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 當「徬徨」來臨時 ·

若說開朗像晴天, 悲傷如雨天, 徬徨就好像夾在兩者之間, 那種陰晴不定的沈悶感。 當徬徨來臨時, 我們可能會不自覺選擇找焦點轉移, 避而遠之。 但即便當下決定不面對, 徬徨不會就此消失, 因為那是體驗生命的一部分。 或許妳可能正值高中畢業, 對於即將踏入大學, 或許能選上自己中意的科系, 也可能是按照主流社會價值鋪路, 無論何者, 都仍有可能猶疑自己的選擇是否合適。 或許現在妳是二十來歲的社會新鮮人, 正在為求職煩惱, 徘徊於該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 或是為了生存, 必須先將就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生活上, 總會出現需要做出各種選擇的岔路。 雖然感到徬徨的情境會隨著機緣有所不同, 但都仍是必然會歷經的時刻。 當妳經歷夠迴避, 渴望嘗試改變時, 不妨陪伴自己, 深入感受, 傾聽「徬徨」想要訴諸的話語。 徬徨曾一直是我日常裡的要角。 從升大學, 雖然完全不了解,卻因有莫名強烈的吸引力, 而選擇哲學系時,便開啟與徬徨同行的道路。 即便入學,每天我都在思索唸哲學系的未來是什麼? 雖然越唸越感興趣,在研讀的過程中,也獲益良多, 但卻還是沒能讓我感到安定, 所以只讀了一年,便選擇休學。 因為覺得學校的教育無法為自己好奇的事解惑, 於是我選擇出國當背包客旅行。 但流浪一陣子,也在途中找到資源, 並釐清自己渴望的藍圖時, 媽媽告訴我, 即便她明白我想要的在學校學不到, 但至少要交出一張大學文憑, 她也知道台灣的教育並不適合我, 於是提議讓我去美國唸書。 本來以為自己終能踏上真心渴望的旅途, 卻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 但媽媽的提議令我動搖, 才發現其實自己還是會擔憂, 如果走上非主流的道路, 未來可能會更具風險。 於是我選擇將就, 再一次進入美國大學, 試圖為自己建立一些保障。 移居美國後,我努力要自己好好念書, 想著越快能完成學業,就能儘早追尋自己的夢想。 雖然感到特別鬱悶,但卻也因此讓我靜下來, 選擇深入探究令自己痛苦的緣由。 不久後,我邂逅美國前男友, 他堪稱社會主流標榜的人生勝利組, 擁有優渥的家世,一路都上好學校, 畢業後出國留學, 回美國後,馬上就職高薪的工作, 開著名車,住在上等好區, 但我卻深刻感受到他其實一點也不快樂, 而且即便享有一切,卻仍充滿徬徨。 這給我了極大的震撼,使我開始反思, 問自己:「所以我現在的努力是為了什麼? 遵循社會所侍奉『讀好大學,做好工作, 找好伴侶,結婚生子,功成名就。』的主流之路, 真的會讓我感到幸福嗎? 究竟什麼是自己真正渴望體驗的?」 過沒多久, 忽然聽見從內心裡浮現一個聲音:「去印度」。 這三個字當然嚇得自己驚慌失挫, 本來不以為意, 但漸漸地,我卻再也無法忍受如行屍走肉。 直到有天早晨起身時, 生平第一次感受到內在沒來由的澄澈和篤定, 於是我放下在美國的一切, 背著七公斤的背包,獨自飛往印度。 後來我在印度、馬來西亞和台灣之間往返近兩年的時間, 遇見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 經歷許多深度的對話,互相分享彼此的故事。 儘管無論是年紀、性別、國籍和家庭背景都大不相同, 但體會到身而為人,走在未知的生命旅途上, 我們都會有徬徨和痛苦,同時也仍有對愛與夢想的渴望。 不過那段日子,即便開啟我前所未有的體驗與視野, 但徬徨依然如影隨形。 無論在哪個國度,每天睜開眼, 浮現的第一個念頭總是: 「究竟什麼是我真正想要的?我的未來在哪裡?」 接著起身,展開未知的一天。 可能走在路上,又會在轉角遇上有緣人, 開始一段對話,從中獲得啟發。 也可能是是因太過憂鬱, 所以只能躺在床上昏沈度日。 然而,從那時開始自然養成書寫的習慣。 透由文字,與自己對話, 紀錄流動的念頭與感受, 一筆一畫,一本接一本。 從零散的思緒, 逐步爬梳自己是因為什麼經歷, 而形成如此信念與情感的來龍去脈。 日復一日,透由外在的體驗, 接著回頭釐清自己的內在。 慢慢再次認出內在的真心渴望, 而且比去美國之前的藍圖,更加清晰完整。 後來順著信任直覺, 一步步開始將自己長年累積的興趣, 整合轉化為我的職業,也出乎意料的順利。 但過沒多久,我卻很快面臨職業倦怠, 因此領我思考: 「為什麼即便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卻還是會感到力不從心? 為何要工作?如何維繫創意和靈感? 錢的本質究竟為何? 什麼是生活? 如何找出休息和工作的平衡?」 拋出這些問題後,我繼續深陷徬徨, 加上正逢爺爺和外公逐年離世, 勾起我先前未觸碰過的悲傷, 因而迎來比過往更加痛苦的停滯期。 歷經多年的時間,我因感覺無法再承受分離之痛, 選擇切斷所有關係,離群索居甚久。 在過程中,我將所有心思收回到自身上, 慢慢梳理情感和思緒,探索如何陪伴與滋養自己。 經歷長年在靈魂暗夜裡的醞釀, 從本來特別害怕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 接著能適應, 然後找到能讓自己在黑暗裡舒適前行的方式。 驀然回首,終於明白, 原來是徬徨領我踏上「認識自己」的旅程。 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之流如何起伏, 但只要自己願意, 方能緩緩在流動裡平衡身心靈, 活出能滋養自身的理想生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