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3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隔離政策下的老幼困境

可怕的從來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人性。
不同於以往的疫情,隔離病房住滿了輕症和未確診但父母確診的居家隔離幼稚園小朋友,小兒科首次被推到第一線。面對內科早已習慣的戳鼻子,有症狀戳鼻子,出院前再戳兩次鼻子,不停地戳戳戳。兒科醫師有點猶豫的提問了未確診陰性的小孩,需要如父母一樣,出院前要戳兩次嗎?站在防疫滴水不露的角度,是該戳,當然,主管單位一向是從嚴辦理。然而,站在家有幼稚園小孩的母親立場,為什麼沒確診的幼兒要被戳那麼多次鼻子,反正回家都要再隔離十四天,加上住院陪媽媽十幾天,整整要關快一個月,不能好好的讓他回家隔離就好嗎?
中風來醫院的九十幾歲老太太,好巧不巧在醫院接觸到確診者,結果被匡列隔離,住院屬於隔離個案,家屬也被隔離,心急如焚,擔心媽媽中風被隔離,難以復建,在加護病房獨自一人會不會擔心受怕,會不會因為都躺在床上,躺久了本來有機會回復走路變成沒力氣走路。身為一個老年醫學醫師,必須說女兒對於老人家住院可能發生的急性傷害和退化,觀念非常正確,但在疫情控管政策下,我們只能進去時多安撫老人家,密切注意他的活動力,並將病人的狀況仔細告知家人,讓他們安心。
近日的新聞,餐飲業者只要有確診者進入,幾乎都是全餐廳隔離,無論是否有近距離接觸,如此滴水不漏的防賭,或許有效了防堵了疫情,但擴大匡列隔離對幼兒和老人還有慢性病人造成的傷害,是否比新冠肺炎本身帶來的傷害還要嚴重,相信是評估防疫成果時,也必須要慎重考慮的問題。看到太多採檢陰性的個案,因為被匡列在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的範圍,無論在就醫或是治療上,都面臨許多限制的狀況,反而增加了本來疾病的風險,甚至因為疫情政策徵收隔離床,而導致慢性病或癌症治療沒有床可以住院的狀況。
此外,幼兒隔離住院大部分都還有家人陪伴,高齡者往往是獨自一人,沒有家人陪伴,又缺乏熟悉環境,往往讓高齡者住院定向感大亂,增加譫妄風險。又因隔離獨自一人在病室,譫妄易發生跌倒,被約束在床上,接下來就是臥床肌肉下降,住院老年人,三天肌肉就可能下降一公斤,十四天後可能就真的就站不起來,需要臥床照顧了。這些在公衛當道,防疫第一的狀況下,似乎都是不被考量的問題。同時身為胸腔及重症專科和老年醫學科醫師,這兩科看待病患的歧異,其實很早就了解,但對於高齡照護在疫病下仍然如此弱勢,還是覺得非常難過。如何在減少照護者風險的狀況下,折衷讓老幼在疫情下不要被隔離帶來的副作用增加本來不會帶來的傷害,或許是未來後疫情時代,除了滴水不露的防疫外,更重要的議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