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談及未來與結婚的時候,她總是有個隱隱作痛的地方。她家人不知道她是同志。更正確來說,是沒人提起這件事,觸及敏感區域總是會迴避,這種只差說出口就到位的事實還沒有人想面對。
「你會想得到家人的祝福嗎?」我想釐清她隱隱作痛的原因,釐清她的家人知不知道她是同志與未來有什麼關聯?家人的祝福是我想到的可能性。
「會啊。能夠得到家人的祝福我覺得很重要,但如果他們不接受也沒辦法。」
「那有試著跟他們提過嗎?」
「回老家的時候,我們家會一起看電視,有同志話題的情節,總是能聽到媽媽脫口而出的恐同言論。一開始我都默不做聲,聽著那些難以下嚥的言詞,我覺得很羞愧。」在北部租屋的她,只有過年、過節會回南部住幾天。
「為什麼覺得羞愧呢?」
「好像自己就是媽媽不喜歡的那種人。」她低下頭。
「會怎麼樣嗎?」
「我不想讓她失望。」她皺起眉頭。
「讓她失望代表什麼嗎?」
「我會覺得我傷害她。」她眼匡浮現些微血絲與波光。
「你是故意的嗎?」
「不是啊!但我就是喜歡女生,我也試過跟男生交往,但就是不行。」她撇過頭。
「你不是故意傷害她的,你盡力嘗試了,但你還是不能騙過自己,我覺得你很厲害。你只是做自己最舒適的狀態,不是為了傷害誰,那麼你有想過嗎?被傷害的人為什麼會被傷害呢?」
「媽媽想要我成為她想要的樣子,我沒有做到,她會覺得很傷心。」
「那麼,是不是可以這麼說?這個傷心是出於媽媽個人的願望沒有被你達成?」
「嗯......可以。媽媽很辛苦,因為生的都是女孩子,她說她從我們小時候就被親戚看不起,所以一直期望我們能夠有所成就。如果我是同志,會讓她在家族中更沒有立足之地。我想要她能夠過得開心、抬得起頭。」
「你很愛你媽媽耶。你為了解決自己性向上的矛盾,嘗試過跟男生相處、交往,但結果並不理想,可以這麼說嗎?」
「嗯。我跟男生交往的時候,覺得很彆扭,我不覺得自己要被小心翼翼呵護,我就是大喇喇的,但那些人卻有一些大男人主義。我感覺到他們想要我女生該有的樣子,我覺得很不舒服。」
「我想喜不喜歡某個人的特質,包含大男人主義,可能也是各人各人啦。」
「也是啦,但我很明確知道,跟男生交往對我來說不是最舒適、最自在的。」
「那很好啊。那麼,你覺得你媽媽會因為你因此而感到舒適自在而傷心嗎?」
「我不知道,她很在意別人的眼光。」
「嗯~確實她有她的壓力,但你也有你的壓力。你都試著為了媽媽努力了,你不覺得媽媽那麼愛你,她也會願意為了你試試看嗎?」
她沈默了幾秒鐘,看得出她很認真在換位思考中。
「我沒有什麼畫面。」我沒回她話,只乾笑了兩聲。
「以前一起看電視,出現同志議題的時候她都用一種很不以為然的態度,近幾次相處,當議題出現的時候,我也試著附和同志情節,但她會用很負面的言語回應。」
「怎麼說呢?」
「例如我依照劇情說:同志也還好吧?為什麼這樣就要趕人家出店門口。講的當下我心跳超快的。然後她就回說:兩個男生親親我我能看嗎?人家在做生意耶!」
「原來如此。那真的會很緊繃耶!」
「對啊。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社會議題有在討論的關係,有幾次她好像變得比較開明了。看到電視也只是說:現在的人,很多都是同志,像誰誰誰的小孩也是。」
「哇~那很棒耶!」終於感覺她離被祝福前進了一步。
「然後我就問:那如果是我們呢(指家裡的小孩)?她立刻變臉耶!她說如果她的小孩是同志,她會覺得很丟臉、最好不要讓她知道!」她模擬了她媽媽當時的語氣。
「噢~好吧,沒關係,也不用特地去改變別人的想法。」
「對啊,所以我就閉嘴了。我想他們自己心裡都有底,只是沒人說破而已。」
「慢慢來吧,就像你也不是一下就接受自己是同志,家人或許也需要點時間。」
「嗯。我也這麼覺得。」彷彿有了一片落腳之地,她暫時安下浮躁的心。
她不想讓媽媽失望,也不能忽視自己的同志傾向。
這是在交往前期,我們曾經碰到的家人難題。她因為這件事在幾個夜晚崩潰無助。歷經漫漫的傾聽與對話,彷彿像練肌肉一樣,竟慢慢地增強了她面對這類難題的免疫力。
是想太多?還是思考得太少?
因對話而增強「難題免疫力」這件事,讓我想起了這句話。
當初看到類似的主題出現時覺得很有趣。確實時常會聽到有人說「你想太多」、「我想太多」。這個論點被我粗糙的記憶為:想太多可能會製造更多問題。思考則是能夠解決問題。
這個家人難題,透過對話(或說是問答)而起到梳理作用,一步步釐清又小又隱蔽的痛點。我想,如果沒有邊整理邊思考下去,又不願意看清楚煩惱的內容,只是一昧地發牢騷,是不是就會被概括為「想太多」呢?
想太多沒有問題,但也可能製造更多問題
想太多有時像打結的毛線球一樣,越扯越緊。最後只好先放著,想到的時候煩煩的,想面對又無從下手。後來只要瞥見相關的人事物,就會容易捲入「煩煩的」心情。
就像每當提到「婚姻」時,她總有隱隱的不踏實。放著不去想、不去看清楚,也不曾讓憂慮停止生長。一次次的堆疊這份不適,每看一次,就越發覺得困難重重,忘了纏出來的癥結原先沒有這麼大。
一但跨越「只是想」的階段,想下去、想完整,就有機會找到那根深埋的線頭、抽絲剝繭。
那麼,要想些什麼才能面對問題?
與家人長期積累的相處形態不是說變就變,但我們相處的這些年,發展了一些面對問題的方式。想不通的時候,在對話中加入以下的觀點,能幫助對方釐清當下正在面對的事:
- 尊重各自的立場
不必認同,但要尊重他人也有持不同立場的權利。
- 釐清人我的界線
有些事情不是你要背負的!放下它。
- 肯定他人的付出
再怎麼無法同理,通常也能夠找出他人所付出過的。
這些多少能讓情緒冷靜下來,並且從任何一點切入問題,都能比原先還客觀地展開思考。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沒那麼具體的方式,未來結成文字再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