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寫作最大的收穫其實是自己,真的一點也沒錯。
筆者在 1/1 開始整理了 "也算筆記"、"也算心得"的「內向者特質種類8種」的小文,第一篇是從這開始:
你是內向者中的這類人口嗎? 「內向者特質種類 8種」中之1,只佔人口 2%:https://vocus.cc/article/61d00203fd897800010efc1e
然後連續八天,到1/8整理、作圖、寫完po完。最大的收穫是自己。
個人的MBTI 心(新)得
也許有人清楚這是一種叫做「MBTI」的「16型人格」測試,也是人資單位常用的工具。那,不就是去把現成資料很多,複製貼上就完了嗎?整理什麼整理?還有什麼好寫的?你又不是人資工作或專長,又非職業或心理諮商師?
至於我的文和正宗原汁的MBTI有什麼不同,稍微囉嗦一點,我擺在後面補充給看官朋友。先說兩點,原版MBTI跟我的需要,和我應用的經驗有哪些不一樣?
- 我初次接觸 MBTI 並不是從職業建議或人資的角度看見它的作用的。我是發覺它能解釋人們(不是只有同事,而是包括父母兄弟、伴侶、朋友)為什麼會衝突?而且衝突的原因常常總在類似的基礎上繞,不斷地重複發生。注意「類似的基礎」這件事。 如果沒有理解其實重複發生的衝突都是「類似的基礎」,就會誤以為,對方樣樣跟你衝突,這麼多衝突好像是故意的一樣。其實,衝突真的只有簡單幾項,沒那麼多。真的不是故意的!所以我體會和應用MBTI的大用處是解釋這個,而非人資建議工作之用。
- 在這次整理8篇文之前的那麼多年,我雖然已經明瞭MBTI並且分享給朋友了,但是在這次整理之前,我居然有個重大發現!我自己的類型歸類錯了!!! 這實在太讓我自己驚訝了!於是我給我自己的類型來了個改版,哈哈哈! 為什麼?因為我先前是用人家製好的模組化的題組去測試的。這樣測試也能錯??嚴格說也不是錯。它測到了我的表面,不是測到我的真實內心。我是從骨子裡「內向型」,但因為工作的關係(或者講嚴重一點,為求生存,呵呵!),是自我「製造」和「鍛鍊」成了似乎是「外向型」的,我應該是「製造」和「鍛鍊」得蠻成功,因此至今沒幾個人知道我骨子裡其實是內向的。當然,測驗做出來的時候 ,把我歸類於「外向型」的種類。我也就這樣深信不疑了很多年。因為那樣已經算夠準確了。 這次,又在偶然的機會下,我居然發覺其實還有更準確的!那就是我跳過測驗,自我校正,把自己改成類似種類但是是內向型的版本,會比原來更準確!!
我個人在應用MBTI時的調整
因為上述兩點,因此我重新整理。並有參點新看法和做法:
- 壹、不要為求速效,就直接以測驗出來的型別為準。
測驗出來的固然可參考性很大,但是還是要最後進行「捫心自問」的最後人工校正(像我一樣)。如果對自己的了解還算有把握的話,可以乾脆跳過機械性的,類似人工智慧辨識的所謂「測驗」,直接自行匹配。而且自行匹配不會有下面幾種誤區。
- 貳、四個字母的類別代號過於武斷,我的筆記自用版本是摒棄它們的。
因為副(負)作用大於正作用。因為我個人研究消化及實地跟友人實測討論過程中,發現那些代號會有蠻大的誤導性,給人武斷的錯覺。
譬如,一個人有 51% 的 N 比例,49% 的 S 比例,它就用 N 代號來代表這個人。只有淺淺初接觸者,覺得自己有 49% 的「 S 」個性沒有被描述到,卻用「 N 」個性 的代號去概括他,說他「就是 N型」,他就覺得蠻不適用。這對這套學問的實踐來講是負面的。因為實踐的方法不適當,可惜了好東西。
因此我完全摒棄這些代號,跟朋友們重新我理解消化後的純中文演繹版本講一遍(不是翻譯,有些翻譯也翻不好,譬如 judge 怎麼翻,都翻不貼切),朋友們覺得這樣比較柔性不武斷,比較肯定。純中文演繹的版本就是我在八篇中圖中的文字。
- 參、各個類型的代表性職稱,我的筆記自用版本也是摒棄掉的。
那個更武斷,太多人一接觸就覺得誇張或不準!因為描述的方法不適當,可惜了好東西,所謂「瑕不掩瑜」,但這「大瑕」,尤其是所謂使用者第一接觸的界面就是粗糙且失真率很高的「大瑕」的話,整個「大瑜」都被掩蓋掉了!!
(更別說有的版本還互相矛盾,有的資料把 ISFP 做為「探險家」代表,有的資料把 ESTP 做為「探險家」代表,這樣兩套標準,讓可信度和可用度大減!)
調整後的「四個性格參數」自我評估法
經過我上述這樣調整性格參數不再以武斷的一個字母代號描述,而是以下列純中文較長的句子描述,可以不一定要做測驗,可以用自問自答法,一樣得到蠻趨近的結果,而且不會發生像我一樣的經驗,測到的不是內心版本而是外顯現象!
如果看官是文組背景的,不習慣「參數」這個詞語,可以改成「選項」去理解就行了,雖然不如「參數」那麼貼切,但雖不中亦不遠矣,對於理解和體會不會影響太大:
【參數一】: 你自認為是「偏內向」還是「偏外向」?(以自己認為為準,不一定要以親友口中對你的敘述為準。以筆者我自己而言,人家看到的是表面的我,「外向」,那是經過職業調整過了,但是骨子裡是「內向」,這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參數二】: 你有過「直覺」(就是看、聽、聞、嘗、觸覺以外的,說不出的感覺)嗎?當你有直覺時,你會自己聽從你的直覺較多?還是很快就放棄直覺了,以現實感官看到聽到的為準?自問之後,在下面二擇一選一個。如果二擇一讓你很為難的話,很可能你是兩種的比例相差不遠,所謂的伯仲之間。那麼,可能關於這兩種類型的資料,你都需要看一下: 「我常採用直覺判斷優先於視聽感官得到後的判斷」 「我比較不輕信(或沒有)直覺,比較看重真實的經驗,看到聽到後我才下判斷」
【參數三】: 當你思考過一些事情,但在最後實施之前或決定之前,有來自別人或自身的情感或人情與你思考的相衝突或有部份影響時,你會較傾向撇除人情和自己的情感,維持原來思考的路線?還是會因為別人或自身的情感而調整甚至翻案原來思考的路線?自問之後,在下面二擇一選一個。如果二擇一讓你很為難的話,很可能你是兩種的比例相差不遠,所謂的伯仲之間。那麼,可能關於這兩種類型的資料,你都需要看一下: 「我常因為自己的情感、別人的人情而修改我原來思考的方向甚至決斷」 「我比較不因為自己的情感、別人的人情而修改我原來思考的方向甚至決斷」
【參數四】: 你覺得你自己在做決定(小到購物,大到人生計劃)時,是快且堅持,還是猶猶豫豫游游移移?有沒有人說你點子很多?或者變來變去?有沒有人說你固執?有沒有人說你很堅持很可佩?自問之後,在下面二擇一選一個。如果二擇一讓你很為難的話,很可能你是兩種的比例相差不遠,所謂的伯仲之間。那麼,可能關於這兩種類型的資料,你都需要看一下: 「我的決定常快而堅持,有人說我可佩,有人說我固執」 「我的決定比較可變化且慢,有人說我點子多,有人說我變來變去他不知道怎麼跟上」
以上這樣調整過後,用較長的敘述句代替字母代號,我個人認為是「優化」「細緻化」了舊制用四個字母代號和粗略代表性職稱(而且翻譯不佳,有的已經整個變質變味!)的版本,不易誤入歧途,不易一接觸就對不貼切的名稱產生排斥感。呵呵。供有相同看法的朋友們參考。
P.S. 至於筆者我個人是內向八種中的第幾種呢?
顯然第一天po出的就是嘛!
而且瞧我連一~八篇都想要 1月1日~1月8日,一天po一篇完成!!多麼完美主義哈哈?!
(也真的做到了,除了1月6日那天因為眼皮實在撐不住,所以拖到1月7日才po,但是1月8日還是準時po出了最後一篇!)。
這不是完全對號入座嗎?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