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伴侶:她的媽媽恐同 #1(痛點)

同性伴侶:她的媽媽恐同 #1(痛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每當談及未來與結婚的時候,她總是有個隱隱作痛的地方。她家人不知道她是同志。更正確來說,是沒人提起這件事,觸及敏感區域總是會迴避,這種只差說出口就到位的事實還沒有人想面對。

「你會想得到家人的祝福嗎?」我想釐清她隱隱作痛的原因,釐清她的家人知不知道她是同志未來有什麼關聯?家人的祝福是我想到的可能性。

「會啊。能夠得到家人的祝福我覺得很重要,但如果他們不接受也沒辦法。」

「那有試著跟他們提過嗎?」

「回老家的時候,我們家會一起看電視,有同志話題的情節,總是能聽到媽媽脫口而出的恐同言論。一開始我都默不做聲,聽著那些難以下嚥的言詞,我覺得很羞愧。」在北部租屋的她,只有過年、過節會回南部住幾天。

「為什麼覺得羞愧呢?」

「好像自己就是媽媽不喜歡的那種人。」她低下頭。

「會怎麼樣嗎?」

「我不想讓她失望。」她皺起眉頭。

「讓她失望代表什麼嗎?」

「我會覺得我傷害她。」她眼匡浮現些微血絲與波光。

「你是故意的嗎?」

「不是啊!但我就是喜歡女生,我也試過跟男生交往,但就是不行。」她撇過頭。

「你不是故意傷害她的,你盡力嘗試了,但你還是不能騙過自己,我覺得你很厲害。你只是做自己最舒適的狀態,不是為了傷害誰,那麼你有想過嗎?被傷害的人為什麼會被傷害呢?」

「媽媽想要我成為她想要的樣子,我沒有做到,她會覺得很傷心。」

「那麼,是不是可以這麼說?這個傷心是出於媽媽個人的願望沒有被你達成?」

「嗯......可以。媽媽很辛苦,因為生的都是女孩子,她說她從我們小時候就被親戚看不起,所以一直期望我們能夠有所成就。如果我是同志,會讓她在家族中更沒有立足之地。我想要她能夠過得開心、抬得起頭。」

「你很愛你媽媽耶。你為了解決自己性向上的矛盾,嘗試過跟男生相處、交往,但結果並不理想,可以這麼說嗎?」

「嗯。我跟男生交往的時候,覺得很彆扭,我不覺得自己要被小心翼翼呵護,我就是大喇喇的,但那些人卻有一些大男人主義。我感覺到他們想要我女生該有的樣子,我覺得很不舒服。」

「我想喜不喜歡某個人的特質,包含大男人主義,可能也是各人各人啦。」

「也是啦,但我很明確知道,跟男生交往對我來說不是最舒適、最自在的。」

「那很好啊。那麼,你覺得你媽媽會因為你因此而感到舒適自在而傷心嗎?」

「我不知道,她很在意別人的眼光。」

「嗯~確實她有她的壓力,但你也有你的壓力。你都試著為了媽媽努力了,你不覺得媽媽那麼愛你,她也會願意為了你試試看嗎?」

她沈默了幾秒鐘,看得出她很認真在換位思考中。

「我沒有什麼畫面。」我沒回她話,只乾笑了兩聲。

「以前一起看電視,出現同志議題的時候她都用一種很不以為然的態度,近幾次相處,當議題出現的時候,我也試著附和同志情節,但她會用很負面的言語回應。」

「怎麼說呢?」

「例如我依照劇情說:同志也還好吧?為什麼這樣就要趕人家出店門口。講的當下我心跳超快的。然後她就回說:兩個男生親親我我能看嗎?人家在做生意耶!」

「原來如此。那真的會很緊繃耶!」

「對啊。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社會議題有在討論的關係,有幾次她好像變得比較開明了。看到電視也只是說:現在的人,很多都是同志,像誰誰誰的小孩也是。」

「哇~那很棒耶!」終於感覺她離被祝福前進了一步。

「然後我就問:那如果是我們呢(指家裡的小孩)?她立刻變臉耶!她說如果她的小孩是同志,她會覺得很丟臉、最好不要讓她知道!」她模擬了她媽媽當時的語氣。

「噢~好吧,沒關係,也不用特地去改變別人的想法。」

「對啊,所以我就閉嘴了。我想他們自己心裡都有底,只是沒人說破而已。」

「慢慢來吧,就像你也不是一下就接受自己是同志,家人或許也需要點時間。」

「嗯。我也這麼覺得。」彷彿有了一片落腳之地,她暫時安下浮躁的心。

(未完待續,如當網路小說看可直些跳至這裡


她不想讓媽媽失望,也不能忽視自己的同志傾向。

這是在交往前期,我們曾經碰到的家人難題。她因為這件事在幾個夜晚崩潰無助。歷經漫漫的傾聽與對話,彷彿像練肌肉一樣,竟慢慢地增強了她面對這類難題的免疫力。

raw-image

是想太多?還是思考得太少?
因對話而增強「難題免疫力」這件事,讓我想起了這句話。

當初看到類似的主題出現時覺得很有趣。確實時常會聽到有人說「你想太多」、「我想太多」。這個論點被我粗糙的記憶為:想太多可能會製造更多問題。思考則是能夠解決問題。

這個家人難題,透過對話(或說是問答)而起到梳理作用,一步步釐清又小又隱蔽的痛點。我想,如果沒有邊整理邊思考下去,又不願意看清楚煩惱的內容,只是一昧地發牢騷,是不是就會被概括為「想太多」呢?

想太多沒有問題,但也可能製造更多問題

想太多有時像打結的毛線球一樣,越扯越緊。最後只好先放著,想到的時候煩煩的,想面對又無從下手。後來只要瞥見相關的人事物,就會容易捲入「煩煩的」心情。

就像每當提到「婚姻」時,她總有隱隱的不踏實。放著不去想、不去看清楚,也不曾讓憂慮停止生長。一次次的堆疊這份不適,每看一次,就越發覺得困難重重,忘了纏出來的癥結原先沒有這麼大。

一但跨越「只是想」的階段,想下去、想完整,就有機會找到那根深埋的線頭、抽絲剝繭。


那麼,要想些什麼才能面對問題?

與家人長期積累的相處形態不是說變就變,但我們相處的這些年,發展了一些面對問題的方式。想不通的時候,在對話中加入以下的觀點,能幫助對方釐清當下正在面對的事:

  1. 尊重各自的立場
    不必認同,但要尊重他人也有持不同立場的權利。
  2. 釐清人我的界線
    有些事情不是你要背負的!放下它。
  3. 肯定他人的付出
    再怎麼無法同理,通常也能夠找出他人所付出過的。

這些多少能讓情緒冷靜下來,並且從任何一點切入問題,都能比原先還客觀地展開思考。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沒那麼具體的方式,未來結成文字再跟大家分享。

avatar-img
碎進時間的裂縫
21.2K會員
318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碎進時間的裂縫 的其他內容
問完事的當下,伴侶感覺若有所思。終於在返家的路上,伴侶說:「其實我聽完一點都不療癒,覺得很沈重。我不知道怎麼辦,覺得很煩。」內容紀錄伴侶算命過後感到焦慮的時刻,並分享我是如何陪伴這樣的她?
有一天上班上到一半,同事突然跟我說他有憂鬱症,我聽了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要怎麼回應,不過依稀記得有在網路上看到不能對憂鬱症患者說「不要想太多」,我想了想之後就回他:「如果有需要可以跟我說。」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應呢?你會怎麼思考這件事?
一個普通人,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一次與憂鬱症友人討論到「理解」的深層含義,其重要性並非解決問題,而是與伴侶並肩,看見對方眼中的世界。並指出了「看開一點」之於憂鬱伴侶而言不是個選項,內心被擠壓時,「看窄」是種不可控制的狀態,陪伴者可以試著放下自身視角,看見伴侶認知的感受,而非強加想法。
問完事的當下,伴侶感覺若有所思。終於在返家的路上,伴侶說:「其實我聽完一點都不療癒,覺得很沈重。我不知道怎麼辦,覺得很煩。」內容紀錄伴侶算命過後感到焦慮的時刻,並分享我是如何陪伴這樣的她?
有一天上班上到一半,同事突然跟我說他有憂鬱症,我聽了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要怎麼回應,不過依稀記得有在網路上看到不能對憂鬱症患者說「不要想太多」,我想了想之後就回他:「如果有需要可以跟我說。」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應呢?你會怎麼思考這件事?
一個普通人,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一次與憂鬱症友人討論到「理解」的深層含義,其重要性並非解決問題,而是與伴侶並肩,看見對方眼中的世界。並指出了「看開一點」之於憂鬱伴侶而言不是個選項,內心被擠壓時,「看窄」是種不可控制的狀態,陪伴者可以試著放下自身視角,看見伴侶認知的感受,而非強加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