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手縫製自己的衣裳(上)

親手縫製自己的衣裳(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行禪師: 「我們必須縫製自己的衣服,而不是接受社會給我們準備的套裝。自製的衣服未必切合潮流或被接受,但這不僅僅是衣服的事,而是關乎我是誰的問題
raw-image

錦敦老師的新書《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裡,引用了這段一行禪師的話,讀著錦敦的新書,寫著推薦文的哈克共鳴著.......

「是輸是贏,光環和獎盃,真的是社會給我們準備的衣服套裝啊...

如果願意,要不要,我們來練習一下,暫時啊,離開比賽離開比較離開競爭和標準,我們來,安靜的低著頭在月光下,縫製自己的衣服⋯⋯」

--哈克。


想起25歲以前的自己,當真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的衣裳」,只是努力當個好孩子,努力做到父母、師長的期盼。卻也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遠望著各種「優秀」的人,努力的補足那些自己覺得「還不夠」的能力。只有看到別人對我點頭微笑的那個瞬間,才覺得自己是「好的」,然後再繼續戰戰兢兢的努力,深怕某個時刻出了錯。

那段成長的歲月,著急的回應外頭的世界,一日日的忙著這裡補補、那裡修修,深怕若是自己不夠好,失去了在這個世界裡立足的位置,被世界遺忘。然而,我卻先遺忘了自己,遺忘了,什麼,是屬於自己的衣裳......

究竟,什麼時刻的自己,是一種自然而然,哪些又是我努力拼命才學來的能力?

哪些能力特質展現的時候,我挺喜歡自己的?哪些能力特質是我為了是外頭的標準,硬撐著使用、努力學習的?


回想一次印象深刻穿著「套裝」的經驗,就是在日本 體驗和服。那時第一次去到日本的我,興高采烈地想要體驗看看當地的和服。當一層又一層的衣服逐漸疊加、一層又一層的腰帶慢慢繫上,我完全無法駝背、大步行走或是有過多的肢體動作,甚至就連話語,都少了。

穿上和服的那段時光,大概是我這輩子最有氣質的一天了。

好在,和服只是一種「體驗」,時間一到,就可以安心輕鬆地卸下。脫下和服的我,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同時,也喚回了一些成長的回憶。

記得小時候,坐在電視前看著綜藝節目,如果笑得太大聲,就會聽見「女孩子,不能這樣子大笑!」這樣的聲音。「女孩子要坐有坐姿、站有站姿」、「女孩子不能這樣講話」......這些話語,充滿在我的成長生命裡,就像和服從裡到外一層層的包裹,漸漸的,也真的收斂著活成了這樣的「女孩子」,一種符合大眾期盼的傳統女性的模樣。直到在哈克和錦敦的工作坊裡,在身體舞動的工作坊裡,體驗到真實的情感是如此的被歡迎與接納,無論性別,無論大哭與大笑。然後在某些覺得安心的時刻,真的試著脫下了那些女孩子應該要有的「套裝」,重新感受到那個能放肆大笑的自己,有多麼的快樂和爽朗......

在那些可以將眼光移回自己的時刻裡,我漸漸的發現,自己真心的喜歡那個快樂爽朗的自己 大過於 那個有氣質的自己。於是,我決定,脫下套裝,重新拾回屬於我的爽朗和自在。


什麼,是你從小就(被)穿上了的套裝? 是你想脫下的套裝? 
什麼,是你想重新拾回的 自己的模樣?

要回答這些問題,不只需要停下來思考,常常,更需要的是,在生活裡,用幾個深呼吸,安靜下來,用手真的去摸摸自己的胸口,感覺自己,感覺心跳。就好像,把張望的眼睛從布樣上頭各種炫目的色彩、花樣暫時移開,伸出手,然後慢慢的感覺一張張布料的紋路、柔軟度、厚度,某個瞬間,臉上的微笑會突然上來,或者,深呼吸。這常常,就是心在說:「YES」。

祝福,每一顆努力的心,用心投入的生命,能在溫柔的月光下,重新感受自己,親手 縫製自己的衣裳。





avatar-img
月光下的微笑 (詹子瑩 心理師)的沙龍
7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了解自己,包含自身的情緒,情緒情境下需要什麼支持,什麼能幫自己充電、什麼是自己的想要,也關於自己的身體想要如何被對待和照顧,更甚至是性取悅的表達。 最近看了Netflix上的影集《性愛自修室》,非常喜歡。《性愛自修室》用有趣又溫暖的方式,點出了許多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啟齒
生命中,每一次的逃亡/離開,其實都迎向了一個新的啟程,一段生命的擴展。 有一種逃亡,是一次次的離開那些不適合的,一步步靠近自己的心跳。 有一種逃亡,是一次次的在不同的地方汲取滋養,然後,再一次迎回自己,迎向心跳。
現代人的手機,也許就像白雪公主故事裡的魔鏡。 讓人不自覺的好奇、嚮往、追逐,也讓人迷失與自卑。 當觀看一個生命的角度只剩下手機平面時,我們很難真的看見一個生命的全貌。 若是能真的看見,往裡頭看,就會看見每一個生命的立體模樣……她每一刻呼吸的歲月堆疊,季節裡的變化,環境、背景、歷史,有多麼的不同。
      了解自己,包含自身的情緒,情緒情境下需要什麼支持,什麼能幫自己充電、什麼是自己的想要,也關於自己的身體想要如何被對待和照顧,更甚至是性取悅的表達。 最近看了Netflix上的影集《性愛自修室》,非常喜歡。《性愛自修室》用有趣又溫暖的方式,點出了許多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啟齒
生命中,每一次的逃亡/離開,其實都迎向了一個新的啟程,一段生命的擴展。 有一種逃亡,是一次次的離開那些不適合的,一步步靠近自己的心跳。 有一種逃亡,是一次次的在不同的地方汲取滋養,然後,再一次迎回自己,迎向心跳。
現代人的手機,也許就像白雪公主故事裡的魔鏡。 讓人不自覺的好奇、嚮往、追逐,也讓人迷失與自卑。 當觀看一個生命的角度只剩下手機平面時,我們很難真的看見一個生命的全貌。 若是能真的看見,往裡頭看,就會看見每一個生命的立體模樣……她每一刻呼吸的歲月堆疊,季節裡的變化,環境、背景、歷史,有多麼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