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1/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月一語】二○二一年十二月:傲慢

傲慢,是一種成癮核心元素。(圖:Lukas Kloeppel on Pixels)
傲慢,是一種成癮核心元素。(圖:Lukas Kloeppel on Pixels)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1/12/28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正念心理治療、正念講座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傲慢,除了可能造成失敗,造成人際問題,也是導致成癮的核心元素。二○二一年十二月,發生了許多令人悲傷的故事。酒駕、毒癮、性成癮各種名詞充斥整個網路社群與媒體,除了理解這些名詞,更重要的其實是,理解我們自己頭腦與身體的脆弱,理解在成癮與不成癮之間,那一條界線其實非常脆弱。

二○二一年十二月
這個月的新聞,出現了許多酒駕意外事故或是使用特殊物質的新聞。
不知道有沒有讀者曾思考過,為什麼不管新聞報導多少次,政府投入多少資源在法律刑罰、國民健康宣導,醫療系統投入多少資源在救助意外事故或身心後遺症,相同的事情反覆出現?
其實,導致一切災難重複發生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傲慢」。
從○到一,從沒有飲酒經驗到有飲酒經驗,只是千分之一秒不到的事情。然而,也正是這千分之一秒不到的開始,我們的頭腦就被酒精,或者是其他接觸的特殊物質給影響。隨著使用頻率、使用時間增加,頭腦的傷害只會不斷堆疊,受損越來越嚴重。
跟一般人想像不同,不管透過網路或電視媒體新聞,國民教育的成癮教育,或是從我們身邊認識者的親身經驗(甚至是因此罹患重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管我們看見或學到多少與酒精或特殊物質相關的後遺症、意外事件或是法律責任(例如:被警察攔檢),其實對於控制或減少意外事件或醫療負擔的發生都很有限。
導致意外事件的幾個主要原因
我們頭腦與身體,對於酒精或特殊物質的反應,是脆弱的。
教育與法律可以幫助的,是減少我們實際暴露的機會,透過危險教育、空間隔絕、國境稽查等手段在空間或取得性上做出限制。
教育與法律無法增加的,是我們頭腦與身體抵抗酒精與特殊物質的防禦力,即便在我們之中,可能有些人天賦異稟。
教育與法律無法改變的,是我們明知道是酒精或特殊物質,仍堅持接觸的動作,特別是在某些特定人格特質的自信、傲慢、取悅、追求刺激與成功之中。
新聞媒體無法改變的是,許多染上酒癮或是特殊無質成癮的人,不是如同電視表現的憂鬱。
成功者,和一般人相同,對於酒精或特殊物質,也沒有比較強的防禦力。
公司老闆、教授、高階主管、藝人、網紅,對於酒精或特殊物質的防禦力,和一般人沒甚麼不同。
想要改變這些反覆出現的災難,只能倚賴改變臺灣飲酒文化,改變我們對自己天賦異稟的傲慢,否則酒精或特殊物質造成的意外事故只會不停發生。
意志力的假象
在酒精、特殊物質甚至是其他刺激肉體與頭腦的行為之前,人類所謂的意志力都是虛假的。因為酒精與這些刺激,就是被創造出來破壞司職意志力的腦區功能。
對於已經成癮者,要成功治療成癮,最重要的是克服兩個最大的心魔:第一個是「否認自己成癮」;第二個是「相信自己即便接觸了,也可以靠意志力停下不繼續使用」。這兩個心魔不除,成癮治療很難成功。
即便還沒有成癮,在酒精中毒或其他物質中毒狀態下,意志力也早就瓦解得七零八落。
作為新聞閱讀者,如果帶著「相信自己與酒駕、吸毒者不同」的心態閱讀這些新聞,並不會減少自己「未來成為酒駕或吸毒者的風險」。
在診間,我們已經看到太多10到30幾歲開始染上酒癮或特殊物質使用者的患者。患者可以嚴重到在診間恍神、言語鬆散缺乏邏輯,都還覺得自己沒有問題。我們也遭遇到太多,主訴失眠,最終揭曉結果根本是酒精或特殊物質成癮,甚至帶著中毒狀態出現在診間。而許多這樣的患者一開始,也是帶著相信自己不會成癮、不會發生意外的心態在接觸酒精或特殊物質。
十二月的期許:放下自傲
希望每次看到這些意外的新聞,我們都能夠覺察自己的自傲與自負,看見自己的狹隘與自己的偏執,在新聞故事背後,看見酒精、特殊物質與其他刺激性行為的後果,在每一次意外事件後,繼續執行自己拒絕接觸的努力。
只有每一個人都一起努力,這些災難才會停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