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redesigned by author on Canva
來到美國,除了申請
語言夥伴增進口說能力之外,其實在Covid19疫情擴大前我也曾短暫接觸過社區大學的語言課程,也就是所謂的ESL(English as the Second Language)——針對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的外國人所開設的課程。
會參與這個課程,是抵美兩個月後向
語言夥伴表達進一步學習意願並與他們討論在網路上查到的資料,透過他們的人脈近一步打聽消息、分析利弊,最後陪我到社區大學諮詢的結果。
這個過程讓我學習到「開口」的重要性,雖然每週僅有一次會面,但透過分享適時求助,我獲得當地人不求回報的協助,這一過程至今回想起來仍然覺得萬分幸運。
為了適妥的將學生分班,ESL課程在入學前一定會有分級考試。我記得自己被分到Basic ESL的第九級(總共有十級,級數越高越好),算是ESL的學前班。想進入正式的ESL課程,必須通過晉級考試,很像玩遊戲打怪的概念。正式的ESL課程又分有三個等級,必須通過最終考試才能開始選修社區大學的學分課程(Credit Classes),也才算拿到高等教育的入門票。
由於前往諮詢時秋季課程已經開班,所以我一直等到隔年一月才入班上課。那真的是一段身體很累(來回通勤兩個小時,又須在大雪中步行到公車站),心靈很富足的三個月。每週和班上來自各國的同學面對面對話、課堂討論、腦力激盪,使我覺得自己不是孤單的。每個從不同國度來到這裡的人,都有想要增進自己的語言能力的各種理由,而我們看上去那麼不同,卻有三個共通點,那就是我們:
這些共通點讓我們在課餘還會結伴去參加班級老師的開設免費瑜伽課、參觀美術館、一起打牙祭,生活的色彩開始豐富,不再單一。
原以為大家會就這樣一起晉級、學習,然而COVID19疫情的急速升溫,學校不得不取消所有已經繳費、排定的課程,也打亂了我的學習計畫。為了不讓所學通通還給老師,我因此選擇語言自學平台
Lingoda的語言衝刺班挑戰,在三個月取得CEFR(歐洲通用語言參考框架)兩個級別的提升。
學海總是無涯,語言學習更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在Basic ESL課程中短短三個月的收穫,便是在進取氛圍下被激勵出的鬥志!無論是育有六個孩子的媽媽、為愛走天涯的服裝設計師,還是擅長手作的日本女孩,我在不同的人身上總可以看到相同的學習熱情。
因為社區大學的Basic ESL課程,在疫情後很久都沒有再開課(現有重新授課)。我便在完成
Lingoda的語言衝刺班挑戰後,將目標轉移到當地非營利組織(CLC)提供的
免費語言課程和證照培訓項目。
若不是因為顧慮疫情,我認為透過社區大學ESL課程明確的分級和制度,較能循序漸進地提升語言能力,也較可以爲之後的專業課程打底。總之,希望所有在語言學習這條道路上的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課程和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在穩定中求進步,我們一起努力,大家都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