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親手縫製自己的衣裳(上)

一行禪師: 「我們必須縫製自己的衣服,而不是接受社會給我們準備的套裝。自製的衣服未必切合潮流或被接受,但這不僅僅是衣服的事,而是關乎我是誰的問題
錦敦老師的新書《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裡,引用了這段一行禪師的話,讀著錦敦的新書,寫著推薦文的哈克共鳴著.......
「是輸是贏,光環和獎盃,真的是社會給我們準備的衣服套裝啊...
如果願意,要不要,我們來練習一下,暫時啊,離開比賽離開比較離開競爭和標準,我們來,安靜的低著頭在月光下,縫製自己的衣服⋯⋯」
--哈克。

想起25歲以前的自己,當真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的衣裳」,只是努力當個好孩子,努力做到父母、師長的期盼。卻也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遠望著各種「優秀」的人,努力的補足那些自己覺得「還不夠」的能力。只有看到別人對我點頭微笑的那個瞬間,才覺得自己是「好的」,然後再繼續戰戰兢兢的努力,深怕某個時刻出了錯。
那段成長的歲月,著急的回應外頭的世界,一日日的忙著這裡補補、那裡修修,深怕若是自己不夠好,失去了在這個世界裡立足的位置,被世界遺忘。然而,我卻先遺忘了自己,遺忘了,什麼,是屬於自己的衣裳......
究竟,什麼時刻的自己,是一種自然而然,哪些又是我努力拼命才學來的能力?
哪些能力特質展現的時候,我挺喜歡自己的?哪些能力特質是我為了是外頭的標準,硬撐著使用、努力學習的?

回想一次印象深刻穿著「套裝」的經驗,就是在日本 體驗和服。那時第一次去到日本的我,興高采烈地想要體驗看看當地的和服。當一層又一層的衣服逐漸疊加、一層又一層的腰帶慢慢繫上,我完全無法駝背、大步行走或是有過多的肢體動作,甚至就連話語,都少了。
穿上和服的那段時光,大概是我這輩子最有氣質的一天了。
好在,和服只是一種「體驗」,時間一到,就可以安心輕鬆地卸下。脫下和服的我,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同時,也喚回了一些成長的回憶。
記得小時候,坐在電視前看著綜藝節目,如果笑得太大聲,就會聽見「女孩子,不能這樣子大笑!」這樣的聲音。「女孩子要坐有坐姿、站有站姿」、「女孩子不能這樣講話」......這些話語,充滿在我的成長生命裡,就像和服從裡到外一層層的包裹,漸漸的,也真的收斂著活成了這樣的「女孩子」,一種符合大眾期盼的傳統女性的模樣。直到在哈克和錦敦的工作坊裡,在身體舞動的工作坊裡,體驗到真實的情感是如此的被歡迎與接納,無論性別,無論大哭與大笑。然後在某些覺得安心的時刻,真的試著脫下了那些女孩子應該要有的「套裝」,重新感受到那個能放肆大笑的自己,有多麼的快樂和爽朗......
在那些可以將眼光移回自己的時刻裡,我漸漸的發現,自己真心的喜歡那個快樂爽朗的自己 大過於 那個有氣質的自己。於是,我決定,脫下套裝,重新拾回屬於我的爽朗和自在。

什麼,是你從小就(被)穿上了的套裝? 是你想脫下的套裝? 
什麼,是你想重新拾回的 自己的模樣?
要回答這些問題,不只需要停下來思考,常常,更需要的是,在生活裡,用幾個深呼吸,安靜下來,用手真的去摸摸自己的胸口,感覺自己,感覺心跳。就好像,把張望的眼睛從布樣上頭各種炫目的色彩、花樣暫時移開,伸出手,然後慢慢的感覺一張張布料的紋路、柔軟度、厚度,某個瞬間,臉上的微笑會突然上來,或者,深呼吸。這常常,就是心在說:「YES」。
祝福,每一顆努力的心,用心投入的生命,能在溫柔的月光下,重新感受自己,親手 縫製自己的衣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