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受邀到一位自稱藝術家的、初識的友人家中作客。
藝術家獨居在巷弄間的三層樓建築,出入的大門緊貼騎樓。
藝術家打開大門招呼他。一進門,一座置放擺飾的落地櫃擋住了視線與動線;「想必是為了風水什麼的理由吧?」他想。
老屋室內挑高,一樓沒有隔間,原本應該是設計做營業之用。約莫7、8坪大小。未見日光,燈光全開。
一樓的牆面與連接二樓的樓梯,掛滿、堆滿了藝術家自己與別人的作品。有書法、水彩、水墨、岩彩與宗教文物,其中不乏名家之作。
上到二樓,有兩個房間,作品與陳年雜物滿溢。既難深入,取物、迴身不易。
藝術家從一樓最內側,原本應該是用做洗衣房的小空間,端出接待他的咖啡與點心。藝術家頗得意的向他介紹購自佛寺的點心,以及很有特色的即溶咖啡。
他刻意忽略藝術家對於自己飲食偏好的談話,直接切入他好奇的、年近七旬的藝術家的創作之路。說來竟一路怨懟、失志惋嘆。
藝術家說,近50年前,自大學學生時期開始,頗得恩師賞識,經恩師收為入室弟子。貼身學習多年後,盡得真傳。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又在恩師鼓勵下赴日留學。取得學位後返國,恩師卻已年邁病老。藝術家為報師恩,決犧牲青春、傾力服侍,卻因此引起恩師家屬嫉惡報復與打壓,並持續以流言誹謗中傷。
藝術家說,「從那時候開始,從故宮到美術圈,甚至學校,我都被封殺!連老師走了,他們都不放過我!」藝術家受到惡意排擠,終身失意,未得肯定。
藝術家拿出恩師寫的信、恩師家人寫的信給他看。拿出恩師送的畫作、恩師的合照...
多年承受的委曲,化成怨恨,即使恩師早已離世,恩怨始終纏身,終致身心失衡。藝術家說,「三年前,我大病一場…」如今才稍見身心恢復。
他覺得自己意外聽了一個陌生人的陌生故事。故事如真似假、卻又看似證據如實,令人傷感。他並不在意故事的真實比例有多少,但不禁想,什麼才是藝術家的創作養分?
對於這位始終獨身、自稱為藝術家的獨居長者,究竟是恩師的鼓勵教誨;還是藝術家口中的怨恨與失志的人生,能激發藝術家創作出動人的作品?他覺得,應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