,花在非專業項目的事情會佔去自己工作時間至少一半以上,這會讓人很容易迷失在做事情裡面。維持一定的紀律,是在繁忙的生活裡找到一種準則或中心感,比如說每天早上起來就固定完成一件與核心業務相關的事、固定每周四才開會、每天下午才撥出一小時專門回信等等。
    關於紀律,還有一點可以談的。一人公司非常需要個人紀律,如同被動式投資,一人公司需要長期持續而穩定地每天做一些,每天擴展一點點,然後逐漸累積起自己的本與客戶或受眾,這段過程是一段漫長的積累,不只是專業的深度,同時也包含各方面擴展的廣度,甚至也必須將自己生活的品質考慮進來(事實上,工作與生活怎麼可能分開來看呢?)。
    一人公司其實蘊含了我們讓生命至善化的幾種特點:內在與外在的安全感、自我完滿感、自我良善與圓善化、深刻關係的連結、群眾關係的建立、外在身分的形塑,甚至最後會到如何在完滿他人的過程裡,我們自身也被完滿。這是一種職業的理想型:我不再只是從事職業(career),而是從事志業(vocation)。
    回過頭來看標題的問題,台灣適不適合從事一人公司?或許回過頭來看一人公司的定義,會比較容易回答這個問題。一人公司更偏於一種對於工作的理念,因此,即便受聘,也有機會發展一人公司。但通常大企業職務分工明確,因而受聘於大企業者,會有先前提過的專業窄化的困境,同時也會遇到受聘者隨受聘時間增長而逐漸遞增的沉沒成本。受聘於職務不明確的小公司,在工作多角化的情況下,會對整個工作的流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這也會增加我們對於細節參數的了解,比如說傳統產業的製程流程中,QC需要多久,洗一塊板子要怎麼洗,CNC要怎麼用,或者黃光怎麼走等等。對這些小參數有了解,會有助於我們銜接自己專業以及對外。
    所以我會說,台灣仍然適合發展一人公司,但是自僱跟受聘各有優缺點,端視自己想要從什麼樣的出發點開始。相對容易的出發點,或許是從受聘於相對穩定的大企業出發,然後逐步發展出自己的專業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